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做過管理,就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說破了天,你的能落地啊。落不了地的,都叫紙上談兵。

東野圍攻錦州,蔣嚴令廖兵團和葫蘆島援軍東西對進夾擊東野,錯了嗎?!當然沒錯,但廖兵團就是不敢直接突擊而是攻擊彰武切斷了東野的供應線,事後看廖兵團當然錯了,確實其當時唯一的可能就是全力突擊東野。

問題在於:你動了,東野不會調整嗎?!如果廖兵團全力突擊,東野層層抵抗誘敵深入然後圍攻錦州的大軍只留下兩三個縱隊監視錦州,然後大軍調頭將廖兵團合圍在野外怎麼辦?!錦州能來救他嗎?!葫蘆島援兵能來救他嗎?!

你作為統帥部下道命令讓廖兵團突擊,可如果東野回頭圍住了廖兵團該如何辦?!你下命令的時候不考慮這一點、不計算好這一點、不準備如何有效應對這一點,說簡單點就是讓部下去送死啊?!你說部下會執行嗎?!相信你會有辦法的張靈甫已經死在孟良崮了:)

自解放戰爭以來,pla多次採取圍城打援的戰法而且屢次得手,廖兵團敢冒這個風險嗎?!而且一般來說,現代戰爭對後勤嚴重依賴,攻取彰武切斷東野供應線本就是上策,誰讓錦州這麼菜、葫蘆島這麼菜,就是無法讓東野嚴重消耗呢?!

明白了嗎?!所謂的蔣的戰略決策對那是事後復盤的時候覺得當然東野是這樣的,那我如此這般就好了,完全不明白戰爭是高強度的對抗,敵動我自然要有相應的應對。你真要那樣了,東野也自然會有其它的應對。


有一部老電影,叫決戰之後

根據長篇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改編

國民黨的戰略上你感覺對,實際上是像下棋,你想著我拱了炮,他就上馬,然後我怎麼怎麼,最後怎麼怎麼···是吧,看著都對

可是如果對方和你對炮呢?

更重要的是,你想的是當頭炮。結果你的炮自己跑了············

上下都錯,哪裡有不完蛋之理?


這絕對是大決戰三部曲精髓之一。

本質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差別是落後而強大的力量與先進但白手起家的力量對比。從組織架構到政治水準再到精神信仰,國民黨相比共產黨真是叫花子和龍王比寶。

國民政府不是一個現代意義的統一政府,而是各個軍閥組成的聯盟。蔣委員長最為人稱道的功績之一就是統一了中國,但這樣的統一不是像北伐戰爭那樣打下來的,埋得雷太多了。軍閥最重要的事情是保全自己消耗別人,所以你會看到軍閥部隊的戰鬥力一般不強,而且不敢打硬仗。而軍閥的聯盟乾的事情就是如何算計自己的同盟如何吞併別人壯大自己。就以傅作義為例,有張學良在前,傅作義如何不知道自己離開北平丟掉了軍隊就得任蔣介石拿捏。傅作義怕被殲滅,但更怕老蔣。並不是指揮部的打算就一定是正確的,蔣介石對自己人也沒安好心,其他軍閥對蔣介石更不放心。

在作戰中這樣的分裂就更被放大了。蔣介石部隊是各個軍閥部隊湊成的,是帶有封建性質的軍閥武裝,這樣的軍隊派系林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各部隊都有自己的盤算,有自己的生意。再加上蔣介石本身親嫡系打壓消耗雜牌的種種做派,派系之間的恩恩怨怨更是無比複雜(這麼算起來蔣介石比起劉邦真是差遠了)。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情況下大兵團配合基本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共產黨這邊始終是一個很小的黨委機關指揮全國戰鬥,而國民黨一有大的調動蔣介石都會親自飛過去坐鎮的原因。蔣介石要是不親自去,任何調動都是難以配合的。

另外,國民黨指揮部還真的是總高估自己部隊的能力。這有雙方軍隊的戰鬥力有關。曹操與袁紹大戰之前郭嘉有十勝十敗只說,借用這個形式不妨看看雙方軍隊:

解放軍為人民服務,所到之處無不歡迎,國軍無道,所到之處比日本人還狠,此其勝一也;

解放軍官兵平等,國軍軍官苛待士兵此其勝二也;

解放軍知道為何而戰,國軍士兵多時抓壯丁抓來的,還成天被長官虐待,此其勝三也;

