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针刀治疗颈椎病实际工作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图找到针刀诊治颈椎病的规律。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临床诊治思路和依据。也为即将发布的《针刀医学疾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刀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提供依据。

方法 从我院病历档案室随机抽取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部分住院的、均经针刀治疗的578例颈椎病病例,对其类型分布、临床表现、X线平片表现特点、发病年龄、性别、职业、治疗经过和疗效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评价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疗效:针刀治疗颈椎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63.45℅和96.34℅。类型:578例以混合型占绝对多数,共487例,占84.38%,其中以颈型与其他类型组合最多,占89.27%,其次为神经根型,交感型。骨密度:在293例已经测量患者中骨密度不正常者251例,占85.67%。影像表现:拍摄X线五位片者355例占61.41%;其中颈曲变直和反弓两项合计258例,占72.81%。颈椎曲度变直/反弓与年龄段的相关性:以20~30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高达94%。就诊年龄:就诊(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职业:无职业和职员占比例最多,军人和建筑占比例最少。疗程:除个别脊髓型颈椎病需住院28-35天外,其他类型均住院14-21天;578例颈椎病患者平均住院16天,做3次针刀治疗。

结论 针刀疗法可以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安全、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是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最大的优势,可作为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 针刀治疗颈椎病 回顾性调查分析 诊治规律 类型分布 X线表现特点 客观评价

颈椎病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病程长易反复发病为特点,发病以中老年居多,近年来,随著电脑的普及,人们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病种之一。因此,对颈椎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其治疗现状是:除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类型均采取非手术治疗,其方法繁多,例如:微创、针灸、针刀、理疗、牵引、拔罐、推拿、刮痧、药物、埋线等等,研究表明[1]-[3]其中以针刀疗法疗效最显著,并有成为主流治疗方法的趋势。为了确定针刀治疗颈椎病的诊疗规律,我们调查了经我院针刀治疗的578例颈椎病病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2010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部分住院并接受针刀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收集到578例,男251例,占43.4℅,女327例,占57.6,年龄17~79岁,平均50.9岁,其中男平均年龄50.5岁,女51.1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多数为1~5年。

1.2 方法 资料收集:经过专门培训的本院医护人员以我院2010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随机抽取的住院病历为背景,按照预先设计的调查项目表进行逐个病历阅读并逐项填写,每个病历对应一份调查表,最终将已经填好的578份调查表由我院统计部门专业人员一一录入计算机进行人工汇总统计。

2.结 果

2.1 根据调查表中578例颈椎病患者目前惯用的分型[4]-[8]见表1。以混合型占绝对多数,共487例,占84.38%,而以颈型与其他类型组合,再加上单纯颈型29例共计516例,占89.27%,其次为神经根型,交感型;分别为453例,占78.37%和443例,占76.64,动脉型为230例,占39.79%,脊髓型最少,仅有10例,占1.73%。

2.2 578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测量结果见表2。值得关注的是:在293例已经测量患者中骨密度不正常者251例,占85.67%,其中严重骨质疏松者119例,发生率高达40.62%。

2.3 578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影像资料调查结果见表3。拍摄X线五位片(正、侧、双斜和张口位)者355例,占61.41%。值得注意的是:355例X线侧位片颈曲变直者207例,占58.01%,反弓者51例,占14.80%,两项合计258例,占72.81%。椎间孔狭窄和项韧带钙化者分别为202例,占56.90%和159例,占44.78%。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7例颈曲变直患者中,伴间盘突出者118例,占57%,同时伴椎间孔狭窄、椎间隙狭窄、项韧带钙化、颈椎增生、小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和前纵或后纵韧带钙化者107例,占51.69%。

2.4 578例颈椎病患者不同年龄段就诊(发病)情况调查结果统计见表4。就诊(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共计435例,占76%,由此,年龄段又做了大于等于31到小于等于45岁,和大于45到小于等于60年龄段的统计,分别为184例和251例,两项合计435,与前面分三年龄段统计完全吻合。

2.5 355例X线平片颈椎曲度变直/反弓与年龄段的相关性调查结果统计见表5。以20~30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高达94%。呈现年龄越小发生颈椎病时颈曲变直或反弓发生率也相应较高的趋势。

