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是國軍不能打,只是共軍太厲害。」許多抗戰時期面對日軍表現出彩的國軍將領,都被打得潰敗不堪。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國軍將領都這麼不堪一擊,比如說「劉光頭」劉玉章。

劉玉章出身於黃埔四期,也算得上青年才俊一枚,只不過當時搶眼的實在太多,像林彪、張靈甫

、劉志丹、胡璉等等,都蓋住了劉玉章的光芒,直到上了戰場,劉玉章才一點點打出了名氣。

1927年北伐戰爭之際,經常能看到作為連隊指導員的劉玉章手持大刀,帶著敢死隊衝鋒在前,而且劉玉章打仗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誰退後誰孬種」。在他的調教下,他手下的士兵也都跟狼崽子似的,但逢打仗總是紅著眼嗷嗷叫,這樣的部隊還怕打不了勝仗?

全面抗戰爆發後,劉玉章又總結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作戰原則——「兩短一集」。

這「兩短」是哪兩短呢?短距離、短時間是也,「一集」則是集中火力。簡單來說,就是「靠近了猛勁打!」

而且,劉玉章還專門給解釋了:靠近了打就能和小鬼子面對面,這樣殺起來才更痛快!

為了貫徹自己這一套理論,劉玉章還給部隊下了命令:任何人不準在一百米以內用槍,必須用刀!不得不說,這樣的風格倒是和李雲龍有點相似。

打仗這麼玩命,那麼受傷恐怕就是避免不了的,但神奇的是,不管多危險的情況,劉玉章總是能化險為夷。當年徐州會戰時,劉玉章騎的馬被日軍的炮火給炸翻了,劉玉章一骨碌滾到了墳地的墓碑後面,這才躲過了日軍的一陣掃射。

緊接著,周圍的土牆被轟倒,劉玉章又整個被埋在了下面。這夠危險了吧?可誰也沒想到,等到後半夜劉玉章又爬了出來,繼續帶著隊伍作戰。

從那以後,劉玉章就留下了胸口疼的毛病,直到幾十年後才查出來,原來正是這次受傷,導致他胸腔的肋骨斷裂,後來又自動癒合了!

肋骨斷了竟然渾然不知,還能繼續跟日軍火拚,難怪有人曾評價劉玉章是「抗戰第一猛將」呢。只不過,後來因為受傷而做手術,導致劉玉章的頭髮慢慢掉光了,所以他又多了一個「劉光頭」的綽號。

但劉玉章從來不以光頭為恥,反而非常驕傲,到處炫耀自己的光頭,說:「老子平生受傷流血,才換來一個光頭,不虧。」

不同於諸多國軍將領,即便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劉玉章的表現也稱上是可圈可點。

遼瀋戰役時,東北野戰軍的一個口號就是「消滅敵52軍,活捉劉光頭」,然而,儘管這次戰役以我軍的完勝而告終,但唯獨劉玉章帶著部隊鑽出了包圍圈,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唯一在林總手下全身而退的國軍將領。

從這裡來看,劉玉章在打仗這方面確實是很有一套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