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江湖儿女》里,有两场戏用到了歌曲《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第一场是在女主人公巧巧初到奉节时,还未见到自己寻找的斌斌,路过一个广场时,一位青年拿著话筒声嘶力竭地演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巧巧站在稀疏的人群中,听了很久。

第二场是在见完斌斌之后,巧巧在一个剧院里,再一次聆听那位青年演唱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舞台上,那位青年深情地演唱著这样的词句:

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

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

为什么明明相爱

到最后还是要分开

镜头反打给坐在观众席上的巧巧,表情平静,内心却五味杂陈。在此之前,她和斌斌在旅馆展开了一次漫长而伤感的谈话。

她的双腿跨过了一个炙热燃烧的、具有重生意味的火盆,心里却迎来了一盆凉意十足的冷水。她为之付出牢狱时光、付出艰苦寻找的男人,已经有了别人,不愿跟她回去。

舞台上的表演声嘶力竭,观众席上的巧巧安静如迷。

这一场戏的镜头组接,源于两段素材:舞台上的歌唱画面,源于贾樟柯拍摄于2006年的一部纪录片;观众席的巧巧画面,源于去年拍摄《江湖儿女》时,贾樟柯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剧场,用了当年相同型号的摄影机,通过后期剪辑,将两段跨越十二年的素材组合到了一起。

他说这有点像魔术。而在我看完《江湖儿女》之后,发现这个「魔术」刚好包含了这部贾樟柯新作所要表达的核心。

那是什么呢?

即使过去快半个月了,对《江湖儿女》最后的一个镜头仍然记忆犹新。

发现斌斌已经离去的巧巧,跑到监控室看监控录像。在一格格方块形状的监控画面里,她找到了那个对准门口的画面,那个斌斌离开之后的空白画面。贾樟柯导演这时候没有给巧巧一个反打镜头,而是以主观视角,盯著那个监控画面。然后在焦距的慢慢调整中,镜头越来越近地逼向那一格监控画面。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近到整个大银幕呈现出一片灰白,颗粒状的影像布满画面,影片到此结束,故事嘎然而止。

我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镜头。

监控画面交代了斌斌的离去,也交代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到处布满监控摄像头)。慢慢逼近的镜头,有一种巧巧「死死盯著」的感觉,但逐渐灰白的画面,却更有一种心如死灰的悲凉感。

多年以前,巧巧看著死火山时,对斌斌说:「火山灰是最干净的」。那时候,他们的情感是炙热的,也是纯粹的,所以火山灰最重要的特点是「干净」。

多年以后,巧巧推著斌斌又去看了一遍死火山,两个人的交谈已然变得平静。这时候,他们的情感已经变凉,火山灰最重要的特点变成了「灰」。

于是最后那一个慢慢放大的灰白的监控画面,也有了很强的情感表现力:它意味著两个「江湖儿女」曾经五彩斑斓的江湖世界已经失了颜色,也意味著两个曾经相爱的男女已经不再有情感的色彩。

从贾樟柯对江湖大哥的某种情结,到他接触到「江湖儿女」这个中文片名,再到他拍完电影之后对电影英文名的修改(将《Money & Love》改为《Ash is Purest White》),字字句句,诚诚恳恳,让人看到了一位优质导演对作品所抱持的真诚态度,也看到了贾导对影片所赋予的真情实感。

但在我看来,贾导的《江湖儿女》继续了他对故乡的表达,继续了他对时代环境的探讨,继续了他对时间的感悟,继续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更多的,《江湖儿女》核心要表达的,其实还是对人、人与环境、人与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而所有这些思考与表达的基础,都建立在一个关键字之上,那便是「情」。

尽管贾樟柯导演自己也曾强调,《江湖儿女》想要表达的是「情与义」。并且片中也的确呈现了不少关于江湖道义的元素。只是,整个影片看下来,「义」虽然看起来贯穿了故事的始末,但它的作用更像是一种点缀,真正起支撑作用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时间之间的「情」。

巧巧在奉节旅馆跨越的那个火盆,是《江湖儿女》情感表达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巧巧对斌斌的情感是热烈又纯粹的。她会直接从他嘴中拔下烟来抽,会和他在舞池中恣意舞蹈,会陪伴在他身旁宛若小鸟,会在他遇险时挺身而出,会为他心甘情愿地承受五年的牢狱惩罚,也会为他不远千里地展开寻找。

两人坐在旅馆的床沿交谈,没有好久不见的欣喜,也没有久别重逢的热烈,但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巧巧的内心仍怀揣著情感上的期望。她希望斌斌能把他的变化说出来,她期望斌斌还能如以前那般待她,但他没有说。

