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潛水黨,

最近再龍騰看了篇《絕對震撼你---我們都小看了ISIS和巴格達迪》,覺得樓主對於一些阿拉伯的歷史和宗教是有些偏差的,在下是個業餘歷史愛好者,最喜歡了解一些偏門地區民族的歷史和宗教。我說話比較啰嗦,碼了點文字想探討探討,繁瑣之處,各位海涵,呵呵。

首先,關於哈里發的產生說點歷史。

穆罕穆德當年建立伊斯蘭教的時候,因為他古萊什部落哈西姆家族的孤兒身份,他是處於弱勢的。而他的主要敵人是當地實權貴族,以阿本蘇富揚為族長的倭馬亞家族。在數度交鋒之中,歷史的魅力再次展現,老穆身邊吸收的重要謀士和軍事人才中,漸漸包括了許多倭馬亞家族的青壯年。這些認清理想「棄暗投明」的人才中,居然包括蘇富揚族長的兒子和兄弟。(蘇富揚的兒子--梟雄穆阿維葉,後文會提到他)

在穆罕穆德成功佔領麥加,成為阿拉伯古萊什部落的霸主之後,施行的是初期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公社制度。當時他們抱著主要目的是建立宗教理想,主要敵人是西邊的拜占庭和東邊的薩珊波斯。所以老穆不想也不能去建立政治制度。隨著他倉猝離世,他只能定義他自己是「最後的先知」,這是保護他的個人地位和伊斯蘭教義的權威,而他之後的領袖因為不能再是「先知」,所以叫「真主在地上的代理人」,即「哈里發」。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初期伊斯蘭只強調了老穆的功績和地位,但遠沒有像中國歷史上的開國君主那樣,著手考慮政權的建立和延續。當然它也有它的不得已,畢竟才團結了一到兩個部落,連阿拉伯民族還沒統一,遑論邊上的兩個帝國了。

上面說那麼多,是要搞清楚這個轉變是有原因的。

穆罕穆德死後,首先接班的是老穆的第一副手,岳父,第一個皈依的(首徒)艾布·伯克爾。這個在群眾中實力,人望,派系都沒問題。於是被稱為第一「正統哈里發」(因為沒爭議)。

到第二任時,有了點小爭議。歐麥爾·哈塔卜的實力,人望都OK,但是他手段比較強硬,仇人較多。他傾向於「遷士派」(即麥加從龍的那些元老教徒),導致「輔士派」(老穆最艱難時期逃到麥地那,發展的中堅力量)感到不公。同時因為他出身古萊什小家族阿迪家族,歷來親近倭馬亞家族,當上哈里發以後加強重用不少倭馬亞家族的少壯派(其中包括倭馬亞家族核心人物,後來的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

種種以上,導致歐麥爾時期開始產生了伊斯蘭公社內權力的角逐,並導致他謎一般地被刺身亡。

由於歐麥爾的培養和部署,第三任哈里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本·阿凡上台。(注意,伊斯蘭教派上無解的大鬥爭開始了)。於是,伊斯蘭歷史上的第一號大英雄,阿里·本·塔里卜出場了。

熟悉阿拉伯歷史,伊斯蘭教義等等等的愛好者,都知道阿里這個角色的魅力,武功蓋世,為人寬厚。如果阿拉伯有評書先生的話,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勇,講的就是他。「身騎赤尾駒,手持脊柱劍」(傳說日行千里的阿拉伯寶馬,和真主賜予的隕石鐵劍)。他是老穆教主的堂弟,養子,兼女婿(娶了唯一的教主女兒,著名的法蒂瑪)根正苗紅又魅力無匹,最可貴的是跟著穆教主草創起步,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做個比喻,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就會一目了然,那就是後周柴榮之於郭威。(差不多這樣了,呵呵)

當時第一任伯克爾的時候,阿里想法不大,畢竟人家年紀大是長者也是血親(教主岳父,後天的血親也是血親嘛)。後來歐麥爾第二個上台,阿里有了點不爽。因為老歐和教主不是血親,而且和伯克爾一直互為政治盟友,這兩位在教主過世後,甚至說好了你先我後。這樣看來有點針對我阿里的意思啊,敢情就是不讓我當?真當我是沒脾氣的軟柿子?當然阿里真是個好人,他沒有暴亂,只是去質詢。得到的結果很模糊:論資排輩,總會到你,畢竟你是教主唯一的血親了。

