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道歉

首先我要先给大家道个歉!由于先后去了琉森复活节音乐节和柏林歌剧院音乐节的缘故,完全!没有写什么东西...所以想著趁著假期还有多写点吧~给大家赔个不是了先!

说到两个音乐节,由于赶场的原因,也都没听全,但我觉得反正如果写感想的话也会被认为在装B!于是乎还是就放自己心里好了~

不过这次去了KKL和Philharmonie真的幸福死我了,还赶上了柏林大教堂演出圣母悼歌,圆了好几个梦,只可惜(多亏?)跟BPO岔开了。明年如果可以的话就改成萨尔茨堡音乐节+巴登巴登音乐节!

巴伦应该很想让抢拍的一提下岗23333

4.1 多灾多难的柴可夫斯基一家

Les Saisons, Op37b:Juin - Mikhail Pletnev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music.163.com图标

上回结束的时候说到柴可夫斯基一家发生了一场变故,也不给大家卖关子了。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Alexandra在1854年的六月因霍乱去世。(彼时彼得年仅14岁,在之后的「四季」里,六月船歌和他母亲的去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其实霍乱早就从印度远征来到了俄罗斯,早在47年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一家子还在庄园的时候,他们的一位仆人就因霍乱去世。那时候即便是圣彼得堡,卫生条件也不容乐观,其实霍乱在柴可夫斯基家从来没有消停过。

本来小彼得在学校混的很舒服,眼看成为现充加人生赢家(虽然是男校),但这变故直接把他再次击溃了。比起童年与母亲的短暂分别,母亲的突然离世是彼得一辈子无法磨灭的惨痛记忆——他在这之后的日记中多次提到了他的痛苦,尤其是和之前的家庭教师芳妮之间的来信中,他多次表示自己还会因此流泪。

从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能感受到比起严厉、经常出差不回家的父亲。Alexandra作为彼得最直接的照料人,从对彼得的音乐启蒙到礼仪的培养,她是彼得所有亲人中最不可分割的一个,我想没有之一。至少对彼得的影响是最大的——之后我们还会提到

在照料家里的五个孩子之外,Alexandra也是一个优秀的贤内助,两次搬家她未曾有过任何闪失。这样的慈爱的母亲的突然离世,而且还是在霍乱带来的严重痛苦之下的离开,对于彼得的打击,早已超越了灾难。

4.2 不为人知的性取向

如大家所见,法学院是男校,从老师到学生,无一例外

我个人坚信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在这里写到不为人知,是因为这些也大多是基于他个人童年家庭和成长环境所做的推理。

彼得自幼敏感、脆弱,而他的母亲,Alexandra虽然对她的孩子们关怀无微不至。但是这种无微不至也是建立在「我这么做是对你好,假如你不听,你这不知好歹的熊孩子就得接受惩罚」这样颇为主观的照顾之上的。前文也有提过她因为觉得该让彼得学习外语和礼仪就断了他弹琴的教学的事情。

彼得后来的信件中也有过「Powerful, she was too powerful.」这样对母亲的评价,一个本就敏感细腻的男孩子,与他人生中第一个接触的女性——他的母亲的冲突其实并不少,这造就了他对于圣女贞德的崇拜和对于身为女性的母亲的恐惧两种复杂感情的矛盾。

在家庭之外,彼得在法学院一直呆到了十九岁毕业,上面的配图是他们的毕业照。彼得是头排右起第四个那个一脸吊样的青年——你看他的手。其实这可能也很正常,法学院作为俄国当时先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地,又全是少年洋溢青春气息的地方,在整个俄国当时也都明白,法学院出同性恋是个不言自明的事情。

彼得从未明确表态过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但是在和他最亲密的弟弟莫德斯特(Modest)的来往中,他常常用「This」或者 「Z」来指代一件事,这件事让他内心中充满期待和快乐,但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负担和痛苦。

让人又开心又难过的事情,只有爱情了!

不过...在那时的俄国,大家虽说可以部分接受同性恋的存在,但是并未能公开讨论或者接纳,并且社会上还是普遍把同性恋者与「正常(Normal)」的男性和女性分开讨论。可以说很不开放了!

4.3 第一部分的小结和碎碎念

社会环境可能毁掉了彼得的爱情和自由。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柴可夫斯基音乐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他不得不把真正的感情在现实中隐藏这个无奈之举的。人尽皆知,柴可夫斯基的性格是孤独、郁郁寡欢甚至想要逃避进幻想的。而他曾将对自己的慰借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在早期的音乐的确是以音乐作为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但是大家都知道,随著他逐渐成熟,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他无法只在音乐世界里活著。

他最后,将真正的自己写成了音乐。

A man feeling himself cut off emotionally from the ordinary world.

An exceptional talent projected into a young musical tradition struggling to form itself.A Russian of intense patriotism ambitous for his isolated countrys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maturity.

柴可夫斯基的孤独已经被前人们总结的很精辟了:

他的感情对于他周围的社会,过于突兀;他的才华对于刚起步的俄罗斯音乐,过于超前;他的爱国之心对于祖国的贫瘠发展,过于无奈。

在这样的悲怆之下,柴可夫斯基造就了自己,也造就了俄国音乐。

4.4 画大饼预告

接下来我们就会开启第二部分,讲述15岁到28岁的柴可夫斯基(可以不大用叫他彼得了)是如何从母亲的去世中走出来(其实根本没走出来),在法学院学习的同时开始他正式的音乐生涯。

他很喜欢音乐,作曲、声乐、钢琴一样不差,也被称赞有天赋。

但是如果一路顺风,那就不是彼得的人生了。怎么说呢,他都甚至没把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曲子放到自己的作品集里,只有在传真中出现过一次。

说来也巧,这个曲子18年的时候还真被录音了,这录音在网易云上还能找到!

Anastasie-valse 就是这个链接 看看人14岁写的曲子 至于这个曲子怎么写的,我周末告诉大家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