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脑出血奔急诊」——最近,一篇《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的网文刷屏朋友圈,脑洞大开的「控诉」、略带调侃的「咆哮」,令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跃然纸上。

  老实说,陪写作业陪垮身体的,毕竟是极端个例。不过,「为作业所困」却几乎戳中每个家长的「痛点」。孩子好动爱玩,得「斗智斗勇」、刚柔并济帮他集中精力;孩子困惑挠头,得循循善诱、搜肠刮肚花样启发;遇到超标习题,还得亲自上阵、全权代劳。近些年来,这种「老师领导下的家长负责制」作业模式大有蔓延之势:从PPT到手抄报,从修改习题到制作手工,从课堂作业到社会实践……甭管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学生父母,通通忙得一塌糊涂。

  「小时候放学回家,爸妈在看电视,我在做作业;现在下班回家,已当父母的我,还在写作业!」家庭作业从何时起成了「家长作业」?有人提炼出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刚开始纯粹陪伴,后来督促检查,再然后批阅签字成「标配」。其间,或是为了出彩,或是不甘落后,作业从孩子「独立写」,到家长「陪著写」「主导写」,最后干脆成了众家长们的实力较量。如此一来,佳作倒是迭出,标准也水涨船高,但离孩子却越来越远。比如幼儿园要写假期游记,小学三年级得看「清末报纸」、六年级要写学术论文等等,这样的作业大多数孩子根本搞不定,只能由家长代劳。但若皆是如此,「作业」的意义何在呢?

  陪伴孩子成长,固然是家长的必修课。但家长成「主唱」,孩子「帮帮唱」,实属本末倒置。这样挣来的「小红花」,再漂亮也是塑料假花,而所谓的「孩子优秀」不过是「虚假优秀」,学校的「人才杰出」皆是「虚假繁荣」。如此怪象,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和「耻居人后」的紧迫,有校方作业布置的超标和业绩指标的攀比,但归根到底,是罔顾少年儿童成长规律,造成的教育责任错位。作业过于求新求异求难,超越孩子的心智发育阶段,本来学校能完成的必须仰赖家庭支持,本是孩子的事情变成家长的任务。更需警惕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心态也难免发生微妙变化:该自己面对的总想有人帮助,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独立思考的热情,养成事事依赖的习惯。

  有人感慨:懂得了这许多道理,恐怕依然当不好一个家长。的确,当家庭作业摆在面前,有几位家长能底气十足地拒绝呢?纾解焦虑,不能仅仅仰赖一个或者两个「破窗式」家长,还呼唤各方参与者都来对这一风气说不。大家都多点耐心呵护孩子成长,让其在适当的学龄练习适当的能力,才能助其舒展开美丽人生。

(责编:郝孟佳、熊旭)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