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在知乎經常被問怎麼看計劃經濟,怎麼說呢?從發展方式來講,計劃經濟是後發國家的權宜之計,什麼叫計劃經濟?就是只長鬍子,不長個子。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來講,計劃經濟完成或者替代了很多的革命的職能,計劃經濟就是只學體育,市場經濟就是全面發展。從哲學層面講,你適用於私有制經濟學邏輯(狼奶),搞公有制經濟建構主義,本來方向就錯了,你走的越遠,死的越快。

-

1、列寧經濟學。

-

昨天微信一群,還是QQ一群,一個網友講了個糧食安全的問題,大意就是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會出問題,他有信心。信心的基礎是什麼?他的信心基礎是感覺,是認為,只主觀感受。吼吼吼。

-

村長大概講了一下,意思就是影響糧食生產的是糧食補貼,美國是三千億美元,中國的糧食直補某年是一百億人民幣。中國78年至今,在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是多少?答:是零。那種天上掉糧食和天上掉餡餅一樣可笑。但是你們懂的,做夢的人只要信,這個夢就不會醒來。

-

這一段內容略去,村長另外的文章會寫關於這些內容,大意就是餓死人的順序。先餓死老人,然後是孩子,最後是青壯年勞動力裡面因為營養不良導致抵抗力下降的人口。然後一個網友,他講他家裡有三畝地,他說他決計是不會餓死的。

-

村長今天要講的,就是從這裡開始。金融危機以後的世界經濟,是一個什麼樣子?首先是全世界各國的經濟秩序都會崩潰,那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情,要等到三戰以後再說。人類社會將進入極度的貧窮,第一步就是貨幣工資將會被停發,開始支付實物工資。以下內容,講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何自我蠶食求存的問題。伴隨著工資制度的廢除,接著就是工人開始大面積怠工。這個時候就要組織契卡,契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加快社會的進化步伐,那些不勞動的,消極勞動的,怠工的,不能上班的,一律槍斃。接著是工人開始合法的消極抵抗,你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人全部槍斃,這個時候,你就要重新制訂遊戲規則。這就是勞動獎勵、時間報酬、時間獎勵、實物獎勵等,但你們要懂這些東西從那來?前面為什麼要槍斃人?就是因為資源和人口數量的不協調,這個時候你要搞物質獎勵,這就需要在工人薪酬體系之外搞物質代償。怎麼搞?只能是剝削農民。第一步是發放實物工資,有工業產品、食品等。第二步是執行計件工資,第三步是支付加班費用。

-

你說小資產階級可不可以剝削?理論上是可以剝削的,但你們要懂,小資產階級覺悟比較高,牽扯麵比較廣,所以剝削的成本太高。同理,微信群有一個視頻,講的是英國極右翼仇視英國穆斯林,一個亞裔笑場了,然後村長也笑了。英國工黨上台,其實就意味著英國的希特勒上台。在德國,他們追殺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英國的希特勒上台,他也不會一起滅,他會找出先後次序。誰最容易被消滅?當然是那個笑場的亞裔。畢竟人家綠教是有組織的暴民,而你只不過是無組織的人而已。接著才是猶太人,為什麼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有油水。接著是綠教,因為工會和天主教在英國的勢力要比綠教大,這就是英國希特勒的統一戰線。

-

蘇聯戰時經濟,第一步就是沒收勞動生產資料,然後是統一分配,鄉鎮一級組成農械所一類的機構。驢、牛、騾子這些大牲口都會被統籌,作為一個社會的備用力量。你們知道吧,中國的土地最多只能養活六億人口,中國主糧能安全自給的主要原因是他把動物蛋白、油料這些土地使用外部物質代償了。當全世界經濟陷入停頓的時候,你沒有錢購買美國人的糧食、大豆、飼料,就是有錢也不會進口豬飼料,這是常識。你們想一個問題最後是會餓死農業人口,還是會餓死城市人口?根據蘇聯的經驗,會優先保障城市人口的糧食供應。什麼叫現代化?什麼叫羊吃人?什麼叫容克資本?什麼叫計劃經濟?說糙點,就是農業人口餓死了,我們這個社會就進步了。