这彻底伤透了巧巧的心。

他让她跨越一个带有重生意味的火盆,火是炙热的,心却是冰冷的。跨过去之后,她对他便不再有爱了。她坐在台下听《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眼泪婆娑,脸庞坚毅,内心的决定开始促使她变得独立而强大。

麻将馆、歌厅、茶室、街道等各种场所,丁嘉丽、张一白、张译、董子健、徐峥等演员客串的各色人物,大同、三峡、新疆等各个地方,2001、2006、2018这三个时间点,是围绕在巧巧身边的江湖。

当斌斌身处江湖大哥位置时,巧巧更像是游离在江湖之外;当斌斌说出他不再是江湖中人时,巧巧才真正扎入江湖。

旅馆之夜过后,巧巧对斌斌的情感不再有爱,但却仍然有情。这种情让她愿意接斌斌回家,招待他,照顾他,但却只是让他住在厨师住的小屋里,言谈举止也都带著克制的距离,不像以往那般带著情感。所有这些安排、照顾,都没有爱的成分在了,更多只是一种道义上的情感——这种情,便是义。

可斌斌曾经是叱咤一时的江湖大哥,是能够镇住场子、协调纠纷、威震四方的男人。这种江湖大哥的经历,曾令他享受了巨大的尊重与荣耀。而当他再次回到大同,历经变故的他早已没了以往的威风,甚至自己要穿个衣服都格外费劲。

他不再是大哥,众人对他也不再有畏惧甚至尊重。虎落平阳一般的境遇,他其实也还能忍。旁人的冷嘲热讽他也都还能接受。但巧巧对他的无爱的情,让他不能承受。越是百般照顾,越是扎得他疼,因为他还是一个重视尊严的男人。

巧巧对他的情里头不再有爱,尽管她给了他吃、住、散步甚至治疗,但他感受不到爱,自尊心受到打击,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其实到了最后,巧巧和斌斌彼此心里都成了一座灰白的死火山。没有了爱的情感色彩,如同慢慢放大的灰色监控画面。

这是贾樟柯导演的残忍之处,也是他的精妙之处。


电影《江湖儿女》主演讲述了女主人公巧巧与男主人公斌哥跨越17年,历经相爱与背叛、分离最后又重逢的故事。

《江湖儿女》主演演员有大家熟悉的徐峥、廖凡、赵涛、梁嘉艳,属于一部犯罪爱情电影,在2018年9月21日上映,第一时间我就去电影院观看了,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电影里面的巧巧敢爱敢恨,为爱步入监狱,最后成为了江湖女人,斌哥是雄霸一方的江湖浪子,最后却成为了瘫痪。

本部电影中巧巧将一个女人的好时光与坏时光,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感慨万分!

以上仅个人观点,喜欢的麻烦点个赞关注下!


这是一个江湖的故事,人有时候就是抹不开面子,当年的大哥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样会被淘汰,这部电影里有很多贾樟柯致敬自己电影的桥段,但是这并不重要,我们知道他想表达的是斌哥和巧巧的感情,有些女人跟你在一起并不是为了钱,巧巧就是这样的女人。故事是从2001年延续到2018年的,这期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巧巧和斌哥也经历过辉煌和低谷,巧巧对他的感情可以用至死方休来形容。从本质上看斌哥人仗义,会为人,铁肩还能担点人情啥的,他为巧巧开枪被入狱五年,这五年是对他心理的折磨,却也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他有些看轻了巧巧,也看低了自己。影片拍的不错,大时代洪流下人物的命运往往如此,看似漫不经心却是早已注定。


大家好,我是小福,有朋友聊到这个江湖儿女,哈哈,这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算是观后感吧:

本有一个披著江湖的外衣,讲述的却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故事,这样可以理解吧,赵巧巧一位内心有真情义的女性生活历程。在该为爱付出时候可以轰轰烈烈,没有自己,但当看完了生活的欺骗之后,也没有沦陷,圆满平静地面对旧人,或者可以照顾旧人,但独立又有尊严地活著。或许不是表面上最温柔的那一个,但她的温柔是她对生活的全部理解与行动。不煽情也不刻板一个不平凡的「普通女人」。哈哈虽然不是一部香港黑社会影片,却无时不在表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吧,怎么样,剖析够透彻吧。


男女之间除了情,还有一样东西叫「义」


男人的江湖是一把枪,女人的江湖是一瓶水,只不过枪响在女人手里,水泼在男人脸上。


影片讲述了在2001年的山西塞外,一对恋人之间的错综复横跨15年的犯罪爱情故事。


快意恩仇,江湖大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