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喜歡野史,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正史和野史?


野史自有野史趣,沒必要過度非議野史。正史未嘗全是信史,野史中未嘗不有可以為史學家利用的材料。

愛好野史,有的人看的是個熱鬧,好奇,我感覺野史愛好者想必也是愛聽故事的人,畢竟有些小說、戲劇、民間歌謠都說的是野史中的東西,或者是當時野史記錄者採集民間的故事。

也有的人看的是某種野史流行的原因,來研究大眾的心理。這部分亦可以成為一種專業的歷史研究,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是有很大的發揮的空間的。


如果是純粹關注野史,不注重證據,那就說明這個人很有獵奇心理吧。其實野史是可以增加歷史的趣味性的,而且正史和野史不是區分學術研究的分界線。

有很多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有對於一些有趣的,非記載在正史的問題進行討論。最著名的應該是那個「楊貴妃是否為處女」的問題。陳寅恪先生的研究風格很獨特,當時也受到很多人質疑,但是不可否認他都做到了極致。


他是一個好奇的人

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



某圖書館管理員,青少年時就被友人評價為津津樂道於野史,年老時也是手不釋卷,閱讀的最後一本書是《容齋隨筆》。


如在一個夏夜

荷塘邊有許多不同品種的青蛙爭鳴

不久我們會被一個聲音吸引

一個規律宏亮的聲音,那便是「典範歷史」

被忽略、壓抑的其他蛙鳴,便是「邊緣歷史」

我們對歷史的整體了解

在於傾聽它們間的爭鳴與合鳴

並由此體會荷塘蛙群的社會生態

一個隱藏的景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喜歡聽故事的人啊,如果不理會證據堅定認為某些奇怪的野史就是事實,那就是自以為是嚴重的人


完全看不出


喜歡小道消息和八卦的人。


一個人如果喜歡野史,說明這個人

夠野


歷朝歷代正史都是不同的,明朝的歷史教材放到清朝可能就成了野史。喜歡野史也不是壞事吧,畢竟每一個講述人的經歷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但不一定都會被包含在某一版本的歷史中。至於想從一個人的愛好評價這個人,個人不建議這麼做。


看不出來,不要輕易從一件事或者某個點去判斷一個人,你沒有經歷過他經歷過的事,你不是他,有時候眼見都不一定為實,更何況只是喜歡野史呢,也許這只是他的愛好之一,在這個紛雜複雜壓力大的時代給自己找找屬於自己的樂子罷了


好奇心重。可能不太相信官方版本歷史,喜歡質疑和窮根究底,也可能是喜歡窺探隱私。如果猜的不錯,此人應該喜歡八卦,不能成系統的學習。


大抵每個粗通文墨的中國人都有一顆喜歡野史的心吧。1.畢竟五千年文明不是蓋的,生於斯長於斯,加上宗祠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本身也沒有唯一確定的信仰神,懷念祖先,神話祖先,成為了一種習慣。2.長達數千年的家天下,信息的不對稱,宮闈秘聞,傳奇志怪成了滿足人們獵奇心態的為數不多的途徑。第一條導致人們厚古薄今,加上文化界也有復古一派歷久不衰,人們還是比較尚古的,例如人們常說古代某種器物現代做不出來,手藝也已經失傳。小時候的菜更香,水更甜,天更藍,古人的力氣更大,武功更高,有的沒的等等不一而足。第二條導致人們只有可憐巴巴的通過口口相傳的傳說秘聞滿足求知慾和虛榮心。史學上有兩句話很出名,中國歷史就是皇帝的家族史,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家族史不容易獲取,又常被人故意纂改,加之天人思想導致國人喜歡神秘化,所以喜歡野史幾乎是必然。

如果有人喜歡野史,分兩種看,第一種單純喜歡野史,對正史不屑一顧。這種人要麼虛榮心特彆強,喜歡錶現自己,語不驚人死不休。要麼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藉由野史坑蒙拐騙,比如算命的,假中醫,走江湖行騙的,圖個門徑,畢竟成本低。要麼就是真喜歡,對神秘主義有濃厚興趣,他應該不光喜歡野史,也喜歡神秘現象,UFO 之類的。第二種是真學人,正史很熟,又喜歡旁徵博引,研究野史是為了豐富學養,因為正史因為政治原因常有錯訛,野史卻未必空穴來風,必有所憑,說不定草繩灰線,去偽存真,有所發現,比如專門的野史小說家,傳統文化研究者。第三種就是大部分傳統的中國人啦,喜歡看看,拿來解悶,多爾袞娶了誰誰誰,雍正搶了位子啦,乾隆是漢人啦,趙光義殺了人啦,關羽跟岳飛打架啦,哦,對了,這不算野史,是荒唐言……


1.好奇心重的人

2.特別的人

3.自負的人


正史野史我都愛聽,這樣人物更加飽滿形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