-

從農民那裡拿到糧食,是一個苦差事。第一個就是派出搜糧隊、宣傳隊。但你們要懂搜糧隊他並不懂政策,懂政策的話,你還要派出宣傳隊,這就需要從城市人口中選擇。最先派出的就是工人,因為這個時候的工人已經被訓練好了,餓死工人還是餓死農民,工人兄弟早想好了,這就是階級,這就是覺悟。接著是警察,你們懂的,再到最後就是軍隊也要進駐搜糧隊和宣傳隊。第二個是收儲的技術性問題。蘇聯在這期間發生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說糧食收上來以後,因為不會保存腐敗了,糧食還沒有接穗,由於工作隊不了解情況提前收割了,糧食收割下來以後,長時間存放沒有脫粒,因為工作隊不懂農業生產。第三個問題是富農不願意賣糧。由於收購糧價越來越低,富農開始不願意賣糧食。這個時候就要搞政治運動,聯合貧農強迫富農出賣糧食。發動貧農就要搞土地運動,比如說土地確權和耕地私有化。土改以後的結果就是20%的富農要交出80%的糧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富農有對土地進行資本投入。貧農的土地是沒有產出的,或者說產出是不划算的,因為貧農不會種地。你們想一個問題,貧農為什麼是貧農?第四個問題是無償徵收糧食的問題。伴隨著糧食徵收體系的擴大,徵收的效率開始下降。這個時候就沒錢買糧食,那就只能無償徵收了。這個時候,富農就開始暴動了。你們要懂的,富農沒有綠教那樣的組織關係。所以只是極個別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目的展開的暴動,這樣的暴動很容易就會被鎮壓下去。你們要懂,富農也不能全搞死啊,不然誰生產糧食?這個時候貧農已經沒什麼政治價值了。所以只能加大貧農的糧食統籌數量,但貧農生產不出來富農那樣多的糧食,最後只能被餓死,於是蘇聯式的大饑荒就爆發了。貧農餓死以後,一部分土地事實上是交給了富農,這樣糧食的產量開始逐年提高,但貧農卻在這個他想不通的邏輯中被凋敝式的餓死。於是土地開始進一步向富農手中集中,這個時候為了更高效的統籌糧食生產,糧食會從無償徵收變成付酬,接著是糧食價格按照市場支付,伴隨著工業經濟的好轉,糧食價格會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糧食補貼。

-

限制糧食流通到市場的兩個客觀因素,第一個是運力的問題,蘇聯的運力長期不能滿足需求。第二問題是倉儲的問題,由於國家統一調配糧食,導致蘇聯社會的倉儲由原先的富農、市場儲備變成了國家統一儲備,這個時候對倉儲的需求就大幅提升。蘇聯有著全世界最牛叉的糧食倉儲系統,難道還不夠?正確,還是不夠。

-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個產糧省由於生產糧食不划算,從莫斯科套購糧食的可笑事情。就是由於糧價太低,有些產糧省生產糧食根本不划算,所以為了完成指標,直接從莫斯科買糧然後交給莫斯科,這樣反而更節約農業投入資金,也更符合經濟規律。由於蘇聯計劃經濟並不是追求經濟效率,導致工商業生產無法產生資本,導致工商業補貼農業的投入非常少,所以產糧省並不願意生產糧食。最後出現大面積的農民消極怠工,然後整個國家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只能從最高效的經濟部門外部物質代償,那就是出口黃金、鑽石、天然氣,然後進口糧食。

-

2、斯大林經濟學

-

醉家演員:村長,看了昨天的講課,我想問下村長,蘇聯政府怎麼劃分貧農,富農和城市人口?是按戶口嗎?

-

易行道 那個是蘇聯模式,核心的思想不是政治鬥爭,而是糧食問題。

-

開始講課,講斯大林經濟學。昨天村長講的蘇聯戰時經濟,其實講的就是一五計劃,全稱是列寧的經濟學,今天講斯大林經濟學。

-

斯大林經濟學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蘇聯計劃經濟的二五時期,一個是蘇聯計劃經濟的三五時期,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二五時期。計劃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生產效率這種斷崖式的提升,不是斷崖式的下降,而是斷崖式的提升。他對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可以達到每年25%,我們目前的經濟,社會生產效率每年提升1.2%,蘇聯在執行計劃經濟以前,他的社會生產效率提升也是1.2%。羅列這一組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計劃經濟與蘇聯經濟、目前中國的經濟加以對照。

-

二五期間人工工資。和社會生產效率提升對應的是工人的工資,蘇聯工人的工資你不能說他沒有提升,但相對而言人工工資的提升明顯落後於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最後導致勞動產出和勞動報酬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真空地帶,蘇聯工人開始大面積的消極怠工。消極怠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列寧經濟時期的消極怠工,他不請假他就不上班了,他甚至拒絕勞動,列寧的辦法就是不勞動不得食,抓人、流放、槍斃。蘇聯有一個契卡,他的全稱就是蘇聯肅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員會,在列寧時期,消極怠工是可以槍斃的。到了斯大林時期,工人還是不願意勞動,但他們的花樣就多了,比如說我各種理由請假不上班,或者他上班給你磨洋工,還有就是破壞機器,我下班走的時候忘了關機器,第二天機器就壞了,我又能休息幾天。再或者他給你生產殘次品,你看我也在上班,但我沒有什麼工作的熱情,生產出很多的殘次品。

