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官方支持

答:

众所周知,美国在二战时,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送了两颗原子弹,核爆炸将这两座城市几近摧毁。然而,这两座城市并未变成反射性区域,成为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无人区。两座城市现在仍能住人。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讲,核武器的杀伤模式主要为热辐射、冲击波、电磁脉冲与核辐射,但是前三者都会在核打击后的短时间内迅速消散,许多人都认为,某地遭到核轰炸的后果就是彻底污染当地环境,沦为废土与生命禁区。事实上这是个巨大的误区。

「离开剂量谈毒性,统统都是耍流氓!」任何有毒物质都有其致病致死剂量,无论是毒药还是核辐射都是如此,只要其剂量低于其安全剂量,那就是安全的。

首先,核辐射的来源一般为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主要表现形式为α辐射(氦核),β辐射(电子)以及γ辐射,部分还会产生X射线等。一般核辐射沾染主要表现为核辐射尘埃,核辐射尘埃主要是来自于核武器的触地爆炸(又称地爆),一般地爆模式都是用于打击地下指挥所、核弹发射井等地下坚固目标。触地爆炸会形成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内原有的地表物质就会随著蘑菇云被抛入大气层,于是就形成了放射性性尘埃。而打击像广岛那样的城市,则一般采用在700米-900米空中空爆的方式,以追求最大的杀伤面积。因此,像广岛这样的城市,遭到核打击,爆炸中心附近的地方放射性尘埃的密度往往非常小(数公斤放射性尘埃分散到数十平方千米范围),核爆后的辐射剂量,甚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到三天至一周)就下降到安全剂量之下。

其次,核辐射是不断衰弱的,辐射越强衰弱的越快。一般来讲,核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初期即会快速衰变至一个较低水准,然后衰变速度逐渐放缓。如果以R(伦琴)来表示辐射剂量,在核武器触地爆炸的条件下,核爆后第一小时辐射剂量为1000R/小时,7小时后,衰减至100R/小时,48小时后衰减至10R/小时。在两周后,辐射剂量率就会下降到1R/小时。同时,气象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辐射剂量率的变化,降水能冲刷植被、房屋上所附著的辐射落尘,继而加速辐射剂量率的衰减。因此,某区域遭到核武器地面爆炸时,如果仅以辐射为指标,那么只需要2周,当地居民就能走出掩体,外出寻求救援。

假如是类似广岛原子弹的空爆,则一般情况下,2-4周之后,当地辐射剂量就基本上低于安全剂量,可供人长期居住了。若是还有专业的部队参与洗消,则可在更短时间内安全居住。根据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内的美日权威机构,就日本二战核辐射的实质影响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调查。一份发表于1977年,调查周期长达30年的报告著重关注了广岛长崎幸存者的健康变化。调查发现,曾暴露于辐射中的幸存者夫妇们的战后新生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异常,也就是说这些「辐射」新生儿的异常发生率或者说畸变率并不比「正常」新生儿高。虽然在广岛、长崎核爆后幸存的孕妇中,有接近50例的小头畸形个案被查实,但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这50例小头畸形个案是由核爆炸导致,且畸形率的上升是极为短暂的,核爆后受孕者的小头畸形率没有发现异常。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任何模式的核打击,都无法将任何一个城市打成废土,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人类就能恢复这个城市的有效运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