雖然有很多教徒都同情阿里,但是當時教派的生存確實還顧不到這些,畢竟剛在阿拉伯半島站穩腳跟,鞏固大業是第一要務。這個時期大家傾向於聽從有綜合統御能力的領袖,第一任伯克爾平滅了初期的各種叛亂,第二任歐麥爾打通了向西的敘利亞通道,奪取了千年名城大馬士革。目前正在穩步向東挑戰薩珊波斯帝國的時候,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伊本·阿凡就在歐麥爾被刺殺的臨終指派下繼位了。

阿里再次憤怒了,而且他周圍的一些同情者似乎比他還憤怒。他們挾持著阿里去挑戰奧斯曼,漸漸演變成了一系列的派系廝殺。經過反覆地質詢,廝殺,再理論,老好人阿里最終又接受了再等下一屆的結果,因為他還正當壯年,他覺得自己能等。可是阿里身邊的那些教徒狂暴了,可能覺得老教主的理想變質了,居然傳到了當初血仇倭馬亞族人的手裡,也可能覺得這個阿里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被花言巧語美女財寶給迷惑而墮落。於是這群信徒出走(也可能是怕被奧斯曼清算),組成了第一個獨立而極端的教派(伊斯瑪儀派),這群教徒當時被稱為「阿里黨人」,而在後來的諸多歷史事件中,最終演變成了當今伊斯蘭第二大派別,極端的「什葉派」。

再回頭說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忽悠完阿里以後,繼續以其強硬而優越的執行力領導著大多數伊斯蘭教徒。他在位期間,向東征服了波斯,向西北打通了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大片的中東地區。隨著軍事上的節節順利,他任命了大批的倭馬亞族人擔當要塞重鎮的總督和行政長官。任人唯親的苦果終於顯現,在一次埃及伊拉克新佔領地區的兵變中,叛軍刺殺了奧斯曼。需要提一點的是,前文所說的,仇視奧斯曼而出走的「阿里黨人」就駐紮在伊拉克地區。

終於這一次,老好人阿里榮任第四任哈里發。本來可以是個美好的結局,但是悲劇性英雄阿里此時面臨的,已經是一個不一樣的伊斯蘭教派群體了。諸多倭馬亞家族的少壯將領出來質疑阿里:不是質疑他該不該當哈里發,而是質疑他是否策劃暗殺了奧斯曼。此時的倭馬亞軍事團體,因為歐麥爾和奧斯曼兩任哈里發的培養,已經在整個伊斯蘭群體中佔據了過半的力量。其中以敘利亞總督,奧斯曼的堂弟,著名的梟雄穆阿維葉最為積極,他拿著奧斯曼被刺殺時的血衣,直接領兵殺向遷都伊拉克庫法城的阿里。

這次沒什麼好談的,直接開打吧。綏芬河戰役,英勇善戰的阿里帶著主角光環擊敗了穆阿維葉。就在美好結局即將到來之時,狡詐的穆阿維葉提出了停止戰爭,用《古蘭經》評斷善惡的宗教方式。老好人阿里再次腦子秀逗,居然本著宋襄公一般的正直大義接受評斷。更滑稽的是,評斷結果是阿里輸了,必須接受裁斷撤軍回家。阿里的將士再次被他的秀逗(或者說是忠厚)給激怒,將近三分之一拒絕妥協,再次出走。這批人又誕生了一個新的極端派系--(哈瓦利及派)

莫名其妙的英雄阿里落寞地回到伊拉克的領地,在中東整個外圍的一片質疑聲中繼續當著第四任哈里發。但是這樣的鬱悶沒有持續多久,幾年後,極端得走火入魔的哈瓦利及派教徒分別去刺殺阿里和穆阿維葉。最後,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維葉僥倖受了點皮外傷。