-

主要還是計劃經濟的設計思想,計劃經濟是典型的建構主義思想。本來反私有制的公有制經濟學,他要在摧毀原有經濟的基礎上,重打鑼鼓新開張。他要在一個不存在的平台上構建起公有制經濟的理論框架,然後把這一套理論移植到現實的經濟生產活動中。事實上蘇聯的經濟學家他做不到,他只能在原有的私有制經濟學基礎上,用它的概念和思想,重新搭建一個半吊子的共有制經濟學。而這裡面最不合理的就是對勞動報酬的設計,計劃經濟的執行,導致社會生產效率提升了300%,提升了400%,提升了500%,但他的工人工資在二五期間只提升了50%,代入老馬的剩餘價值理論,那蘇聯對工人的剝削那就比資本家狠得多了。蘇聯之所以這樣做,他的理論就是積累資金再投入。

-

蘇聯設計工資的思想也是有問題的,列寧經濟學(一五)就是同工同酬、平均主義、單純的計件工資,單純的以時間計算勞動價格,不重視勞動效果,不重視勞動組合,沒有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不重視產品質量,不區分勞動的種類,不區分勞動學習的時間和物質投入差別。在列寧經濟時期,勞動報酬還能提出一些意見和改進,到了斯大林時期,就沒人敢提意見了,問題是你的勞動報酬制度合理嗎?你像他的煤礦工人和紡織工人執行的是一套工資表,你像煤炭工人那個工作量能和紡織工人同日而語嗎?但蘇聯就是任性的一張工資表。事實上他的煤炭工人、鋼鐵工人、裝卸工人需要的熱量是紡織工人的幾倍,但他們的工資表卻是一樣的。煤炭工人、鋼鐵工人、裝卸工人他們還要承擔勞動風險,雖然紡織工人也要承擔勞動風險,但紡織工人的勞動風險就要比煤炭工人、鋼鐵工人、裝卸工人要小的多。這就導致了不公平的現象,他是以公平的名義打造一套工資表,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不公平。

-

你像蘇聯初級工人、中級工人、高級工人,他們的培養時間不同,但他們起薪、工資表是一樣的,工資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就不合理了。與計劃經濟的勞動報酬相對應的是國富論的勞動報酬,人類幾千年,幾萬年,幾十萬年研究的就是一個工資表,人類的經濟學其實研究的就是如何發工資的學問。蘇聯自己構建了一套同工同酬、平均主義的工資表,但這些東西最後經過實踐,其實是不合理的。人類社會最困難的就是人事工資的設計,蘇聯當年的工資制度,從先前的不勞動不得食,到後面的計件工資,到後面的按照勞動產品的質量付薪,最後機械、呆板到什麼程度,就是比如說你曠工了,我抓你。你生產殘次品,比如說生產了一百個,我抓你。你破壞機器,大家心裡都清楚是怎麼回事,我抓你。最後制度設計走樣,執行走樣,就成了這個樣子。

-

昨天講的(蘇聯的戰時經濟)列寧經濟學,他最主要發展的是農業、電力、基礎社會、交通,到了斯大林經濟學就成了重工優先,主要有機械、鋼鐵、冶金、化學。你像蘇聯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就是資本的問題,蘇聯前期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從蘇聯逝去的資本家手中繼承的固定資產、設備、現金,但這些經濟資源絕對是不夠的。

-

講斯大林經濟學就需要很多東西做參照,第一個參照物就是列寧經濟學。列寧經濟學或者戰時經濟,他當時面臨的就是物質匱乏,資本稀缺,所以他在投資時就要投資那種收益高,風險低的項目,到了斯大林時期,他要做的就是全面推列寧經濟學。斯大林不是說過一句話:中國優先發展輕工業,所以那個國家想蹂躪它就可以蹂躪他,所以蘇聯要堅定的走重工業的發展道路。到斯大林執政的時候,蘇聯的電力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你們要知道斯大林這個電力增長已經比列寧時期電力行業發展的速度慢的多的多的多了。還有這個煤炭、採掘,斯大林時期,第一年是百分之百的增長,此後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他這個煤炭、採掘增長,比起列寧時期,也是慢的多了。