2.6 578例颈椎病患者职业状况见表6,根据职业性质分为13项,其中会计职业和职员占比例最大。

2.7 对578例颈椎病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电图调查统计(见附表2)的结果是:血压异常者合计39例,仅占6.75℅,其中收缩压大于120mmhg14例,舒张压大于90mmhg22例,舒张压低小于60mmhg3人例

心率异常者合计44例,占7.61℅;其中小于59次/分者28例,大于91次/分者16例。

心电图调查情况:正常297例,未做77例,其余204例均为异常心电图。其中,电轴偏及低电压84例、心动过缓53例、ST段和T波改变29例、束支传导阻滞7例、陈旧性心梗和左心肥厚各1例。

2.8 疗程与疗效:除个别脊髓型颈椎病需住院28-35天外,其他类型均住院14-21天;578例颈椎病患者平均住院16天,做3次针刀治疗。

578例疗效统计:治愈367例,比率为63.45℅,好转211例,比率为36.50℅,无效0例。总有效率百分之百。

表1 578颈椎病患者类型(症状体征)调查表

注:表中病例各类型可1例多型,故总数不应与578例一致。

表2 578颈椎病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测量结果

表3 578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影像资料调查结果

表4 578例颈椎病患者不同年龄段就诊(发病)情况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5 355例X线平片颈椎曲度变直/反弓与年龄段的相关性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6 578例颈椎病患者职业状况

3.讨 论

通过对本资料调查结果进行逐项详细客观的统计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提供给我们的启发颇丰,并呈现了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依据和诊治规律。

3.1 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治愈率高达63.45%,有效率96.3%。应成为颈椎病治疗的优选方法加以大力推广。同时本资料也提示:针刀可以治疗各型颈椎病[3]-[9],但是,是以颈型[8]、神经根型为基础类型的混合型最多,表1中的数据已经证实。各种混合型颈椎病487例占84.38%,凡涉及有颈型者合计516例占89.27%,凡涉及神经根型合计453占78.37%。(这些类型统计可一例多型故总数不应与578例一致)。

3.2 本资料表3中355例拍摄有X线五位片的颈椎病患者中颈椎曲度变直和反弓两项合计258例,比例高达72.81%。且与发生年龄段的关系呈年龄越小罹患颈椎病时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的发生率越高的趋势,提示颈椎曲度改变是颈椎病的早期客观表现。这也与党耕町,张明才,刘美金,姬洪全等学者的调查和学术研究[10]-[15]相符合。说明颈椎生理曲度正常与否对维持颈椎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也提示我们在针刀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拍摄颈椎X线平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55例X线平片中齿状突偏歪者仅24例占6.76%,而其中就有11例伴颈曲变直。齿状突偏歪例数少一方面说明这种变化不多见,另方面与影像科医生不重视有漏报的可能。而临床中交感型,动脉型颈椎病并不少见,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即是颈椎病早期表现也是引起颈椎失稳多样性症状的主要因素。张剑波等[14]研究也持同样观点。笔者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做了98例颈椎病针刀治疗前后侧位X线片对比研究,呈现出症状体征大部分消除同时颈曲也得到显著改善的一致性[15]。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反弓占颈曲异常的绝大多数,间接的证明颈曲改变可以引发各种类型的颈椎病。为《指南》和《规范》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关于颈椎病就诊(发病)年龄,本资料已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即发病年龄集中于30~60岁(见表4)。该表是回顾性调查,是随机从实际工作中获取的资料,所以,就诊时的年龄是准确的,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发病年龄,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全部是住院患者,住院患者多因条件(如时间、工作、经济、医保、家庭等)所限不能如期住院就诊,许多同时期就诊的患者往往被挡在门诊或到其他医院就诊。因此,我们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就诊(发病)年龄加以表达。如果把同时期所有就诊患者一并统计,就诊(发病)年龄还会偏小些。因许多25-35年龄段的白领和35-45年龄段的公职人员或「职业经理人们」绝大多数是在门诊就医的。假如把这部分人群一并考虑,估计就诊(发病)高峰年龄应该在30-45岁年龄段。这个项目后续工作可作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继续观察研究的课题。总体分析,颈椎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资料中显示60岁以上颈椎病就诊率较低,笔者认为:与这些人群已退休较为悠闲,远离疲劳损伤,加之人体的自我适应和修复能力发挥作用使颈椎原有的失稳趋于稳定而减少发病[10]-[16]。