解放軍政治過硬紀律嚴明,而國民黨從412政變之後對基層作戰單位就沒有控制能力了,此其勝四也;

解放軍作戰勇敢,甚至可以為了戰略目標毫不猶豫犧牲本作戰單位,國軍中除了精銳部隊很少有部隊能勇敢作戰,此其勝五也;

解放軍武器雖差,但一切行動統一指揮調度有方,國軍武器雖好但欠缺配合內部互相傾軋,總是白給。此其勝六也;

解放軍基層民主文明進步,總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適合戰場環境的打法,而國軍士兵總在歧視鏈底層,主觀能動性什麼的總發揮在潰逃上。此其勝七也;

解放軍戰術靈活,從紅軍時期開始經抗戰浴火淬鍊的運動戰爐火純青,因其組織架構優越,打亂編製穿插都沒問題,國軍限於自身性質,戰法僵硬,基本上只能集群作戰,就這還漏的跟個篩子似的。此其勝八也。

解放軍上下一心,山頭主義是要被反對的,各作戰單位互相配合嫻熟,指揮員對麾下部隊如臂使指,國軍就別提了。此其勝九也。

天下大勢人心向背不可逆也,共產黨政治先進成了中國各個階層的選擇,匯聚全社會的力量,而國民黨站在帝國主義大地主大資本家的立場上,客觀上阻礙著中國各階層的進步要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其勝十也。

先寫這麼十個。國民黨的問題歸納起來很明顯,根源在高層,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是從國民黨高層開始爛的。所以在實際戰鬥中,支援錦州的戰略沒錯但就是打不下塔山。說白了指揮部對自己部隊是個什麼戰鬥力並沒有很明確的B數。

最後,指揮部的決策真的對嗎?戰略上的事情是陽謀,你應該猜得出我會怎麼做,但事實上國府戰略水準還真就差黨中央一些。另外大決戰中,黨中央只做戰略規劃,協調各個戰區的策應,剩下的都交給前敵指揮部。中央對林彪打錦州吞吞吐吐十分不滿也不過是發發牢騷沒說直接把林彪換了;主席對於楊羅耿兵團沒堵住新保安的35軍十分惱火也只不過是自己在大雪天罵人發發電報催一催,但在楊羅耿兵團端掉35軍後又高高興興的嘉獎承認自己之前罵人有問題。打仗的事情,黨中央不會限制帶兵將領,而國軍又是個什麼操作。三大戰役杜聿明被換上去兩回,老頭子飛來飛去面授機宜,本來手下將領還能選擇正確路線起碼保存實力可架不住還有空投總統手諭這種操作。

這也算是國軍性質決定的。因軍隊體系散亂,派系林立,國民黨的指揮部只能以總統的威權強令部隊執行。如果沒有指揮部的過多干預會怎樣,恐怕國民黨輸得更慘,因為他是一個軍閥性質的軍隊,任何放任手下發揮的操作都會演變成士兵四散逃亡。

所以結論是:國民黨軍隊這種情況,都是自身性質決定的。指揮部的決定未必對,帶兵將領懷疑指揮部另有目的不敢放心執行,而戰場形勢有變的時候又被壓得不敢不執行。都是自己造的孽,他不失敗誰失敗。


國民黨指揮部這個概念範疇有點太大了,要看是哪一級的指揮部。比如遼瀋戰役有東北剿總指揮部,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還有南京國防部,也就是國軍統帥部。每一個指揮部都能發布命令,而且看上去都有理有據,但究竟哪個指揮部的命令有可行性,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淮海戰役之前,按照杜聿明提供的作戰計劃,國軍放棄鄭州、商丘等中原據點,向徐州收縮,徹底集中兵力,將二兵團、七兵團、十二兵團、十三兵團、十六兵團五個重兵集團都集結到徐州附近,依託徐州的永備工事,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以求擊破華野全部或一部,使華野遭受嚴重損失,然後趁機反攻濟南,打通津浦線。

這個計劃看上去有問題嗎?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當時國軍在關內剩下的反敗為勝的唯一機會了。但執行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兵貴神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七兵團已經準備按命令從新安鎮向徐州外圍撤退的時候,徐州的劉峙突然命令他,等一下連雲港的44軍,跟著黃百韜一起撤退。這個44軍按照事前的計劃,那是要海運南撤,直接經南京到蚌埠去的,但這時候要黃百韜掩護一下,帶著一塊撤退。

