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旬,在徐東激戰正酣,國軍2、13兵團試圖向被困於碾庄的7兵團靠攏的同時,位於徐州以南的6、8、12兵團也正在試圖向徐州靠攏,企圖恢復被中野切斷的徐州與蚌埠之間的聯繫。再算上在中野切斷徐蚌聯繫前增援至徐州的16兵團,中野華野所面對的國軍主力達七個兵團之多。

那麼中野華野是如何應對國軍優勢兵力的呢?在這裡筆者要引入足球場上的一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跑動。

足球場上,更多的跑動不止意味著更積極的態度,還意味著能在局部區域投入比對手更多的人員來形成多打少。一場比賽球隊比對手多跑十公里,效果就類似於比對手多一個人在場上。華野正是通過頻繁的兵力調動,在中野的輔助下完成了對國軍優勢兵力的多次圍殲。

碾庄攻堅戰中,面對在攻勢下被逐步削弱的7兵團,華野攻擊集團也逐步減少了進攻兵力。6縱、13縱在階段性的攻勢結束後立即南下幫助中野對付蚌埠方向上的國軍6、8兵團,對7兵團的最後一擊僅由4、8、9縱完成。

碾庄攻堅戰結束後,在徐東阻擊國軍2、13兵團的華野阻援集團完成阻援任務後,隨即抽出2、7、10、11縱南下配合中野完成對圍殲國軍12兵團的作戰部署。

同時,留在徐州附近的華野其餘部隊立即運動至徐州以南構築防禦工事,切斷徐州國軍南撤的道路。

11月25日,距離碾庄攻堅戰結束、國軍7兵團覆滅僅僅三天,由於國軍6、8兵團動作遲緩,導致國軍12兵團位置過於突出,遂被中野主力包圍於雙堆集。三年了,這熟悉的劇情總是在一幕幕地上演...

11月27日,由於突圍的先頭部隊戰場起義導致突圍計劃失敗,士氣一蹶不振的12兵團只能於雙堆集固守待援。

11月28日,校長下令放棄徐州,2、13、16兵團立即南下以解12兵團之圍,同時還命6、8兵團再次向北攻擊,接應南撤的國軍。這道命令一式三份,一份存檔,一份發往徐州剿總,還有一份抄送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一句話:天下何人不通共?

這份再明白不過的情報擺在了桌前,粟裕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因為他的判斷與情報相違:徐州國軍不會按照校長的命令南撤解12兵團之圍,而是會轉向西南,力求擺脫與中野、華野的接觸。再有就是,華野在雙堆集附近投入了過多兵力配合中野圍殲國軍12兵團,以徐州附近的兵力圍殲想要逃離戰場、擺脫接觸的國軍是遠遠不夠的。

11月30日,國軍2、13、16兵團放棄徐州,向西南方向撤退。粟裕的判斷是正確的,有所準備的華野1、3、4、8、9、12縱以及地方部隊隨即尾隨追擊,沒能讓國軍脫離接觸,也沒能攔住國軍繼續向西南方向撤退。

然而,歷史證明,在關鍵時刻,國軍總是靠得住的。蚌埠的6、8兵團再次消極北進,出賣了隊友。粟裕急令從在蚌埠以北配合中野作戰的兵力中抽出華野2、10、11縱三個縱隊調頭北返,阻截徐州國軍的撤退路線。

歷史還證明,在關鍵時刻,校長更是靠得住的。將電台關機、拒絕接受指令而向西南撤退的國軍2、13、16兵團讓華野很是頭疼,校長直接飛機空投手諭,讓三個兵團不得不停下來準備調頭去救12兵團。尾隨而至的華野主力抓住國軍停頓轉向、重新部署的時機,撲了上來。

1948年12月4日,國軍2、13、16兵團被困陳官莊。

至此戰局徹底失去了懸念,剩下的兩場殲滅戰是歷史前進的必要代價。屬於時代的榮光,屬於時代的悲傷。

12月6日,在準備了近半個月後,中野1、3、4、6、9、11縱與華野7、13縱聯合向雙堆集的國軍12兵團發起總攻。13日,華野3縱加入攻擊序列。15日,中野華野全殲國軍12兵團。

與此同時,被困於陳官莊的國軍三個兵團數次組織突圍均因遭受華野部隊的頑強阻擊而未果,其中16兵團在突圍中被全殲。從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算起,華野與徐州國軍在這一個半月中交手多次,減員嚴重,雙方均已是強弩之末。又考慮到11月末打響、現在正在進行的平津戰役中,東野與華北軍區部隊尚未對平津一線國軍完成合圍,全殲徐州國軍會引起平津國軍警覺而南撤。故中央決定暫緩攻勢。

12月16日,華野在圍困國軍2、13兵團的同時,轉入休整狀態。雙方士兵以不同的心境在戰壕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歷史終於前進到了1949年。

1月6日,華野發起總攻。10日,全殲國軍2、13兵團,淮海戰役全面勝利。

(工作原因,草草完結很是抱歉。感謝各位的閱讀,也感謝所有的鼓勵、批評與指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