3.4 本资料还调查了:1职业分布情况,调查表中所表述的职业种类繁多,根据职业性质整合为13种(见表6),其中会计和职员占比例较大,给我们的印象是:任何职业都可以罹患颈椎病,呈现出颈椎病发病与职业相关性有一定关系而与不良生活习惯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宣传教育民众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是预防颈椎病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针刀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保障。2对578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测量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罹患颈椎病的人群绝大多数都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17]。值得关注的是:在293例已经测量患者中骨密度不正常者251例,占85.67%,其中严重骨质疏松者119例,发生率高达40.62%。所以,在治疗颈椎病时需要同时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否则,有些患者虽然颈椎局部的治疗很有效,由颈椎病直接导致的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但是,总留下某些「莫名」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骨质疏松不无关系。如果加强了这方面的治疗,并且治疗又是行之有效的,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还将会提高。3心率异常者:小于59次/分者28例,大于91次/分者16例,共计44例,占7.61%。4 血压高压大于120者14人,低压大于90者22人,低压小于60者3人。合计39人。5 心电图异常者204例,占35.29%,其中心电轴偏及低电压84例、心动过缓53例、ST段和T波改变29例、束支传导阻滞7例、陈旧性心梗和左心肥厚各1例。这些数据表明:a.颈椎病伴血压异常者较少,伴心电图、心率和节律异常者较多;b.颈椎病伴心律异常可能与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有关,早在2003年笔者就进行过研究[18]证明针刀对颈椎病治疗同时可治疗心律异常。

3.5 本资料显示针刀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有效率96.3%,治愈率63.45%令人满意的疗效。如此好的疗效是怎样取得的?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笔者就针刀治疗机理和对颈椎病的诊疗规律提出如下观点与同道们商榷。

1证明了针刀松解颈椎周围软组织可以直接解除导致颈椎病的原始发病原因,阻断了推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动力。所以针刀对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松解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

②证明了针刀微小切口为机体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局部修复[2],这点已经被赵斌,刘玉倩[19]-[22]及笔者[2]用针刀对肌组织细胞的修复动物实验所证明。

③重视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许多研究[6]-[14]证明颈椎生理曲度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笔者认为:578例颈椎病调查的病理改变中,颈椎生理曲度是反映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重要指证,他表现了颈椎与椎周软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被调查的摄有X线平片的355例患者中有258例发生了颈曲度变直和反弓,发生率高达76%,呈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与患者症状,体征的消失呈明显正相关。因此,由颈椎生理曲度生物力学改变所致的各型颈椎病患者中应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为重要目标。针刀治疗应注重改善颈椎曲度,使颈椎重建生物力学平衡。针刀治疗可使该目标得以实现。

④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如果选择住院治疗,脊髓型一般需4-5周,其它只需2-3周即可。如果在门诊治疗,疗程需要长一些,一般需4-6周。需要强调,脊髓型和类型较复杂的症状体征较重者必须住院治疗,以保证安全和取得预期的疗效。

⑤必须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和张口位X线平片(DR/CR)。因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是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14]-[16]。不管现在影像学设备发展到何等程度,在对颈椎病的诊断上,X线平片都是其他(如CT、MRI)方法无法取代的。当然,必要时(例如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或必须除外占住性病变等鉴别诊断)则以需要为宜。

⑥不拘泥于传统颈椎病分型,本资料调查结果(见表1)已明确表明传统的分型对针刀治疗方法不具有指导性。针刀治疗颈椎病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分型方法,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重新建立分型方法,以适应针刀诊疗的需要。建议在制定《指南》和《标准》时做充分的考虑。

3.6针刀治疗颈椎病遵循如下理论:

