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小清明就要去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祭掃,而粟裕大將的墓也就在那,所以自小都認為華野最牛、粟大將最牛,但後來有一次看到不記得了的老戰士的淮海戰役的回憶錄,其中講到黃兵團非常難打,記憶里還有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 其碉堡的構築非常講究,針對我軍敢於敵前火力下匍匐前進到一定距離然後突起躍進的戰術特點,特定在貼地的位置設置了火力口,對我軍多有殺傷,使得我軍無法使用這一戰術突進,使得我軍破壞其碉堡群的效率大大降低
  • 其因為長年和華野作戰,所以對我軍戰法相當熟悉,所以其會採取一種針對性的戰術,即頂著頂著會突然放開口子讓我當面部隊迅速突入,然後在後繼部隊還難以反應過來跟進的時候,預先準備好的火力就封住口子,然後還設有倒打火力點,對我突入的部隊加以圍攻,導致我軍多次損失營級突擊隊,這樣以後即便我軍真有突破,但稍有遲疑來判斷到底是真破防了還是黃兵團的陰謀,其就可以利用這個稍縱即逝的空擋來修復防線

印象中其提到某次進攻,我軍僅被俘就有89人!這個數字讓我深感震驚,所以一直記到了現在。

也就是說,黃兵團因為對華野相當熟悉,所以在碾庄既有工事的基礎上做了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戰術設計,而歷來一支有準備、敢戰鬥的部隊都是相當難打的。這也是當時黃百韜為何猶豫之後還是留在了碾庄的原因,很簡單,其非常清楚:脫離了碾庄既有堅固工事,野戰其必然會被pla快速殲滅。

其次,自曾國藩練兵開始,中國的國防軍就成為了私人部隊,直到毛公支部建到連上、官兵平等等對pla加強了政治建設使之成為現代化的軍隊。

而私人部隊的一個特點就是自己人就如臂使指,外人就舉步維艱,典型的就是黃維兵團,如果換了胡璉,那會比黃兵團難打n倍;還有就是吐絲口的韓練成,其趁機脫崗,就導致李仙洲根本指揮不動桂系46軍,然後就是脆敗。

私人部隊的戰鬥力真的是完全看主官,主官得軍心、上下信服,那就特別有韌性,否則就是一擊即潰,而黃百韜恰恰是最為正統的中國軍人:忠貞之士、有勇有謀、體恤官兵、清廉正直。所以其甚得軍心,所以黃兵團特有韌性,而這種韌性也同樣體現在曾澤生的滇軍60軍中,其甚至能在起義後入朝血戰而為主力,至今留有血脈鎮守雪域高原。

所以呢,黃兵團打的好,就在於其非常清醒【留在碾庄如果能堅持到邱兵團解圍那還有一線生機,但脫離了碾庄的堅固陣地,其肯定活不到邱兵團出發的那一刻】,作好了被圍後的堅守準備,也有足夠的韌性來堅持。


因為黃百韜兵團下面的25軍、64軍就是華東國軍排名前三的部隊。雖然這兩個軍名聲不響,其實整個解放戰爭華東、華中表現最好的三個軍就是25、64、5軍。甚至華東國軍排第一的就是黃百韜的25軍,而且25軍抗戰後早就不是雜牌軍了,實際上25軍是華東國軍的頂樑柱。

而25和64軍歸黃百韜兵團,邱清泉的5軍又是救援黃百韜的援兵的主力。所以其實圍殲黃百韜的戰鬥其實就是淮海戰役的決戰。

整個解放戰爭華東地區的戰鬥就是25、5、64、74四個軍做主演,其他國軍屬於配角。

包括黃維兵團的主力18軍/整11師,也報包括吹的響的胡璉。這人屬於台灣媒體吹的響,流量高,實際正個解放戰爭的表現都不如25、64、5軍,徒有五大主力的虛名。

18軍有什麼突出表現?不就是南麻臨朐扛住了解放軍的圍攻,沒被殲滅嗎?這算什麼?沒被殲滅就值得吹?25、5、64天天當救火隊,去救援這些被圍困的友軍才是關鍵。更何況25軍在豫東、64軍在范家集也扛住了解放軍的圍攻沒被殲滅啊。

