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國演義》為根據。


以《演義》為根據,那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法度公平,賞賞罰惡,治國用兵,基本沒什麼瑕疵(如果硬說要有,那估計是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吧),真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但為什麼諸葛死後蜀國就沒有什麼傑出人才了呢?這個鍋還真不能讓諸葛亮去背。因為如果看《三國》的話,就知道諸葛亮並非恃才傲物,架子特別大的小心眼,只要是同僚的意見,他都會聽,即便是不贊同,也不會直接說出來,而是婉轉的說出自己的看法,頗有現代英美學者之風。在北伐之前,離間司馬懿的計策是馬謖提供的,諸葛聞之而喜;在三國後期一展英姿的鄧芝也是諸葛亮一手強行提拔的,鄧芝自己一開始沒啥自信,諸葛亮給他打氣加油。所以要是論求賢,如果對方果真可用,諸葛亮比誰都能放下架子。

從小說中來看,蜀國無人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三國這部小說也是要基於歷史現實的,歷史現實就是在東漢那個年代,蜀國這地方確實是偏遠地方,雖然小日子過得還行,但是文教確實不怎麼樣,比不了北方。想想蜀國旁邊的南蠻,居然還是半農牧半採集狩獵的社會狀態,這種情況下四川又能發達到哪兒去;第二就是如同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說的,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外出打仗,能接替我管理內政的大臣有這麼這麼幾個人,陛下您可要好好用啊,可是劉禪並沒有用好這幾個人。諸葛前線打仗,哪兒有那麼多精力去發掘人才,特別是能懂得領軍的將才----就這人家還挖出姜維這麼一個開掛的角色。反觀大後方,真的是每日猶如在夢中,本來應該負責人才選拔任用的文臣們一個個毫無作為,後主除了玩樂別無追求,這種情況下能選出人才才是見了鬼了。反觀魏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政治鬥爭,但是基本的政府運作沒有倒,參謀系統可以正常發揮作用,選拔制度也能得到執行,所以人才不絕。

所以諸葛亮真配得上他的歷史地位和評價,我們不能因為攤子爛,就去責備孔明個人素質有問題,只能說這麼爛的攤子他都能撐幾十年,真是雖管仲、樂毅而不能比也。蜀國本身開局就差,守荊州而取西川,戰線太長,兩頭沒法兒兼顧,結果龐統還貪功冒進,把自己搞死了,使得諸葛看不得不離開荊州,留下關羽一個人壞了大好局面;丟了荊州本來就夠慘的了,結果大耳賊自我膨脹嚴重,沒有統帥大軍的經驗就敢拉著部隊去打滅國戰(結果連大部隊該怎麼安營紮寨都不曉得),結果把本來就不好的攤子搞得更是難以收拾。本來是東西可以兼顧,關羽死而東方失;本來內政外戰也可以兼顧,劉備死而內政衰(劉備別的都不行,但就用人識人這一點,不下於魏武)。這就是諸葛亮接手的攤子,顧得了外而顧不了內,忙得了前而忙不了後,就這樣人家還能打得曹魏聞諸葛之名而小兒不敢夜啼,簡直是神。


建興元年223年,諸葛亮全面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後,他到處在益州尋訪人才,並且鼓勵下屬向他舉薦各種人才。後又提拉撥起用大批新人,據潭良嘯《諸葛亮用人四論》,載《諸葛亮研究(巴蜀書社1985年10月出版 )證實,諸葛亮所任用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類人才,共計63人。如果從地域分布看,荊州28人,益州29人,兗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以劉璋、劉備、諸葛亮三位不同時期最高領導人為中心看,上述63人中,屬於劉璋舊部11人,屬於劉備舊部24人,屬於諸葛亮新啟用的28人,其中還包括魏國降將2人。

從上面統計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所用之人,無論從地域上、政治分野上、人才專長上講,包容十分廣泛,沒有以人劃線,或先後親疏派別之分。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考慮將來誰接自己的班的問題。掌管蜀漢軍國大政,輔佐皇帝劉禪實現先帝遺願,於是諸葛亮看重了五個人,一個是張裔(益州派),一個是馬謖(荊州派)一個是蔣琬(荊州派),一個是費禕(益州派),一個是董允(益州派)。建興八年(230年),張裔去世,諸葛亮又讓蔣琬代替張裔的職務。

在諸葛亮精心培養下,蔣琬、費禕、董允很快成一長起來,擔任了蜀國的社稷重任。

諸葛亮病危時,李福問諸葛亮百年之後誰可繼任?諸葛亮說蔣琬。李福又問蔣琬以後誰可繼任?諸葛亮又說出了費禕。

當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為四相,"一號四英" 。


蜀漢人才凋零本來就是個假命題啊。大部分人都是演義的眼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事實上是諸葛亮死後,三國後面的發展情節很少有人關注了,自然民眾間知名度高的人就少了,後面沒人像前面這樣出名,所以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後面沒人了。不光蜀漢,曹魏後期,明帝曹叡之後,曹魏也再沒有荀彧荀攸賈詡劉曄了,就有個司馬公,還把他家奪了,孫權那邊更是慘不忍睹。蜀漢諸葛亮留的人才,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表現比魏吳同僚並不差,別忘了劉禪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蜀漢是政治相對最穩定的,所以。只是人們關注度低產生了錯覺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