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个实话,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京剧是国粹,只是那帮子久居北京的文人定的,并不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至少我从不认为京剧好听。它被定为国粹,纯粹占了地利之便。再说了,八个样板戏之前,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了解京剧?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听过京剧?只是八个样板戏在政治的需要下,全国人民才不得不听的,才得以了解京剧。在此之前,京剧只是局限于北京城,影响范围远远小于三个梆子戏(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这三个省的梆子戏属于同一剧种,唱腔大同小异。河南梆子后来改名为豫剧。喜欢听梆子戏的省份人民,基本上都喜欢豫剧,这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当然,河南电视台搞的那个梨园春,全国有名剧种都曾上台表演过,比如黄梅戏,越剧,秦腔,昆曲,评剧,四平调,道情,越调,曲剧,听起来都非常悦耳动听。相比之下,京剧的受欢迎度确实比不了地方剧种。


这么说吧,如今中国戏曲处于低谷。看戏的人少,而且年龄趋于老年化。前段时间看相声有新人,里面郭德纲说过一件事。他说现在戏曲处于低谷,学戏基本上相当于吃不饱饭。但唯独豫剧是个例外。学习豫剧,不但可以轻松养活全家,而且生活的还不错。这就是京剧和豫剧的区别。豫剧的群众基础大。河南民间还是经常会请民间小的豫剧团去演堂会。所以他们有市场。京剧则不同。除了体制内的京剧院团,国家开工资。民间的京剧团都快饿死了。当然也可能说明北京更时尚,河南更落后,更传统一些。我是一个河南人,我是不怎么看戏。京剧豫剧都不怎么看。因为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节奏太慢,进展太缓。但我作为一个河南人,你要让我唱几段豫剧是绝对没问题的。虽然不喜欢,但在哪儿都能听见,从小耳濡目染,想不会都难。群众基数确实很广。


京剧成为国粹,明眼人都知道是照顾性的,如果北京不是首都,京剧还能是国粹。

不过以前还是现代,豫剧远比京剧受欢迎的多,豫剧的听众比京剧听众多百分之30,这是有根据的,有人专门调查,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台湾,豫剧也是第一剧种,还有豫剧登上过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每年在全世界巡演,西方人称豫剧为「东方咏叹调」。

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时候,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无处万人空巷,所以说豫剧不只局限于河南及周边地区,最后常香玉大师为新中国捐献了一架米格战机,这些成就,只有豫剧做到过,解放前或更久的那个时候,请问京剧在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地区剧种,而但当时豫剧的地位也远比现在的京剧高的多,只不过建国后京剧依托首都的优势,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因为国家发展戏剧的大局上,最后把位在首都的京剧定义为国粹,申请京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京剧开始名声大噪,但这也是仅仅名声对豫剧上的优势,其他方面比如规模,听众,豫剧都是无可撼动的存在,尤其是收入方面,几乎每个京剧社团,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靠国家补助才能继续表演下去,而反观豫剧呢,光从业人员就十来万人,却很少出现像京剧这种情况,所以说全国范围来说人们对其他剧包括京剧根本没有如此大的热情。

言归正传,京剧就像是富人所认为的艺术,真正大规模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只有豫剧,没有多少普通老百姓愿意花钱去戏院里看京剧。试问有多少京剧社团愿意在农村露天搭台表演,没有多少,而豫剧呢,几乎所有民间豫剧团都经历过下乡露天演出,这就是两个剧种的不同之处。

总之,在名气上,京剧当之无愧第一,而在群众基础程度,豫剧远高大于京剧,这是事实,而持:「京剧因为是国粹,所以当然比一个地方剧种厉害」这种说法的人,肯定两个剧种都不了解,也从来没有研究过两个剧种。