活下來就是最強的。梟雄穆阿維葉雖然打不過阿里,但活得比阿里長就是王道。阿里遇刺導致伊斯蘭地區的混亂之中,穆阿維葉再度出馬,依靠倭馬亞家族的支持佔據了政治和軍事上的主導地位。之後的穆阿維葉一統伊斯蘭世界,甚至圍攻了君士坦丁堡(要不是著名的希臘火,拜占庭的首都就要陷落了)。文治武功都有了一定成就,環視伊斯蘭區域內再沒有強勁的對手,西方的中世紀歐洲也被震懾,穆阿維葉終於騰出手把穆罕穆德初期草創的宗教公社,慢慢打造成行政體系完善的帝國。於是,類似中國夏禹廢禪讓一樣,穆阿維葉結束了公社制度,建立了純粹阿拉伯人的阿拉伯帝國。這就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君主王朝,我們古代稱它為「白衣大食」。

因為怕再有刺殺事件的發生,穆阿維葉把都城遷到了自己發家的勢力範圍--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阿里雖然死了,但是伊拉克地區那些亂七八糟的「阿里黨人」諸多派系一直是穆阿維葉的心頭大患。表面不能搞洗清,只能一步步慢慢來--於是把阿里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老穆教主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外孫血裔)送往麥加居住。明面說是聖裔應該駐守聖地去,實際上是割裂伊拉克地區亂黨和他們心目中聖裔的聯繫。

穆阿維葉在世時軟禁了之前說的「聖裔」--阿里長子哈桑,一直到他死都沒能翻起多少波浪。據說昏庸軟弱的哈桑還把「聖裔」所繼承的「哈里發」資格「賣」給了穆阿維葉。穆阿維葉死後,其子葉齊德一世繼位,哈桑的弟弟,最後的聖裔海珊·伊本·阿里(伊本是「某某之子」的前綴,如英語的SONOF。即「阿里之子海珊」)是個有理想有血性的青年。他企圖再次奪回屬於穆罕穆德家族的「哈里發」頭銜,帶人離開麥地那重返伊拉克,打算與自己的追隨者--那幫從未妥協的阿里黨人--即「什葉派」匯合,共商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大計。但是時空已變,人心不古。主流群眾們已然接受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在葉齊德一世的追殺和鎮壓下,海珊及其追隨者被輕鬆剿滅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城。至今,伊拉克的庫法和卡爾巴拉都是「什葉派」的聖城。並且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什葉派在伊拉克(還有一個聚集地是伊朗,後面再說)的原因。

伊斯蘭崛起奮鬥的果實,最後回到了穆教主當初死敵倭馬亞家族的手裡,真是莫大諷刺。

不過歷史的發展,總有它的必然性。這也確實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眾望所歸。誰叫你穆罕穆德沒明說怎樣確立繼承者呢?論教派的創立和領土的擴張,倭馬亞家族確實出力最多,居功至偉。而且建立帝國是大家的傳統思維,有皇帝就有大臣,大家都能分蛋糕。你要明說只許你穆罕穆德的血親後代永遠當老大,你們一家又是教主又是神官,大家雖然不敢反對,但肯定是不爽的。既然你穆罕穆德聲稱只是你個人侍奉安拉,只要你這個「先知」是最終的,不可再出現的。那麼所謂真主在人間的代言人「哈里發」,在你升天以後,是誰都可以繼承和擔當的。這就給佔主流大眾的各勢力各家族有了一定的追求空間和希望目標。畢竟王朝是可以更迭的。於是在伊斯蘭世界,占絕大多數的信徒都在潛意識中達成了共識,他們希望像穆阿維葉這樣模式的伊斯蘭體制出現。畢竟皇帝輪流坐,諸侯大家當,這才是真正享受社會物質,又不背離宗教精神的世俗派--遜尼派。

當然在主流信徒的眼中,伊拉克和埃及部分地區,還潛伏著一群死咬著「天潢貴胄」的名號要當永遠的皇帝,整個一副處於社會邊緣的被迫害群體形象。那就是阿里遺孤,老穆教主的親外孫以及惦記他效忠他,聲稱追求純正伊斯蘭教義的那幫反對派亂黨。後世給他們一個統稱--什葉派。

以上就是阿拉伯帝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倭馬亞王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它是如何帶著伊斯蘭的宗教印記,從穆罕穆德的神權公社蛻變至世俗的君主帝國。「先知」不再會有,「哈里發」則兼備了宗教領袖與政治元首的功能。