1针刀医学提出「动态平衡」和「力平衡」失调是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微小移位的根本病因,同时也是引起许多不明疾病的根本原因。构成运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是支架,关节是纽带,肌肉是动力。本资料调查结果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说明骨的位置移动了,排除外伤骨能自己动吗?结论是否定的,没有外力的作用骨本身是不能自己动的,可是在x线片上的确看到了移位,令骨移位的力量来自何处呢?这些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应该是肌肉的异常运动所致。因为运动的三要素中只有肌肉是可动的。肌肉附著于骨,一旦肌肉出现异常应力,骨的位置就会改变。骨关节及软组织的

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互为因果,关节的移位和肌肉的损伤也互为因果。

2力学因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和力学因素失调对生命活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13]-[16]。人体可以主动的对体内外力学状态的变化适应和调节。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软组织力学状态异常变化所做出的对抗性调节的结果。针刀治疗颈椎病在治疗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生理曲度的趋良化与症状体征消失呈正相关,不但印证了针刀医学提出的骨质增生是「力平衡失调」的理论是正确的,同时还证明了针刀治疗能够达到形态和功能的统一。

骨质增生疾患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以往普遍认为它的病因是退行性变[23][24]。人的衰老是可以推迟但不可以逆转的,就是说骨质增生这一类疾病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治疗的。这一病因学理论曾经使临床医生对治疗骨质增生疾病彻底丧失信心,也曾使医学研究人员一度认为研究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徒劳而无益的工作。经过针刀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认识到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是人体内力学状态的异常变化——人体内力平衡失调。而且认为骨质增生不是病,它具有对人体保护的积极意义的。578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让我们看到针刀医学和针刀医疗带给人们的真正裨益。

3针刀治疗软组织损伤机理的探讨:针刀松解变性的软组织,是利用了针刀微小切口能够为组织修复提供有利条件[2][19]-[23]。人体修复最基本的条件是炎症反应,针刀微小切口给局部造成一个损伤,局部迅速发生炎症反应,此过程中最主要的病理反应是凝血和免疫反应。激活、聚集并释出多种生物因子——「修复因子」,例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激活的补体C5片段等。针刀治疗之后首先是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紧随其后能量增加和代谢废物排除,局部就可以完成上述修复因子的激活聚集和释放过程,又利用机体中存在的损伤与抗损伤、疾病发生过程中因果交替、良性应激唤起或唤醒组织修复能力等机制就给组织修复创造了必备的条件。针刀切开粘连和疤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打破恶性循环,使组织血供增加,一旦血供增加就可以恢复正常氧供,氧供增加的结果是ATP产生增加,同时血循环改善还可以清除代谢废物,消除化学性刺激。

4组织细胞修复的基础研究的证据

现将2000年至2002年完成的针刀干预损伤后日本大耳白兔腓肠肌的组织学实验研究[2][19]结果展示如下:

上述图片为:

图1为正常日本大耳白兔腓肠肌的组织切片照片

图2和图3为损伤后10天的切片照片。

图3是对肉芽组织的照片

图4为损伤后20天自然恢复组切片

图5和图6为造模手术后20天针刀治疗组切片

图7为损伤后28天自然恢复组切片

图8为损伤后28天针刀治疗组切片

统计学结果:① 损伤后20天与损伤后10天相比肌纤维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

这说明损伤后的肌肉有较强的自然修复能力;同时也说明用不完全锐性切割可成功复制兔骨骼肌在体损伤模型; ②损伤后20天针刀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肌纤维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针刀疗法能促进肌肉损伤后的修复(6)(7),同时组织切片显示针刀治疗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肌节清晰,新生的肌纤维更加成熟;③ 损伤后28天针刀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相比肌纤维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 <0.01)针刀治疗组已达到79.37%,而自然恢复组仅为61.34%;④.损伤后20天针刀治疗组与损伤后28天自然恢复组相比,肌纤维面积无显著性差异中(P>0.05),这说明针刀疗法能促进肌纤维成熟,缩短恢复时间;⑤.损伤后28天针刀治疗组与正常相比,肌纤维面积仍有显著性差异(P<>

3.6 疗效机制再探讨

3.6.1 针刀疗效的神经机制

一直以来,无论是神经解剖还是神经医学学者大多认为内脏的传出神经是独立的,将之命名为植物神经系统或自主(自律)神经系统。随著神经科学和针刀医学理论的发展,许多误解不断地得到澄清。过去将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合称为「自主神经」,认为内脏(心血管)的非随意性的、持久性的有节律活动是「自主」的,而且和神经系统的总体活动规律相脱离的,现代研究证明,这样是不符合神经活动的普遍规律的。

