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正热,欧巴桑身边好多朋友都熬夜观看,每天只睡三四小时,上班走路都轻飘飘的,还有人在支持球队输球淘汰后就请假服丧!对于这些四年热血一次的友人,欧巴桑无比的佩服。虽然欧巴桑心理上是支持德国队,但身体无法抵抗生理时钟,顶多看半场就撑不住睡著了。唉唉,想当年还曾经不睡觉,通宵打保龄球,早上八点直接去上微积分。逝去的青春啊...

比赛开踢前不是都会放两队的国歌吗?讲到国歌,欧巴桑直接连想到的都是纤细又敏感的柴可夫斯基很有名的作品,《1812 序曲》。1812年,拿破仑攻进俄国,占领莫斯科。战斗民族俄罗斯当然不会轻易投降,几乎全城的居民都撤出莫斯科,还把粮食都烧了,让法军没东西吃,「焦土抗战」逼的法军饿肚子打仗,当然是打不过战斗民族,兵败而逃。

为了纪念这光荣的战役,柴可夫斯基受委托写一首曲子庆祝一下,结果就是作曲家本人不甚满意但观众很爱反应很轰动的《1812序曲》。(岔题一下,创作者不满意但大受市场欢迎这事儿好像常发生,就像欧巴桑写了一年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有些文章浏览率特别高。读者的心好难捉摸啊...)

(这影片的图配的不错,大家可以看一下)

柴可夫斯基在《1812序曲》中,编入另外三个旋律。先是乐曲一开始时,描述人民面对外敌入侵时,恳求上帝保祐的片段,柴可夫斯基将东正教的圣歌《天佑吾民》编进乐曲中。

圣歌好好听,教堂好漂亮喔!!

另一首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当然是拿来代表入侵的法国军队。第一次出现是在3:45秒处。

马赛曲第一次出现时,军队中高举的法国国旗还是光鲜亮丽,等到了5:18再次出现时,就有点脏脏的了,暗示战况激烈,但天平还是偏向法国。不过,这场战争最后是俄国将法军踢走,音乐的转折点在11:31,高潮来了,俄国开始反攻,冲!(听著听著就热血起来!)

大砲连发把法军打的溃不成军,把莫斯科抢回来,胜利光荣的游行。此时登场的是当时的俄国国歌。《1812序曲》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乐曲最末一分钟有一连串的大砲声。虽然柴先生写说用大鼓打就好,但后世有人在户外演出时,真的开砲(烟火啦~)。音乐厅内的演出当然不能把大砲弄上台,所以改用录音的也不少,反正就是怎样激情就怎样爆。

其实这首曲子1833年才成为俄国国歌,1812年打仗时的国歌并不是这一首.... XD
(话说回来,拿破仑帝国时的国歌也不是马赛曲啊啊啊....)
(突然有种柴先生很敷衍的写曲子交作业的感觉...)
(那...欧巴桑也敷衍的交作业好了...)

欧巴桑有幸曾在纽约听纽约爱乐演《1812序曲》。那是夏天非正式乐季*的音乐会,所以安排指挥在开演前简单介绍曲目。他说,《1812序曲》最后面的(录音)大砲声不是随便人能演的,你必须要拿到茱莉亚音乐院的打击乐演奏主修的学位,才有资格按「PLAY」放大砲。

...最好是啦!(笑)

*小知识:交响乐团的乐季一般是从9月到隔年的6月,7、8月通常安排的都是形式上比较轻松、以推广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顺便推一下,NSO国家交响乐团的14/15乐季套票已经开卖了,大家可以早早规划一下未来一年的听音乐会行程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