但是伊斯蘭的分裂畢竟誕生了,並且不再癒合。今日的伊斯蘭世界,85%的遜尼派人口承認歷代君主--即「哈里發」,但是15%的什葉派人口(主要在伊拉克伊朗地區)是一直拒絕承認自穆阿維葉開始的倭馬亞王朝,他們潛伏著,期盼著從阿里之後,哈桑,海珊死後,即將秘密誕生的「聖裔」將如何成為真正的「哈里發」。所以,從穆罕穆德的「最後先知」,到阿里之前的四位,是勉強被全部教眾承認的「正統哈里發」

(不好意思我好像廢話太多了,呵呵)

後面簡略說些阿拉伯帝國的演變,以及「哈里發」頭銜的轉化。

穆阿維葉的倭馬亞王朝是純粹的阿拉伯人王朝(就是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歷經百年不到便遭遇崩壞。主要原因發生在西亞另一個神奇之地--伊朗。

伊朗高原的古波斯帝國是一個成熟的政治體系,歷經伊斯蘭的崛起,就像被蠻族入侵一樣成了被殖民地,總之這裡的文化經濟原住民是看不起阿拉伯帝國的。在被規劃成倭馬亞王朝的呼羅珊行省之後,這裡一直隱藏著反抗的軍事力量。同時,被主流遜尼派迫害的什葉派信徒紛紛流亡到這一邊緣地區。在什葉派流亡領袖阿布·阿拔斯(據說是穆罕穆德的遠親,反正我是沒信過。。。)的團結下,與當地的波斯奴隸領導人阿布·穆斯林達成共識。一支以什葉派為思想武器的波斯軍隊猛然崛起,最後摧枯拉巧一般殺進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城。

阿拉伯帝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倭馬亞王朝滅亡,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誕生,我國古代稱它「黑衣大食」。

接著發生了兩件事。一,開國首席元勛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先被排擠到呼羅珊(就是他老家伊朗高原)當總督,責令向東開荒。在坦羅斯戰勝唐王朝安西都護高仙芝的軍隊之後沒多久,就被莫名冤殺。第二件事,前朝倭馬亞王朝的王室被族滅,居然有一位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漏網。他召集散兵逃往伊比利亞半島,居然成功驅逐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國,建立後續的科爾多瓦倭馬亞王朝。從718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定都,到1492被天主教軍隊光復,拉丁白人在西班牙打了近800年的游擊,一直被阿拉伯人統治。。。

到了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君主曼蘇爾時期,鑒於敘利亞地區的主流遜尼派對於前朝滅亡,情緒非常不穩定。於是再次遷都,又回到了伊拉克(什葉派光榮返鄉啊)。這次定都兩河流域第一名城--巴格達。歷經兩代經營,到哈倫拉希德在位時期,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最巔峰。我國古稱其為「天方」,《天方夜譚》里那位聽了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賢明哈里發,就是拉希德同志。

但是相比一統中東的阿拔斯王朝君主,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王朝在埃及北非也有許多堅定的前朝信徒,所以他的「哈里發」也有一定含金量。至此,「哈里發」出現了兩位。

補充一下,關於遷都巴格達,還有兩個重要的政治考量。一是劃清和波斯人的界限,所謂利用完了就要壓制,繼續排斥波斯呼羅珊地區,不能讓他們因為是開國元勛就尾大不掉。(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你看當今的中東地區,阿拉伯各君主國家最不信任最不待見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重返家園的歐洲寵兒以色列人,另一個居然就是同為伊斯蘭信仰者的伊朗人。伊朗,就是一直這樣一個高傲而又被伊斯蘭文明圈邊緣化的國家。)

二是感覺到什葉派的極端。(所以,只要是當了世俗的君主,都不會喜歡這個派系。他們是只認那傳說中的聖裔,不認你這個國王的)於是迫害什葉派在新王朝又開始大行其道,反正主流不喜歡他們的人到處都是。悲催的什葉派信徒們,繼續叫喊著「復仇」,消失在主流社會中。

後來,整個阿拉伯世界開始出現大分裂。先是主體地區的阿拔斯王朝,在932年被西北地區的突厥軍閥布懷希兄弟攻進巴格達。軍閥兄弟知道這麼大的帝國,滅是滅不掉(中東主流都是阿拉伯人)。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哈里發」成了傀儡,只管宗教事務。兄弟兩掌握兵權,給自己起了個謙虛的頭銜--「埃米爾」。這是個類似丞相,大將軍一樣的名號,反正就是沒敢稱皇上,但是誰是老大,你懂的。。。