实际上,「内脏活动受意识调控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膀胱充盈时,传入神经将这种刺激信号经盆神经传入骶髓的后联合核,在此经二级传入神经元中继后再将此信号传到三级传入神经元,最后将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感觉。排尿过程首先是随意性(受意识控制)尿道外括约肌(横纹肌)开放,继之是不随意性的平滑肌性膀胱内括约肌开放和逼尿肌收缩。

精神紧张引起心跳加快,望梅止渴,如强光照射眼球时可同时发生瞳孔缩小(内脏活动)和闭眼、转头等动作(躯体活动)等。这些都提示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在结构上相互联系、机能相互影响」 [25]。

内脏神经的组成:交感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内脏神经有二种成份:传出神经(运动)纤维、传入神经(感觉)纤维。

(1)植物神经系统的中枢

a、下丘脑:下丘脑是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在大脑皮质的支配下,调节延髓和脊髓内的低级中枢。下丘脑通过两种途径调节植物神经系统。首先,下丘脑投射纤维至脑干和脊髓的相关核团,能控制体温、心率、血压及呼吸的植物神经节前神经元,如孤束核是一参与调节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脑干核团之一;其次,下丘脑作用于内分泌系统释放激素,从而影响植物神经功能。

b、大脑皮质:能调节血压、脉率、呼吸、直肠与膀胱功能、分泌汗液、血管舒适、瞳孔大小、立毛肌及肌张力等。

c、呼吸中枢:位于近孤束核的背侧,是节律性驱动对侧膈肌运动神经元的发源处。由疑核神经元组成的上腹组支配同侧辅助呼吸肌,疑核后核(下腹组)是节律性呼气及呼气性肋间肌运动的起源。脑桥上部网状结构背侧参与调节延髓的呼吸节律。

d、中枢的调节作用:中枢有许多部位能调控交感神经元的活动。如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延髓和脑桥的中缝核群、舌下神经束间核、As区、脑桥结合臂旁核的外侧部分下丘脑的旁室核及下丘脑侧区等,均能支配脊髓的外侧核。以上中枢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交感缩血管活动起著重要的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元的活动,能维持血管的张力和正常的动脉血压水平。交感神经元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在延髓部横断脑干,即可使动脉血压降低。

(2) 自主经系统功能概述

a、交感神经(紧张神经)功能:参与运动、情绪紧张时,广泛动员器官潜能,以应对紧急状态。

交感神经传出途径:交感神经起源于胸腰段T1—L3的中间内侧核为主的区域,有时可有一个节段的变异可起源于颈8到腰4之间。

此处的交感性节前神经元胞体集聚形成交感神经核,它们发出的轴突——交感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出脊髓进入交感链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并与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连结。

交感神经节及节间支相互连接形成交感干,脊柱椎旁神经节按顺序上下整齐排列于脊柱椎骨椎体的两侧,其后靠近椎骨小关节、钩椎关节、椎间关节并被椎前筋膜所包绕。两侧交感链(交感干)自颅底到尾骨前面相互合并。

由脊髓中的交感神经节(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纤维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有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为髓纤维,所以呈白色)。如图:

因白交通支是大脑及各级内脏中枢通向内脏的主要线路之一。为此人体设置了多条白交通支,当损伤其中的1~2条,神经传导会通过其中未损伤的白交感支传导。所以当损伤了其中的1~2条白交通支后,临床上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只要当人体处于内外环境剧烈变化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表现。白交通支损伤不但直接影响神经支配的调节功能,而且间接地影响体液调节功能和免疫功能。

白交感支上升或下降和多条节后神经元连接,一个节段的交感神经元可通过白交通支的上行与下行,支配许多节后神经节,从而支配多个器官,为代偿受损的白交通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中的神经定位造成了困难,因为一个节段的交感神经元可通过多个分支的白色交通支和多节交感神经元的交通支、以及椎旁神经节广泛联系。

b.副交感神经(放松神经)的功能: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与生殖活动。

副交感由脑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和位于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神经核发出,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周围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周围或器官的壁内,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内的细胞为节后神经元。

