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華北野戰軍雖然參加了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但在戰場上以槍炮相拼殲敵的人數(不算起義、投誠的),與其他四大野戰軍相比,應該說是最少的。

1948年底,它卻打了一次大的殲滅戰,並且只以2900人傷亡的小代價殲敵一個兵團。

這就是張家口戰役。

這一場戰役中華北野戰軍的指揮官,就是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

1948年初冬,楊成武奉命率部撤圍歸綏東進,隔斷和包圍張家口、宣化之敵,吸引北平之敵向西增援。

這是平津戰役中具有全局意義的一個戰略決策。

第三兵團抵達張家口後,11月29日,楊成武下達了攻擊命令,對張家口展開外圍作戰,就這樣,第三兵團從西線拉開了平津張戰役(後稱平津戰役)的帷幕,打響了平津決戰的第一槍。

經過幾天的作戰,殲滅國民黨軍一部,完成了對張家口「圍而不打」的包圍態勢。

接著,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趕到,也加入了包圍張家口的戰鬥序列。

12月23日凌晨,張家口戰場異常平靜。楊成武卻難於入睡。他敏銳地意識到:今夜敵人一定有大的行動!於是爬上山頂觀察,果然發現敵軍有出大境門向北突圍的跡象。

不料,阻擊敵騎兵突圍的戰鬥卻在城西打響了。楊成武果斷地說:「這是敵人聲東擊西的伎倆!」

敵指揮官是國民黨軍第11兵團司令孫蘭峯。

拂曉時分,孫蘭峯趁著騎兵在城垣以西激戰之機,率主力5萬多人湧出大境門,快速地向北突圍。楊成武當即以最快的速度調整部署,為突圍之敵佈置一張天羅地網。

於是,一場突圍與反突圍的激戰開始了。

戰鬥最激烈的地區,是北面的西甸子、朝天窪,潰逃之敵猶如泛濫的拱水,一次集團衝鋒接著一次集團衝鋒……但是,解放大軍的人數比他們還多,前堵後截,左右夾擊,結果,5萬多名國民黨軍被包圍在狹窄的山溝裏,成為熱鍋頭上的螞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有死路一條。

次日晨,大雪紛飛,楊成武發出了總攻的命令。於是,各部對山溝之敵快速進行分割包圍,猛打猛衝,縱橫廝殺。國民黨軍騎兵受到衝擊,馬上橫衝直闖,車輛、人馬爭相奪路,騎兵衝撞步兵,馬車翻進人羣,無法開動的汽車被付之一炬,整個山谷裏亂成一鍋粥。

敵人成羣成羣地當了俘虜。

圍殲大戰竟然變成了抓俘虜大戰。

無奈之中,孫蘭峯下達了他此生軍旅生涯最為沮喪的命令:

「全兵團將士,各自為戰,各自突圍,各自逃命,各自向綏遠集中!」

隨後,他本人在幾個熟悉當地地形的士兵引導下,選擇繞遠路逃命,竟然跑出了包圍圈。

但是,他的手下們卻沒有這麼幸運,無一例外地當了俘虜。

楊成武指揮的這一場張家口圍殲戰,只以傷亡2900餘人的代價,全殲了國民黨軍第11兵團5.4萬餘人,連同外圍作戰,共殲敵6.5萬餘人。

這是當時華北野戰軍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當天,毛澤東致電楊成武等,稱之為:「偉大勝利」!

《大河向東:他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陳冠任)【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product.dangdang.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