黃百韜這一等,就喪失了安全撤退的機會。44軍剛接到撤退命令,還沒開始向下傳達,當地幫劉峙做生意掙錢的老闆就找到軍部了,要求44軍帶著他們一起撤退,說這是徐州劉主任的意思。這一來就好了,大家一起玩完。44軍本來就不是什麼精銳,行動速度比較慢,又帶上一大堆機關幹部、學生、商人、地主和家屬什麼的,行軍速度就慢下來了。等趕到七兵團防區,共軍早都開始追上來了。

黃百韜兵團原本下轄四個軍,除了他的嫡系25軍,還有臨時配屬的周志道的100軍,以及兩個粵軍部隊63軍和64軍。結果63軍臨陣換將,剛來的軍長情況不熟,對解放軍作戰風格也不了解。黃百韜已經下令撤退,他還在窯灣鎮磨磨蹭蹭,他還沒來得及走,就被華野圍住了,一頓猛揍,63軍就不敢動彈了,只能就地堅守待援,要求黃百韜派兵支援。

黃百韜倒是不含糊,當機立斷,不救援63軍,而是要求64軍先渡過運河,佔領陣地,準備掩護後續部隊渡河,100軍另外搭浮橋渡河,把自己最得力的25軍留下掩護44軍渡河。44軍倒是渡河過來了,但是隨軍行動的美援十輪大卡車把運河鐵橋卡住了,25軍拚死抵抗,才掩護44軍渡河完畢,等到25軍自己渡河完畢,也已經損失三分之一了。周志道的100軍,本來兵力就不多,被華野一頓揍,渡完河也是扒了一層皮,幾乎損失一半。

渡完河,黃百韜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十二萬人馬還剩下七萬人,在碾庄堅守是不太行,離徐州太遠了,救援不一定能攻得過來。所以黃百韜認為,應該邊打邊撤,繼續向徐州方向撤退。但64軍軍長劉鎮湘不幹了,要求就地堅守待援,與華野決一死戰,大不了報效黨國。這時候黃百韜手下只剩下了四個軍,除了64軍先渡河,建制完整,剩下的44軍戰鬥力差,他也不信任,25軍和100軍都是殘兵敗將,64軍不肯走,他也走不了,只能就地堅守待援。

結果大家都知道,黃百韜7萬人部隊堅守碾庄,死扛了半個月,倒是一點不含糊,打出了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和解放軍最高的戰損比,達到了2.5比1,可是那有怎麼樣呢?邱清泉和李彌天天在增援,就是過不了潘塘鎮一線,黃百韜兵團被全殲,黃百韜本人也報效黨國了。

南京國防部的安排有錯誤嗎?沒有。黃百韜的撤退有點瑕疵,但本來還是可以挽救的,劉峙非要讓他登上44軍,又要讓44軍帶上機關人員和各種商人、地主,這是準備去打仗的樣子嗎?但劉老總可能覺得,自己這時候這麼做,顯得和劉備攜民渡江一樣,大仁大義。最後大家一起完蛋。

大路朝天京東¥ 32.20去購買?


卸腰

這個其實需要往上追溯,往上……

杜聿明,那是蔣委員長愛徒,嫡系中的嫡系。五大主力杜聿明都曾帶過,任何時候、也不管杜的職位的高低,杜帶的都是中央軍精銳,杜的指揮所都有與蔣的直通電台。

遼瀋戰役後因為黨內傾軋,杜赴南京賦閑,淮海時臨危受命,受蔣指派任『徐州剿總』副總指揮,其實統領中央軍。配合剿總總司令劉峙。

杜是最了解蔣的,所以,針對徐州形勢跟蔣建議,要麼收縮防線部隊集結徐州,以圖決戰,要麼,放棄徐州撤出有生力量。後在南京軍事會議上杜與顧祝同親與蔣協商好,並讓蔣當會宣布徐州事宜由杜機斷。杜在開始從徐州撤離的時候也是最後與蔣發報,我部即將撤離,馬上就銷毀密碼本,毀掉電台,等撤回集結地域再與總部聯繫。潛台詞就是你不要再中途瞎指揮。結果,蔣派飛機空投手諭,命杜回援。於是國軍大隊就進了我軍包圍圈……

蔣才是最大的卧底(手動狗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