五大主力那是國軍自己的排名,是他自己的「認識」,不代表實際情況。

所以啊,黃百韜的25軍、64軍本來就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國軍表現最好的部隊。淮海戰役繼續表現最好,這不是正常的嗎。


評論寫了一堆,這問題我也來答一答。

首先黃百韜的確是雜牌出身,但人家解放戰爭也是顧祝同下面的紅人,在蔣委員長面前掛著號的,雖然出身差點沒派系,但是本身能爭取到的資源並不少,所以你說25軍是啥雜牌軍還真不符合實際,人家就是黃百韜的起家部隊,當時國府的嫡系,第七兵團的核心,而且也是頗為能戰的部隊。

所以說部隊的戰鬥力為啥能夠強?實際上一支部隊,只要能夠獲得正常的整補以及合理的後勤管理,一般戰鬥力都不會太差,這也是為啥你看到一流軍事強國會去說部隊戰史,但下屬的各戰役戰術單位的戰鬥力不會有太大區別,典型的像美軍直接搞模塊化部隊,因為人家部隊戰鬥力幾乎沒區別,都很強。什麼指揮員性格,兵員來源也許會有所區別,但不會形成根本性的影響。

這方面國府有沒有典型例子?其實很多,最典型的說兩個十大主力的王牌,第一個是七十四軍,剛成立的時候幾乎是劃拉的保安團的底子(根據評論指導,倒不至於完全是保安團底子,但整體也屬於一般國軍部隊,與重點建設的國軍精銳有根本區別,實在感謝),但人家王耀武懂的怎麼治軍,後來當上軍長以後自費給下面人撫恤,給軍官建子弟學校幼兒園,然後沒多久這部隊戰鬥力就上去了,最後榮登國府一流精銳。還一個就是傅作義的三十五軍,純純的雜牌,但人家傅作義也會治軍,結果這隻部隊在大同集寧戰役把我軍打崩,後來成了華北剿總的頭號主力。

因此話又得說回來,為啥國府就那麼數的出來的部隊能打,雜牌戰鬥力都比較弱雞,大部分都是鹹魚?說白了就是國府這個管理體制就是這麼回事。整補跟撫恤不是誰都能給的,得你軍事指揮員自己去爭取,同時你的部隊越多越好,這樣你在軍政系統里說話就管用,這說白了頗有點後軍閥時代的感覺。因此各個派系的長官首要的是在現有條件下更多的組建新的部隊,而之後才是提升現有部隊的戰鬥力。你在國府里沒有後台,沒有靠山,你就要不來錢,人裝備,你的部隊只能越打越少,戰鬥力越來越差。這也是為啥很多雜牌部隊都曾經有過力杠日軍的歷史,但後來基本都廢了,打完一次你本錢打沒了也沒人補充,啥部隊戰鬥力能上去?

實際上到了解放戰爭中後期,國府整體的整補能力已經強了不少了,說白了也是中央軍把地方派系整合的差不多了,各個師級部隊不管好賴基本都還能有個炮營。因此整體戰鬥力已經上來不少了,不過面對我軍,鹹魚還是鹹魚。


知乎軍事版塊的水平真的是連年下降,高贊答案地攤文學化,真正的乾貨反而沒有人贊。

首先黃百韜是以雜牌入主嫡系,黃百韜本人是雜牌出身,但是國民革命軍第25軍的成色卻實打實的是中央軍嫡系。

1938年初,國民黨軍為加強武漢地區的作戰力量,在武漢以中央軍第52、第190師編成的第25軍,王敬久任軍長。由於第52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過重,撤消番號。同年3月,又將第3預備師改編為第52師(冷欣任師長),隸屬該軍參加了武漢會戰。

1939年,該軍隸屬第32集團軍時進行編製調整,將第29軍第40師、第79軍第108師改隸該軍;另將第190師改隸新組建的第10軍。

後來25軍幾經沿革,1944年黃百韜自第三戰區參謀長任上接任第25軍軍長,主要是顧祝同為了酬勞其謀劃皖南事變的功勞,給了他這個軍長的位置。解放戰爭爆發後,25軍又經調整,陣容為第40、第108、第148師。