内含副交感神经的脑神经;(a).第Ⅲ对脑神经(动眼神经)(b).第Ⅶ对脑神经(面神经)(c).第Ⅸ对脑神经(舌咽神经)(d).第Ⅹ对脑神经(迷走神经)

c.内脏感觉神经功能:目前研究的较少。笔者临床研究认为,许多不可名状的症状即「不定陈述综合征」的症状往往是内脏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交感神经在躯体的分布范围广,分布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没有交感神经分布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3)、针刀治疗产生疗效可能的机制

a、针刀治疗脊神经外口:脊神经外口发出的神经支,都是混合神经,其中有:(a)脊神经前支;(b)脊神经后支;(c)脊神经脊膜支(在腰部又叫窦椎神经);(d)脊神经交通支:灰色交通支,白色交通支。

颈椎椎间孔外口:后正中线旁开约2.5cm;胸椎椎间孔外口:后正中线旁开约2cm;腰椎椎间孔外口:后正中线旁开约1cm~1.3cm。此处是小关节囊,其前方是椎前筋膜,椎旁交感神经节在此筋膜内。在此处针刀治疗,可解除白色交通支及灰色交感支的粘连、受压、牵扯、无菌性炎症刺激等病理性病变,对此内脏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及心血管的疾病有根本性的治疗作用。白色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遍布全身。所以,脊神经都是混合神经,因此针刀在脊神经外口的治疗,就同时治疗了躯体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从而达到同时纠正及调整以上众多神经纤维功能的作用!也是治疗内科等疾病的基础。

b.神经对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的支配有发出神经冲动、促使肌肉收缩、发出神经冲动、促使腺体分泌、支配和调节细胞代谢等功能。所以,组织器官的萎缩、肥大等;功能的强弱、正常与否与内脏神经密切相关。同时可以支配及调节免疫器官、免疫组织的功能,对免疫功能具有较强的直接及间接地调节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神经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作用-分泌功能。神经自身具有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物质的作用。肌肉萎缩不仅仅是废用性萎缩,神经营养因子等的分泌减少或缺如也是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组织、内脏等的萎缩、功能减退、退行性变等,主要是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或减少;针刀等治疗解除神经走行中可能出现卡压、粘连牵扯、无菌性炎症刺激等因素,从而使神经组织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恢复分泌功能,因此,肌肉萎缩就会停止,随著修复功能的恢复,萎缩的肌肉可以重建。这可能是针对颈椎病产生临床可见的神奇治疗的原因所在。

(4)针刀治疗部位所可能的机制探讨

a.脊神经外口:脊神经外口容易出现疤痕、粘连、堵塞、无菌性炎症等,该部位发出神经根,并由此发出的神经支形成神经丛,由丛发出神经干,由神经干发出细小神经支,由神经支发出神经纤维,支配及营养全身。如果神经走行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可导致许多内脏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所以,针刀疏通、剥离脊神经外口的粘连、疤痕等病变组织,可有效地解除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等的内脏神经的卡压、无菌性炎症刺激,从而明显地改善及恢复内脏功能,是治疗内科疾病的非常重要的治疗部位。

b.茎乳孔治疗点:最长的神经——迷走神经经过茎乳孔经胸、腹腔走行、其中的副交感神经发出许多分支,支配胸、腹腔的内脏器官,是非常重要的支配内脏器官的内脏神经;此外,还有另外二对含有副交感神经的颅神经也经此孔下行支配内脏器官。所以,针刀剥离疏通该部位的粘连、疤痕、堵塞等,是治疗副交感神经卡压、粘连、无菌性炎症刺激的重要部位,同时是治疗内科等疾病的「要点」。

迷走神经是一对形成最长,分布最广的混合性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及内脏感觉神经。

迷走神经起源于延脑,与舌咽神经,副神经共同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静脉孔内扩大成为颈静脉神经节,出颅后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颅脑部分连接并扩大结状神经节,副神经通过此神经节与迷走神经的咽、喉上及喉返神经分支一起分布。关于迷走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见彩图