-

這裡面有一個特例,那就是斯大林或者說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對蘇聯石油的增長那是非常用心的。列寧時期石油也有增長,但沒有斯大林時期增長的這麼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這個地質勘測,列寧時期沒有這些錢,就是有錢也不會投入地質勘探這樣高風險的領域。到了斯大林時期,斯大林對地質勘測勘察的這個投入,費用增長了百分之三百,所以他的石油增長從一開始就增長的特別的快,第一年百分之一百,此後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為什麼要講這個石油勘探,這是為了此後斯大林式的經濟大躍進開闢道路。

斯大林時期的石油開採,你們要這麼看問題,蘇聯在當時是一個貧油國,斯大林執政時期,斯大林把蘇聯百分之三十的國土面積都勘探過來了,你說他沒成績那是錯的,你說他有成績,這句話也是錯的。這麼說吧,斯大林投了一百的籌碼賭大,結果輸了,贏回來四十塊錢。斯大林為什麼那麼瘋狂的找石油?這裡面有一個政治鬥爭的原因,斯大林屬於激進派,相對於斯大林的是保守派。斯大林的激進派搞了一個蘇聯式的洋躍進。斯大林經濟(二五)最重要的一個就是這個機器製造行業,這個機製造行業涉及到這個政治鬥爭,你要知道機器製造行業它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增長,不是說那一年是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每一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而你生產出來汽車、拖拉機、坦克、飛機、載重貨車、輪船、火車,你給他從那裡加油?這就是斯大林重點發展石油開採的原因。

-

簡單提一下蘇聯的鋼鐵和有色冶金。蘇聯稱之為有色冶金和這個黑色冶金,黑色冶金就是鋼鐵。蘇聯的鋼鐵和有色冶金保持了長期的高速增長,但蘇聯重工業的重頭戲並不是鋼鐵,而是另外一個行業,那就是機械製造。

-

計劃經濟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資源如何配置的問題。就是這個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與機器製造這兩派爭奪這個經濟資源的問題。冶金派(保守派、右派)認為,你得生先產出鋼鐵、有色金屬,然後才能用鋼鐵、有色金屬生產出機械,所以資源應該優先配置於這個鋼鐵和有色冶金。翻譯成中國話就是以糧為綱,以鐵為綱。機械製造(激進派、左派)這一派就不這麼認為,機器製造這一派的人認為,蘇聯需要加快現代化的步伐,應該把大量的經濟資源配置到機器製造行業。你們可能沒聽懂啥意思,說白了就是經濟發展的保守派和躍進派在爭奪政治勢力,然後支持機械製造這一派的就是所謂躍進派,左派、躍進派、機械派就是斯大林的人,而且斯大林支持這些人的主張,這些人的主張也是斯大林經濟學的全部內容,這些人最後還在政治鬥爭中勝利了。

-

事實上蘇聯機械製造超常規發展,已經超過了他能承載的能力,導致了一個什麼情況?導致他的機械製造無原材料,雖然蘇聯從外國進口了一百三十多萬噸的粗鋼用於機械製造,但機械製造的企業只完工了70%,機械工廠只能低負荷的生產機器。這個機械製造從衛國戰爭來看的話,的確是對這個國家的經濟或者是斯大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你們要知道的,這個斯大林經濟發展理論本身是有問題的。他導致了什麼情況,經濟躍進導致了很多這個建築用的鋼材全部都用於機械製造,導致這個國家很多基礎建設都被停掉。但是你們知道,這個時候,誰手裡掌握軍隊,誰手裡掌握警察,誰手裡掌握宣傳部門,誰就是對的,所以經濟躍進這一派最後不但打敗了這個經濟保守那一派,而且還獲得了話語權,還把他成功的打成了右派。事實上,支持機械製造這一派對蘇聯經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但你們也要注意到,機械製造這一派對於後面打贏衛國戰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假如當年是冶金派贏了,衛國戰爭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那就不得而知了。喬布斯說勝利只屬於偏執狂,或許斯大林就是這一類人。

-

捎帶手的提一下,與機械製造對應的是蘇聯對電動機的發展,蘇聯保持每年在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增長。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斯大林經濟學有著很重要的機械化的特點,可以說他有點刻意忽略電氣化的意思,或者說不重視。