豫剧就像河南话一样,能听懂的人遍及全国各地,历史上的几次迁徙移民让河南人离开家园走向新疆,福建,黑龙江这些远离故土的地方。使河南方言在河南之外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使豫剧在河南之外得以流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更是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豫剧爱护者前来一决高下。上到八十老者,下到三岁顽童。可见豫剧爱好者之广大。影响之深远。再来说京剧,念唱作打一丝不苟,不失大家风范,抬手顿足都显艺术之完美。革命样板戏更使它在全国各地影响深远。个人觉得两个剧种不是仇敌,而是好兄弟,非要说个优劣的话,在渗透力方面,豫剧在深入年轻人方面比京剧好。


这是一个容易招是非的话题,试答一下。

京剧是国粹,豫剧是地方戏,二者形成的土壤也不一样。京剧虽然姓京,但是可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的母体是徽剧和汉调,在京剧形成之前,北京的戏曲舞台上是秦腔、昆曲、乱弹等戏种,剧目以旦角戏居多,这类剧目虽具有生活气息,清新活泼,但内容常有庸俗、轻佻之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多次三令五申禁演梆子、「乱弹」。当时宫内又常以祝寿、庆贺为名召演员入宫演戏,应召的戏班不得不注意无伤大雅,故多以老生戏来承应,所以徽剧和汉调的老生戏借此机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老生戏多表现重大主题,较少表现儿女情肠,更宜于表现历史题材。豫剧的母体是当地的民歌小调,加上北曲弦索、秦腔梆子等逐渐融合为河南梆子,它扎根本土,最适合表现的就是劳动人民生活题材,所以在本地及周边区域有著极强的生命力和观众群。

京剧在形成和发展中,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完善,从表演的手眼身法步、唱念的湖广音中州韵十三辙尖团字、文场吹拉弹、武场锣鼓经、舞台服饰、脸谱、把子功……可谓面面俱到、处处讲究。这一点是地方戏和京剧的最大差距所在。京剧的武打戏、历史戏是地方戏所不能企及的,即便有个别剧目,所表现的人物气质也是和京剧不能比的。

京剧院团好像除了西藏、海南、广东没有,其他省都有京剧院团,华北华东最集中,京剧的观众群和戏迷票友的分布也是和京剧院团的分布大体差不多,有集中的区域,其他比较均衡。豫剧的院团是最多的,当然也是河南最集中,其他周边甚至更远的省市都有豫剧团,这和解放前至文革前河南人的大量人口流动有关系。豫剧的戏迷数量没有和京剧对比过,但是从梨园春的红火程度看,数量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和京剧戏迷的最大差别是豫剧戏迷的分布密度惊人,比如如果从河南省老百姓里面做调查,喜欢豫剧的百分比例肯定是两位数以上的,而京剧即使是京津沪,我觉得百分之一都难,相对来说京剧戏迷票友比较少而均衡,豫剧戏迷票友分布集中密度大。


这要看地区啦。

比如河南、安徽北部、河北、山东等地方由于饮食、语言等文化较相近,所以,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大部分都喜欢豫剧,而且百听不厌,容易入迷。

由于是地方戏,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不太感冒,如安徽南部的喜欢黄梅戏,江浙一带喜欢越剧等,每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当地的戏种,因为这些地方戏使用当地的语言来演、唱,当地人能听懂,其他地方的人由于没在那个语言生活环境中长期生活过,所以,不喜欢也是正常的啦。比如豫剧中喜欢用假腔,什么大红脸啦,黑脸啦,小生啦,花旦啦等等,唱出来的腔调和我们平时说话的腔调是不一样的。所以,河南等地方的人就听起来很有韵味,可能其他地方的人听起来虽好但更喜欢自己当地的戏曲了。

京剧呢,一般在北京、天津一带比较受欢迎。这个剧种呢,无论是唱还是白,都是字正腔圆,按普通话来的,不管哪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绝大部分国人都知道京剧这个国粹,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梅兰芳,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而有部分人却不一定知道豫剧,这就是影响力,所以,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是京剧要比豫剧火些。

