中医看病,离不开「阴虚」「阳虚」,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概念,从表现上笼统区分:「阴虚」的症状是怕热,「阳虚」的症状是怕冷;从原理上通俗地讲,「阴虚」是身体没库存了,「阳虚」是虽然有库存,但身体不会用。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反,如果一定要说问题轻重的话,「阴虚」比「阳虚」要复杂,治疗起来要棘手,很多慢性病后期,中医给的「肾阴亏虚」诊断,可能就是他们下的「病重通知」。

中医治病就是保持阴阳平衡。每个人因为体质的不同,只要是基本健康的,每个人都在不同水平上维持著各自的阴阳平衡。身体壮实的,平衡点高一些,身体弱的则低一点,有的人一辈子都不壮实,但却长寿,就说明他的平衡点虽然低,但始终阴阳是相对是平衡的;有的人身体特别壮实,却早早夭折,就是因为他打破了这个平衡,虽然之前他的阳气可能很旺盛,但失衡了,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中医将「阴虚」和「阳虚」又细化为「肺阴虚」,」胃阴虚」 ,「肾阴虚」,虽然是以五脏命名,但不是真的指我们身体里的实质器官,和西医的五脏不是一个概念。中医的肺,胃,肾都不是具体定位的,而是对不同程度病情的标示或者形容,比如「肺阴虚」是最轻浅的「阴虚」,而「肾阴虚」则是程度最深的「阴虚」。「阳虚」也一样,虽然都以五脏冠名,但「肺(阳)气虚」,「脾(阳)气虚」,「肾(阳)气虚」,形容的也是不同程度的「阳虚」,也是以「肾阳虚」程度最重。

「阴虚」的典型表现是怕热,或者是发热,比如手脚心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等,「阳虚」则是怕冷,春天还穿著棉裤呢,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也是因为「阴虚」和「阳虚」出问题的环节不同,通俗讲,「阴虚」是身体的「固定资产」减少了受损了,「阳虚」则是「固定资产」没少,但是身体不会用,这个「固定资产」,就是中医说的「血」,「精」,「津液」,也就是西医里的细胞组织,慢性病或者癌症等消耗性疾病后期,人都会阴虚,就是因为细胞受损了,可以因为疾病本身,也可以因为化疗。

我之前在《脾虚的女人老得快》等几本书中都说过,生命就像一根蜡烛,「阳」就是上面的火苗,「阴」就是下面的蜡烛,「阴虚」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使火苗烧得太快,太旺,所以这个人会异常的发热,怕热;「阳虚」则是火苗很小,烧不旺,这种人就会因为产热少而怕冷。

人的寿命,是在应有的时间里将先天带来的这个「蜡烛」,以正常的速度烧完,烧得时间越长,这个人寿命就越长,这个时间怎么控制?一不能过火,过火,就烧得快,二不能过小,太弱了就提前灭了,烧得过火就是「阴虚」,太弱了就是「阳虚」,很显然,「阴虚」就是度生命的消耗,所以是更致命的,太弱的最多是病病歪歪,生活质量不高,但寿命还能将就著延续,「阴虚」不是,看似火苗很壮,但其实是过度消耗,是要折寿的。

因此,中医无论看病还是养生,都更忌讳「阴虚」,至少的同一个阴阳平衡的水平上,「阴虚」要比同水平的「阳虚」严重,比如「肺阴虚」就比「肺气虚」,「肺阳虚」严重,「肾阴虚」就比「肾阳虚」严重 ,老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肾阳虚」,都怕冷,都代谢缓慢,但这是一种自然衰老,甚至不是大病。

但「肾阴虚」不是,如果上了年纪反而特别怕热,和年轻人一样代谢亢奋,这就是病态了,而很多慢性病,到后期都会出现「阴虚」,特别是已经被医院告知病危的人,不仅没萎靡不振,没整日昏睡,反倒特别有精神,夜里不睡,甚至烦躁,被子热得都盖不住,多是凶兆,甚至可能是回光返照,因为这种虚热,其实是将最后的一小节蜡烛加劲烧完,蜡烛或者油灯,在最后熄灭之前,火苗可能异常的旺,中医辨证其多为「肾阴亏耗」,这个类似于中医下的「病重通知」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