-

你像蘇聯的計劃經濟,他原先的設計不是設計的那樣,原來設計的時候,就是重工業百分之五十,輕工業也是百分之五十,然後在重工業裡面,優先發展這個鋼鐵和冶金行業,然後才發展這個機械製造行業,大意就是說我有多大的鍋,我就下多少米。但是這個後面他在執行的時候就出現了偏差,就是這個輕工業向重工業傾斜,並不說輕工業沒有發展,他的這個輕工業五年增長了百分之一百,然後你看那個冶金,還有機械製造,這些都增長百分之四百、百分之五百的樣子,就是說他原來設計的時候構思是五比五,在重工業優先的情況下,就成了九比一,然後在執行的時候,又出現了機械工業優先的頭重腳輕情況。

-

在輕工業領域,他主要發展的是食品、紡織,他還單列出來一個行業就是衣服和鞋帽,蘇聯的衣服和鞋帽並不在紡織行業內計算,這是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一點,需要大家注意。蘇聯的輕工業滯後,只是相對滯後,並不是沒有發展。還有就是蘇聯這個輕工業布局,他為了騰地方,他們大量的輕工業從這個主要城市遷出來,紡織工業主要向這個棉花產區遷移,皮革工業主要向高加索還有中亞這些畜牧產區遷移,食品工業主要向產糧省遷移。

-

接著是蘇聯的重工業發展思路。蘇聯原來的思路是電力、煤炭、石油優先,接著才是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水泥優先,第三個層次才是機器製造、化學、建築材料。但在實際執行時,是機器製造、石油優先,然後是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第三梯隊是煤炭和電力,化學、建築材料等被制約的太厲害了。二五計劃的時候,計劃預定目標都基本完成了,他沒有完成的就是他的這個建築行業,還有就是基礎設施行業和機械製造行業,還是前面那個機械製造行業超常規發展的問題,導致大量的鋼材被這個機械製造行業挪走,導致建築材料鋼材出現巨大缺口,然後導致建築材料無法正常保證,等你運到的時候,蘇聯已經到了冬天了,蘇聯修建築有一個季節性的問題。蘇聯初期機械化程度非常的低,他大量地使用這個勞改犯和工人,使用大量人工修建基礎社會和廠房,導致他的基礎設施和廠房投入的成本特別高,而建築材料無法按時運到工地,就只能停工,導致工程無法按時完工,這樣造成浪費和損失也特別多。

-

斯大林在斯大林經濟中,投入了兩百一十三億盧布,其中一半的錢就是用來新建新型大型企業,另外一半的錢用來改擴建原有的企業,導致他這個建築工程的比重特別大,而他的建築材料不夠用,導致大量工程未能按時完工,即使所謂完工的企業,是否完工也是存疑的。事實上斯大林這一派的經濟政策是不如他們所說的那個保守派的經濟政策,但是人家吹的時候,就會毫無保留,人家說當然說好得很。二五(斯大林經濟學)計劃裡面,冶金由於資源分配不足,也近百分之五十沒有完成。煤礦百分之二十沒完成,他這個機械倒是按規劃完成了,但是因為這個槍里沒子彈,所以這個槍是打不出去的。很多機械廠由於沒有鋼鐵,他規劃的那些機械設備還是生產不了,斯大林想的辦法就是外部物質代償,他從外國進口了很多的鋼鐵,從這個建築材料裡面挪用很多鋼鐵,用於完成生產機械設備的指標。但這就導致了前面的那個結果,新的機械生產工廠沒有建築鋼材還是建造不出來,這樣就導致了機械製造行業的超常規發展影響了機械行業的超常規發展。在機械製造裡面,他自己說的是完成了百分之一百(宣傳),事實上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六(內部數據),而這個百分之七十六到底完成了多少,只有激進派自己心裡清楚了。另外一個影響機械製造行業推進的方面,就是它這個前期的統籌工作沒有做好,導致他的水泥,還有木材,還有這個後面的鋼材,缺口很大。而俄羅斯這個建築施工的時間特別短,你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把這些東西提供上,只能導致工程延期。

-

斯大林經濟學,最重要的就是他建了一千多個新工廠,這些工廠主要是德美英法援助的技術,然後斯大林這些工廠的標準比列寧時期新經濟修建的那些工廠,標準要高的多的多。西方經濟學他主張經濟聚集,西方有一個國家他反對經濟聚集,那就是德國,德國由於長期的自由市,導致他不存在英法那樣的集權中央,所以也不存在經濟聚集。德國人的經濟理論就是競爭優於經濟效率,所以德國製造質量很好,但價格也高的誇張。蘇聯國土面積太大了,列寧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在蘇聯搞了四個工業中心,那就是莫斯科、基輔、烏拉爾、遠東地區及其他,他還是走經濟聚集的道路。你到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它是一個省一個重點,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省自為戰、市自為戰、縣自為戰、鄉自為戰,你說怎麼說呢,蘇聯人已經具有反理性特徵,但它本身還是理性的,你到中國人這裡就完全是反理性的,完全沒有理性的特徵。