声明一点:本文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只是站在中立者的角度来写的,不喜轻拍。


不是,京剧是国剧,国粹。除了北京有很多爱好者外,全国各地都有京剧爱好者。北京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人在一起唱京剧。而豫剧是地方戏,在河南可能哼唱的人比较多,但到了外省就差多了。地方戏都是以本地方言为基础的,因此在传播的时候受方言的限制比较大。而京剧就没有这种问题。地方戏更贴近生活,唱词不那么讲究。而京剧更文雅一些,这是因为很多的戏文都是清末文人写的。所以说京剧不如豫剧火是不对的。


谢谢题主的提问。但这个问题提的值得商榷,因为这类问题极易引发喷子互喷。事实也证明,支持京剧和支持豫剧的两方已经打起来了。本不想回答这类风险极高的问题,因为不管您支持哪一方甚至保持中立,都会招致另外一方的驳斥甚至恶语谩骂。但作为一名戏剧爱好者,还是忍不住想说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首先声明,作为一名在东北工作和生活的河北人,对于京剧和豫剧是同等热爱的,对这两个剧种没有任何偏见。但觉得有必要先驳斥几个关于京剧的谬论。

一是所谓「京剧是得益于北京的首都地位」。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京剧不是与首都北京有关,其地位未必就比豫剧高。首先,和豫剧不同,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国剧。其次,京剧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民国时期的北平,而不是建国以后的北京。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参照京剧的起源,作为清朝旧臣和民国风云人物的袁世凯(包括讨好他的人),怎么没有把老家的豫剧捧红?

二是所谓「京剧全靠政府扶持,否则根本不如豫剧等地方戏有生命力」。首先,刚才已经提到了,京剧的国粹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建国以后才确立的,而是在民国时期就早早确立了。即使有所谓的「扶持」也是早已有之。其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国家予以资金扶持不但无可厚非,而且非常有必要。另外在事实上,国家不仅只扶持京剧,包括豫剧在内的很多地方戏种,国家都在保护和扶持,厚此薄彼没有必要。

三是所谓「豫剧群众基础好于京剧」。首先,有关部门从未统计过所谓「京剧与地方戏种的群众基础」之类的数据,以后也不会,因为没必要。就像一家有三个孩子,家长会调查统计哪个孩子更受欢迎吗?其次,一些人提出的所谓观众人数、收视率等数据,大多数属于主观推测,没有一项是令人信服的。

四是所谓「京剧观众都是老年人」。对于这样的结论更是表示呵呵了。先不说其他省份,仅说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天津、湖北吧,我身边的京剧迷就有很多70后、80后。其他还有很多关于京剧的常识性错误,就不屑一一驳斥了。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京剧一无所知,仅仅是因为听不懂、看不明白就简单粗暴的说「不喜欢京剧」、「京剧不好」,再次反映出没文化真可怕。不过这也再次说明,一个人必须积淀文化素养,才能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

回到问题。首先,坚决反对和鄙视地域争斗与互撕。网路上有太多类似的地域之间的对喷与互怼。挑起争端的人,很多都是别有用心的狭隘主义者。再说「火」这个辞汇本身是非常模糊的,也无法量化。因此争论京剧和豫剧哪一个更「火」没什么实际意义。其次,京剧和豫剧各有千秋,喜欢哪一个都没有错,没必要相互攻击和撕扯,更没必要分出高下。毛泽东同志早在1956年就提出「百花齐放」的重要论断和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四郎探母》和《朝阳沟》都是百听不厌,为什么非要让我舍弃一个?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我是河南人,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过节村里唱大戏了。没有这些,过年就没有意思了。我认为,京剧好比是国企,豫剧好比是民企。


我一河南人,说真的小时候不喜欢豫剧,曲剧等,就喜欢河南坠子,山东大鼓。长大了静下心听几段豫剧曲剧,真的好听。至于京剧我只能哈哈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