迷走神经通过它的咽支和喉支支配食管和呼吸道上端的咽缩肌和喉肌。迷走神经主要是副交感神经纤维,当兴奋时,能增加食管、胃、肠的紧张度和运动,如增加肠蠕动、促进肠排空等。对循环系统,主要抑制心肌活动,减慢心率,并收缩冠状血管。对呼吸系统,它可促进小支气管收缩。还可增加胃液、肠液及胆汁的分泌。又能促进胰岛素的作用,并协助肝糖原的形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迷走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软腭及咽喉麻痹,产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说话不清楚、有鼻音等症状,还可以造成心动过速。

针刀治疗;取仰卧位,头转向键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口下方,取乳突尖与下颌角之间的中点进针刀,针体与针刀刺入点平面垂直,针刀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刺入1~1.5cm处,纵行剥离2~3刀。

3.6.2.针对治疗可以促干细胞分化

(1)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能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也是维持人体细胞更新及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和再生的根本。干细胞有多种,根据所处发育阶段不同,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这些细胞可形成人体各组织细胞,各组织器官最终形成完整个体。「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它能够自我更新并且仅能特化形成该组织的细胞,例如,形成各器官的干细胞,如肝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此时的干细胞具备向特定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胎儿出生时胎盘、脐带、羊膜以及成体组织器官中均有成体干细胞的存在。例如,脐血中含有多种干细胞,最重要的是造血干细胞,可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免疫系统等疾病;此外,脐血中还含有血管内皮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除能分化成特定器官或组织的这些单能干细胞外,上面提及的「胚胎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它们在适合的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胰岛细胞、肝细胞等多种特定功能细胞,以治疗器官退行性病变,如老年痴呆、脊髓损伤、糖尿病、肝硬化等。干细胞还可用于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构建有功能的组织器官以修复缺损以及用于人造

(2)针刀治疗可以组织中激活人体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它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特化形成该组织的细胞,例如,形成各器官的干细胞。上述针刀干预后促进损伤细胞修复的细胞学研究的结论给以印证。进一步的研究正中进行中,不久将会给出有价值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崔秀芳.针刀医学[M].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36,713-716

[3] 王文澜,朱汉章,崔秀芳.针刀医学疗法对骨性关节炎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5.3(1).18-1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6] 罗永宝,何纯青,颈型颈椎病理论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5):46-47.

[7] 陈冬阳,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与中医辩论分型的相关性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2):16

[8] 韦以宗,颈椎病诊断分型和辩证施治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6):18-21.

[9]刘美金,王玉柱,尹艳丹。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与诊断符合率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60-61

[10]齐强,党耕町,陈仲强。正常国人颈椎屈伸运动范围X线图像的计算机测量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34-136

[11]刘静 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时颈椎病的早期X线表现[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9):109-112

[12].姬洪全,周方,孙宇等.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2):117-120

[13]张明才,石印玉,王翔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23(10):746-749

[14]张建波,张英俊,张伟东.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变化与交感型颈椎病关系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8):2813-2820

[15]王长峰,贾连顺,魏海峰等.项韧带钙化与颈椎病黄韧带退变相关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学杂志,2006,14(3):203-205

[16]崔秀芳.解读针刀医学理论.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6:21-3

[17] 曾凯斌,雷光华,李康华.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1):63-68.

[18]丁丽,崔秀芳.针刀综合疗法治疗频发早搏28例心电图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3,3:23-24

[19]赵斌,刘玉倩等.小针刀治疗肌肉损伤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28-31.

[20]Chiang H ,Jiang CC. Repair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J Formos

Med Assoc,2009,108(2):87-101.

[21]刘耀生,刘蜀彬. 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干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34-1337

[22]Soininvaara TA,Miettinnen HJ,Jurvelin JS,et al.Periprosthetic femoral bone loos afert total knee replacement:1-year follow -up study of 69 patiebts (J). Knee,2004,11(4):297-302.

[2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 M] . 3 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643.

[24]党耕町.颈椎病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85-86

[25]卢胜春.内科疾病的针刀医学机理及治疗 《论文集》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江西学术部成立一周年学术大会 江西赣州 2014,年5月18日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