-

斯大林經濟學,最重要的就是他建了一千多個新工廠,這些工廠主要是德美英法援助的技術,然後斯大林這些工廠的標準比列寧時期新經濟修建的那些工廠,標準要高的多的多。西方經濟學他主張經濟聚集,西方有一個國家他反對經濟聚集,那就是德國,德國由於長期的自由市,導致他不存在英法那樣的集權中央,所以也不存在經濟聚集。德國人的經濟理論就是競爭優於經濟效率,所以德國製造質量很好,但價格也高的誇張。蘇聯國土面積太大了,列寧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蘇聯搞了四個工業中心,那就是莫斯科、基輔、烏拉爾、遠東地區及其他,他還是走經濟聚集的道路。你到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它是一個省一個重點,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省自為戰、市自為戰、縣自為戰、鄉自為戰,你說怎麼說呢,蘇聯人已經具有反理性特徵,但它本身還是理性的,你到中國人這裡就完全是反理性的,完全沒有理性的特徵。

-

市場換技術,這是蘇聯人發明的。當時蘇聯被經濟封鎖,當時能向蘇聯提供技術的,就只就這個德國。為什麼?因為德國沒有殖民地,所以它沒有原材料產地,沒有傾銷商品的市場,正好這個蘇聯,蘇聯有這個原材料,也有市場。然後這個斯大林經濟學,他就近水樓台先得月,技術都用德國人的。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就是根據黑材料,一千多工廠有一半沒有完成,沒有完成也不準確,應該是沒有按他說的時間建成了。

-

斯大林說他的新工廠要比德國的、英國的、法國的、美國的那些工廠先進的多,而事實上也先進得多,因為它是新建的工廠,還有德國、美國、英國的技術援助,他的這個工廠設計的時候的確比英法德美要好很多。

-

蘇聯人的機器設備高速增長,前面不是講了一個機械和冶金的關係,他們還有一個機械製造行業和農業的關係。他大量生產拖拉機,他這個拖拉機和汽車大量生產,他的拖拉機生產出來以後很快就完成了蘇聯的機械化,然後這些拖拉機廠幹什麼去?事實上,這個蘇聯二五計劃以後,他就已經嚴重產能過剩。

-

二五計划出彩的就是石油開採。蘇聯的這個石油工業,不能說蘇聯對石油工業不重視,也不能說蘇聯對石油工業很重視。說他很重視,是因為斯大林把石油勘察的費用提升了百分之三百,對蘇聯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進行了一次石油儲備的普查,要知道這可是風險投資。說他不重視,是因為他這個資源配置不合理,後面這個石油資源開採出來以後,石油煉化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都沒有跟上。負負得正,兩個錯誤合在一起等於正確。斯大林用多開採出來的石油換取德國的鋼鐵、技術、以及機械製造推進無力導致的機器設備缺口,有誰能拒絕黑色黃金的誘惑?隨即,斯大林把一個官僚主義弊害的悲劇表演成了一個無心插柳的喜劇。

-

你們知道斯大林兩個口號,一個就是:技術決定一切。這個技術是斯大林從外部物質代償得來的,說白了就是從希特勒手裡換來的,蘇聯和納粹德國在二戰前還有一段蜜月期。蘇聯同英國、法國、美國都有這個技術換市場,然後用這個技術改造蘇聯,因為有了這個技術,蘇聯的社會生產效率提升速度特別快,這就是斯大林說的技術決定一切。

-

後來斯大林又搞出來一個幹部決定一切。就是蘇聯從外部物質代償換來的這些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大量進口以後,蘇聯的工人不會用,蘇聯的高級工人也不會用,這必須要那種德國式的產業工人才行,但是這個蘇聯他軍隊不是職業化的,他的工人也不是專業化的,所以蘇聯需要屬於自己蘇聯式的產業工人,說白了就是他所謂的幹部。蘇聯二五計劃時期,開始推行全民教育,大概培養了一千多萬產業工人和四百多萬知識分子。