於是各地諸侯見縫插針,有勤王的,有清君側的,還有割據的,這年頭「埃米爾」開始大流行。

地方大分裂還在繼續,連西班牙那邊的科爾多瓦王朝「哈里發」也大權旁落到了埃及地區。又是一個流竄的什葉派領袖--伊斯瑪儀派伊瑪目賽義德,在埃及建立了什葉派的王朝。因為他號稱是穆罕穆德女兒法蒂瑪的子孫,故名法蒂瑪王朝。我國古稱綠衣大食。(不得不說,也許是教義的力量,什葉派在奪取政權方面一直是人才輩出啊)。這個王朝向北席捲了科爾多瓦各諸侯,向東南控制了北非利比亞等地區。於是,整個伊斯蘭文明圈,所有的「哈里發」都變成了傀儡。

「埃米爾」們流行了一陣子,中亞的塞爾柱人又開始侵蝕進伊斯蘭文明圈。呼羅珊地區的塞爾柱酋長圖格里爾入主巴格達,趕走了布懷希軍閥,開始執掌中央朝政。當然,「哈里發」陛下繼續子承父業,但是軍權的掌握著換成了塞爾柱人。對此,他們用自己的家鄉語起了個頭銜--「蘇丹」,大意就是「統治者」之類的。這次流行的地區是帝國的東南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紛紛自治,各種蘇丹國遍地。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被兩輪軍閥架空,成為僅僅是各信徒精神上的領袖。於是,在西方喘息了一陣子的歐洲諸侯開始想稱火打劫了。1096年,在攪屎棍拜占庭帝國的挑動下,羅馬教廷的鼓動下,十字軍開始東征之途。

起因是土耳其敘利亞境內有一些歐洲人建立的天主教王國,傳承自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諸軍閥,理論上一直屬於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勢力範圍。拜占庭被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欺侮了數百年,這些地方也就自生自滅。阿拔斯王朝分裂以後,阿拉伯的諸侯與這些天主教的諸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縱兩橫玩得很和諧。一直到有個強大的阿拉伯諸侯國--贊吉王朝開始吞併這些國家,引動了歐洲十字軍的干涉。

總之圍繞聖城耶路撒冷,歐洲日耳曼人與中東阿拉伯人進行了近百年關於信仰與財富的大亂斗。歐洲人不但殺阿拉伯人,連本家的拜占庭帝國照樣劫掠。阿拉伯一樣,一個阿拔斯王朝分裂成40幾個諸侯王朝,除了不敢稱「哈里發」,什麼大逆不道的事都幹了。一直殺到十字軍三大騎士團再度分裂,贊吉王朝被著名的英雄薩拉丁取代,建立了以埃及為都城的阿育布王朝,終於短暫團結了伊斯蘭文明圈,奪取耶路撒冷而告終。(薩拉丁始終沒能完全團結阿拉伯人,因為他自己就不是。他是庫爾德人,出生在伊拉克的提克里特,對,就是薩達姆海珊的家鄉。所以老薩曾號稱自己是薩拉丁轉世。。。)

歐洲人回家去了,薩拉丁於1193死後,苟延殘喘的阿拔斯王朝繼續分裂著。所幸痛苦沒有延續太長,1231年,塞爾柱「蘇丹」的根據地花剌子模被西征的成吉思汗滅亡。125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遠征軍屠城巴格達。據說蒙古人還是很尊敬傳說的「哈里發」的,允許高貴的血統可以不見血地升天--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發」穆斯塔西姆被裹在一張毯子里,用馬踐踏而死。

中東伊斯蘭世界一下子變成了蒙古第三方面軍--旭烈兀的地盤。按照蒙古人有什麼信什麼的博愛傳統,他很快皈依了伊斯蘭教(也算被同化了吧),被稱為「伊爾汗」。偌大中東,曾經阿拉伯帝國區域,都成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爾汗國」。順便提一句,旭烈兀在眾兄弟中一直是忽必烈的死忠,在各種爭權奪位戰役中一直予以支持。而且他的汗國始終向忽必烈的大元稱臣。所以,這段時期,中國與阿拉伯世界是和平的,當然,「哈里發」這種稱號在「大哉乾元」面前是不會出現了。