這三個師(後整編為旅)里,第40旅系由國民黨稅務警察總團一部發展而來,第108旅系由原東北軍張學良麾下於學忠部發展而來,第148旅系由原川軍范紹增部發展而來。此時,整編25師以繳獲的日械為主與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相比,戰鬥力確實弱一籌。從成分上,有兩個旅(師)的番號繼承自雜牌,可是這兩個軍閥都是早已灰飛煙滅臣服於中央軍的派系,再加上40師和新一軍其實頗有淵源,所以25軍屬於血統不純的中央軍,和你們想像中的雜牌軍有本質的區別。

淮海戰役前的豫東戰役中,黃百韜的7兵團救援區壽年部,蔣委員長更是把傘兵特種總部和第三快速縱隊這樣的技術兵力加強給了黃百韜,不可謂不信任,不可謂不持重。

這也與黃百韜在內戰中的積極表現分不開的

在內戰中,黃戰則爭先,退亦謹慎,拚死搏鬥,逐漸以反人民的顯赫戰功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黃帶的25軍非常注重平時訓練,黃本人善於同士兵打成一片,甚至同士兵一起參加訓練,很受士兵愛戴,這在腐敗的國民黨軍中是不多見的。黃部作戰極為機警,戰術有點像解放軍,槍炮都打得很准,敢於夜戰和近戰。能攻善守,特彆強調以攻為守。

黃先率整編25師從南京進入蘇中,進攻邵伯,雖未成功,但也是粟裕蘇中七戰七捷收穫最小一仗。隨後在46年4至12月黃對蘇北解放區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先後攻佔泰縣,高郵,寶應,鹽城,阜寧,特別賣命,特別積極。國民党進攻蘇北解放區有兩把尖刀,南為整編25師黃百韜,北為整編74師張靈甫,達成了把解放軍擠出了苦心經營多年的蘇北解放區的戰略目的。

日後整編25師在孟良崮戰役,南麻戰役、臨朐戰役中無役不與,奮勇爭先。可以說是華東野戰軍的眼中釘,肉中刺,尤其是與整編64師在膠東地區的掃蕩作戰,以及攻佔煙台的作戰,給我內線解放區造成了極大的被動與損失。1947年-1948年,整編25師又被蔣介石調往大別山區專心對付劉鄧野戰軍,可見蔣委員長對這隻部隊的信任程度與五大主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正是豫東戰役結束後,25師恢復25軍編製,148師損失過重到達安徽宿縣整補,轉隸徐州剿總,直至淮海戰役開始前,148師歸建,此時25軍更是大部換裝美械,戰鬥力更有了質的飛躍,絕非等閑雜牌。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為了以25軍為核心的第7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表現比18軍和5軍還要好(黃百韜部給我軍造成的傷亡比約為1:2.3左右,遠高於整個淮海戰役的1:5.5)最主要的原因是:碾庄原為李彌第十三兵團駐地,本身就有李彌兵團經營完善的鋼筋水泥駐壘工事,這與18軍所屬12兵團倉惶機動中被圍以及第5軍所屬杜聿明部被圍數月饑寒交迫相比:

黃百韜部的作戰防禦條件實在是要好的太多!

整個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依託固有防禦工事的表現要遠好於野戰中的表現,無論是南麻戰役,臨朐戰役,西府戰役還是四平戰役,都是在野戰工事幫助下立足於防守取得的小勝。

綜上,黃百韜部表現更好,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整個淮海戰役乃至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並不是以個人的勇武就能決定最終中華大地誰主沉浮的。當看到解放軍背後連綿不絕的支前獨輪車時,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我是真沒看出來二十五軍怎麼就比五軍和十八軍強了。

論表現,五軍>十八軍>二十五軍。

理由很簡單:

杜集團是在向十二兵團靠攏時被合圍,還保持著攻擊態勢。

十二兵團是在轉進固鎮期間被合圍,接戰態勢倉促。

七兵團的局面是最好的,決定固守碾庄的時候合圍尚未形成,碾庄還留有李彌兵團修築的完備工事體系。

都跟日本師傅學的撅屁股固守,誰也沒比誰高級。

二十五軍進入戰鬥的形勢最好,像十二兵團那種敵前轉移的高級玩法,七兵團都沒敢試試,怎麼就敢拉踩堂堂十八軍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