-

蘇聯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學英法美德,修建那種大型聯合企業。你要知道的,我們的首鋼、寶鋼這些企業都不是聯合企業,他們只能算是那種所謂的大型企業,也就是蘇聯計劃經濟一千五百個項目中的一個。對於當時的蘇聯已經學開這個托拉斯,組建美國那種超大型壟斷企業。然後蘇聯的聯合企業,核心工程就是那種水電站,先修水電站,冶金工業修在水電站旁邊,然後機械工業將自己建造在冶金工業旁邊,然後形成這樣的聯合企業。

-

蘇聯一五期間投了大量的落戶鋼鐵產能,在二五期間,蘇聯規模化(6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從四座增長到六十多座。蘇聯一五時期,主要投產的是五十到六十萬噸的煤礦,蘇聯在二五期間投的都是一百萬噸到兩百五十萬噸的煤礦。

-

你像這個哈薩克這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偏遠地區,蘇聯發展的辦法就是進一步降低這裡的工人工資,然後增加這個工業發展積累的資金,通過這樣模式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蘇聯和西方本質區別就西方對這些經濟落後的地區,他們補貼你發展,中國也是補貼,但是蘇聯就不一樣了,他也不補貼,也不是剝削,應該怎麼說呢,就是你自己剝削自己發展。是不是很務實的作風?哈哈哈哈。

-

這個蘇聯二五計劃以後,莫斯科周邊經濟佔比達到百分之十八,烏克蘭經濟佔比達到百分之二十四,蘇聯這個最大的工業園區是一個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這一帶,經濟佔比達到百分之二十七點八的樣子,然後就是遠東啊,其它一些地方,大概是百分之三十的樣子,這樣弄下來以後,蘇聯就達到了他所謂的那種均衡式發展吧。為了達到斯大林經濟學的這個布局,其實斯大林早就把這個發展莫斯科的錢大部分投向了這個烏拉爾山地區,在烏拉爾山地區建立了大型聯合企業,就是水電煤炭冶金機械聯合企業,事實上在這個二戰開打前,蘇聯的主要經濟區已近從這個莫斯科遷移到了烏拉爾山地區。而莫斯科周邊這個地區工人數量、經濟總量、工業產品,是逐年下降的,而烏拉爾山地區居民、工人數量、工業產品、財富總量呈現爆髮式的增長,而且上升速度非常驚人,因為斯大林把蘇聯一半以上的資本投入到建設烏拉爾山地區。斯大林時期在烏拉爾地區投入的資金是列寧時期的十二倍。烏拉爾地區事實上從蘇聯的第三工業區,順序成為蘇聯的第一工業區。蘇聯這種經濟布局,是為了考慮打仗,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反西方侵略。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設計的。斯大林經濟學,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推翻了原先的列寧經濟學這些經濟原則和經濟理論,斯大林經濟學應該說是比這個列寧經濟學先進,比這個保守派的經濟學落後,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吧。計劃經濟就是用這個技術提升效率後,增加這個資本金這樣發展,計劃經濟最大的問題也是他不能產生自然法則下的技術。

-

斯大林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機械製造業,機械製造業最核心的衡量指標就是工業產出,蘇聯二五計劃以後農業機械每年增長百分之三十九,電力工程就是電動機能每年能增長百分之四十八,增長最多的還是汽車,汽車每年增長百分之六十三。然後你對照機械製造行業投入的資本金,你會發現機械製造業每年增長的速度超過百分百,然後效果並沒有設想中的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冶金跟不上,然後他很多設備沒有原材料,他也生產不出來。比較搞笑的是和產量不相符的是誇張的產能,蘇聯農業機械製造的能力名義增長了十五倍,金屬車床生產能力增長了九倍,渦輪機的生產能力增長六倍,發電機增長了十三倍,然後拖拉機和汽車增長二十七倍,基本上就和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這些主要的工業國生產能力差不多了。

-

蘇聯經濟就是這樣的特點,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然後這個重工業裡面冶金工業和機械工業的這個比例又失調,然後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你看他這個汽車、拖拉機誇張的生產能力,但他冶金工業跟不上,所以生產不出來。他這樣做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就是它這個國家的機械化水平比美國和德國都要高,當時蘇聯的這個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一,而當時的美國只有百分之十七點八,德國只有百分之十二,這個美國是第一大工業國,德國是第二大工業國,蘇聯應該說是第三大工業國。二五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機床數量就已經超過美國,而且這個機械工業優先發展,導致他大量產能過剩,美國、德國的機床是十年更新一次,而蘇聯是五年更新一次。為什麼?任性、有錢、產能過剩。