這期間,蒙古鐵蹄的擴張在埃及停下了步伐。因為「庫里台綜合征」再次發作(蒙古遠征軍總是在關鍵時候傳來大汗去世的消息,因為遠征的黃金家族領袖要回家通過庫里台大會爭奪大汗的繼承權,只能停止關鍵戰役的指揮撤軍回到遠在蒙古的和林去。一次打到萊茵河,一次決戰保加利亞騎士團,還有這次關鍵地消滅阿拉伯在埃及的最後勢力,都發生了大汗去世的消息。)旭烈兀撤軍,剩餘的蒙古士兵被薩拉丁死後的阿育布王朝擊退。

之後蒙古人再也沒有光臨埃及,阿拉伯帝國的火種被保留在埃及,阿育布王朝被宦官出身的突厥軍閥取代,變成了馬穆魯克王朝,也曾向外輸送過一些培養好的「哈里發」。但是世界不同了,蒙古人伊爾汗國的治下,遜尼派又有幾人會響應呢?

回頭再來說「伊爾汗」旭烈兀,他的後代一直到「合贊汗」繼位,這位號稱阿拉伯世界的「北魏孝文帝」徹底被同化入伊斯蘭文明,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從此後蒙古君主的名字都變成了伊斯蘭名字。

被伊斯蘭化的蒙古汗國,之後捲入了與其他兩大蒙古汗國的紛爭,最後大家都被來自烏茲別克的「中亞獨狼」帖木兒蠶食吞盡。這一時期,「哈里發」的名號似乎已經被遺忘,只存在於那些潛伏著的什葉派信徒夢中。以中亞為中心,東面最流行的頭銜是「黃金家族」,西邊則是一隻剛剛興起的塞爾柱小部落,他們的酋長奧斯曼仍以「蘇丹」自居。

之後東西亞的廝殺各有勝負,號稱「黃金家族」的獨狼帖木兒雖然佔盡優勢,無奈活不過奧斯曼的後代。獨狼帝國一朝而亡,奧斯曼的後代突厥人終於一統從中亞到小亞細亞的廣大版圖。面對老不死的拜占庭帝國(你沒看錯,它還活著。。。),他們與其背後的保加利亞帝國結盟(這歐洲哥們與拜占庭有血仇),阻隔來自歐洲的增援。奧斯曼的子孫歷經三代修生養息,終於在1453年攻下不落之城君士坦丁堡(這次希臘火也不管用了。。。)。隨著都城改名為清真味道濃郁的「伊斯坦布爾」,一個再度統一的伊斯蘭帝國終於建立,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呃,雖然不是阿拉伯人的,是突厥人的,但畢竟也是伊斯蘭最後的輝煌。(同時也是千年絲綢之路的終結,導致歐洲與東亞商路斷截,引發了大航海時代的開啟等等等等。。。)。此時的帝國君主環顧世界,貌似沒人敢搶自己的伊斯蘭元首正統了。(西南那些蘇丹國此時被莫卧兒人統治,他們自稱是黃金家族的蒙古人,所以稱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就是蒙古的音譯)。

起初的奧斯曼土耳其諸君主還是很謙虛的,突厥人嘛,哪裡好意思稱「哈里發」?還是繼續叫「蘇丹」吧。雖然自己不敢稱呼,但畢竟是不爽的。當聽說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還在流水線生產「哈里發」,腹黑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賽利姆一怒之下滅亡了這個奴隸與閹人王朝(馬穆魯克王朝的將領,都是從小從中亞拐來,進行閹割後作為禁軍。從小軍事化管理沒有家庭牽掛,馬穆魯克即奴隸的意思)。這下好了,世界清凈了,我不是「哈里發」,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哈里發」。。。

(貌似我真的很啰嗦。。。對不起對不起)

長話短說,一直到18世紀,當時的帝國開始衰弱,面對大航海崛起的歐洲列強,簽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團結起伊斯蘭世界的勞苦大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再度給自己加冕了「獨一無二的,繼承伊斯蘭教義的領拜者,真主在地上的代理人--哈里發」的頭銜。

實話實說,這就是玩虛的了。實力強的時候沒頭銜照樣橫著走,實力不濟叫什麼都不管用了。1924年,歐洲列強瓜分土耳其的條約中,強制廢除了「哈里發」的頭銜。。。

關於最近這個ISIS,其實看名字就是個比較奇葩的組織(我不討論它的軍事性政治性,這個我外行呵呵)。它一開始叫伊拉克與黎凡特王國,這個名詞中兩個地名就很不對等,黎凡特是遠自亞歷山大時期的古老區域名,包含了敘利亞。通過他們的起名,我覺得他們對自己奮鬥的區域,本身就定位不明顯。以後萬一擴張到波斯,是不是還要改名?再到沙特呢?不是還傳說要到新疆嗎?這起碼得改十幾次名了吧。。。

再有就是它這個組織的宗教定位。首先,他基本是遜尼派的,發家以後,按照宗教綱領肯定要攻擊敘利亞的政府(什葉派),然後進攻伊拉克(什葉派)。這就是為什麼他在敘利亞很得人心,在伊拉克大肆殺伐。而伊朗多次聲稱,美國你不管ISIS我就出兵管了。(因為敘利亞的統治層和伊拉克的群眾層,都是以伊朗為核心的什葉派)。而其他阿拉伯諸國約旦利比亞卡達阿曼阿聯酋沙特,都是冷眼旁觀。因為他們和ISIS一樣都是遜尼派。特別是沙特和阿聯酋,有文章指出,甚至他們就是ISIS的金主。據說沙特和阿聯酋的主旨是,這些極端遜尼派在國內是不穩定因素,(例如拉登哥)堵不如疏,不如放出去,以來減輕國內對封建君主制的危害,而來放出去對付什葉派,兩全其美嘛。。。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ISIS的大致背景。至於那位巴格達迪稱哈里發,呵呵,遜尼派找個哈里發,還不如什葉派靠譜一點,笑笑就好。一句話,他現在鬧來鬧去都是在什葉派的地盤。哪天他有能力連遜尼派一鍋端,那時候,他說自己是什麼,自然就是什麼了。。。

中東幾個主要國家的派系是這樣的:

1,伊拉克:大多數是什葉派,薩達姆時期統治階級是遜尼派,與伊朗是死敵。現在美帝幫助民主,結果遜尼派倒台,全民什葉派,反而接受伊朗最高領袖指揮,坑爹啊。。。

2,伊朗:千年什葉派大本營,哪個國家有反對派都往伊朗跑就沒錯了。中東遜尼教眾的大敵,最不信任對象。因為現在聖裔還沒降世,伊朗的大阿亞圖拉領導各國什葉派信徒。

3,敘利亞:大多數是遜尼派,統治階級阿薩德家族是什葉派阿拉維派。所以除了領導層是伊朗的死忠,全國大多數人民在美帝的挑唆下反抗阿薩德家族,ISIS就是這些雜七雜八的遜尼信徒中誕生的。

4,沙特:老派遜尼派大本營。但是要注意一點,沙特家族的立國來自於一位遜尼極端派系瓦哈比教主的引導。當年老沙特為了搶哈希姆家族的漢志地區,差點被奧斯曼帝國滅族。後來接受了瓦哈比教派國師的幫助,再加上近代歐洲列強的干涉,終於以沙特之名獨吞聖地漢志地區。所以沙特以瓦哈比派為國教,是多數溫和遜尼派中最極端的遜尼信徒,誕生了拉登大俠等一系列恐怖富翁。

5,埃及:主流一直是遜尼派,穆巴拉克當道多年,壓制著激進的遜尼派極端派系穆斯林兄弟會,美帝推廣民主之後,現在亂七八糟,反正遜尼派極端主義在抬頭。

6,土耳其:最世俗化的遜尼派。人家全民理智化了,想著向歐盟考齊,準備融入德國,除了堅持是阿拉伯聯盟的強國以外,不再在乎派系之爭了。

7,阿聯酋:因遜尼派而建國,七個酋長國對遜尼教義保證自己永遠家天下,那是感恩戴德。真主給了他們這麼多石油換錢,最好的報答就是搞好奢侈建設,以及輸出遜尼教義咯。。。

8,約旦:絕大多數是溫和遜尼派。約旦王室,是先知穆罕穆德所在的哈希姆家族衍生出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總管聖地核心漢志地區,近代被沙特家族分權划到了外約旦,現代又被分裂出去一個巴勒斯坦。屬於比較世俗化的族群。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