-

與二五新建工廠對照的是原來一五期間改擴建的落後產能,以某汽車廠為例,一五期間生產六百輛汽車,二五期間每年可以生產二點四萬輛汽車。代入這一變數,二五期間,蘇聯計劃經濟之重工業之工業之花機械製造,到底取得了多少成績,村長內心是存疑的。

-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不重視電氣化,雖然他的電氣化增長速度非常的快,但是和他對機械製造的熱情和對機械化的嘗試比較的話,還是不夠重視,蘇聯與德國、美國在國力上的差距也主要體現在這裡。蘇聯的渦輪機增長了六倍,水力發電機增長了五倍,這個渦輪發電機增長了九倍,變壓器增長了七倍,這個電力發動機增漲了五倍。但你們還要注意到蘇聯此前的基數就不大,對比蘇聯在其他行業的投入,完全就是不重視。

-

一五期間,列寧經濟學主要發展就是電力,還有一個能源,它主要發展就是莫斯科周邊地區,到二五期間蘇聯發展能源、電力已經不受制約,但他的電力和能源的投入,比起一五反而下降了,這就導致了蘇聯整體性的缺電,也影響了蘇聯對二五計劃的執行。

-

你像中國如果要搞這個計劃經濟,那他就不是要機械化了,按照蘇聯這個邏輯,中國應該搞得電氣化,就是拖拉機電動的,收割機電動的,撒農藥的飛機電動的,因為中國缺石油。

-

3、三五計劃

-

第三個五年計劃?mp.weixin.qq.com

-

解釋一下1929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一戰後,蘇聯欠了英國玖拾億美元的債務,英國欠了美國玖拾億的債務,但是你們懂的,英國他手裡有一個東西,那就是金本位的英鎊,英國當時控制了很多賺錢的美國公司,套路就是利用金融危機時買入美國公司的股票,在高位時拋出,這個套路其實今天的美國金融界還在用。不過這裡面有個二愣子,就是蘇聯,蘇聯突然宣布,欠外國的所有債務全部都不還了,這下英國就尷尬了。英國尷尬的是他欠美國那玖拾億的債務還不還了?當然的還,所以只能聯合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國家進攻蘇聯,蘇聯的辦法到是很簡單,那就是我不和你打,你愛占那座城市你就占著去,錢我總的就不還了。最後多國干涉蘇聯,毫無結果,而楊白勞算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

蘇聯是不是還不起欠英國的錢了?蘇聯可以還的起,蘇聯就是不想還,因為他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計劃經濟。蘇聯扣扣搜搜從資本家、國王、地主的口袋裡搜出來20億盧布,這就是蘇共經濟起家的基礎。

-

第一個故事就是列寧經濟學。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U2MTQ5Ng==&mid=2247484377&idx=1&sn=afeb4893a154bdccc716bd42d23f657e&chksm=fd72376eca05be7861be5e891d2d6ad3ec8d235025626b771c57c85a8e97f3c47c45dbd7d21e&token=900089020&lang=zh_CN#rd

-

理解列寧經濟學,其實很簡單,就是騙貧農鬥富農,然後聯合富農餓死貧農,然後農業就現代化了。列寧其實思路要比斯大林高遠,列寧想一步到位,他側重於蘇聯的電器化,而斯大林經濟學則側重於機械化,重點搞蘇聯的機械工業。

-

第二個故事就是斯大林經濟學。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U2MTQ5Ng==&mid=2247484384&idx=1&sn=4cb2377c8741d11c69cdf174dbe7088b&chksm=fd723757ca05be41875aa99d241f5fff6fbe3b0a037dc65dc69f58a707cfcfde34e51aaddabe&token=900089020&lang=zh_CN#rd

斯大林那就是典型的左傾機會主義,尤其是在制訂蘇聯計劃經濟方面,但我們用斯大林的話說,我們不應該苛責勝利者。

-

第三個故事就是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

-

蘇聯賴掉了90億的債務,這個蓋子是蓋不住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那隻能是遲早的事情。1929年的金融危機爆發,斯大林心裡當然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斯大林這個時候已經明白,世界戰爭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畢竟社會主義者比小資產階級更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律。

-

斯大林在多個場合公開講,蘇聯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蘇聯就可以打敗所有的西方國家!當然這個所有也包括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德國的發展模式是陸權經濟發展理論,而俄羅斯的土地面積是德國的數倍,資源總量是德國的數倍,假如2018年俄羅斯重啟計劃經濟,那德國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入侵俄羅斯,難道他還有第二個選擇?

-

還是接著斯大林經濟學繼續往前講。斯大林的三五計劃還是繼續二五計劃的套路,只不過這一次目的性就更明顯了,斯大林發展那麼多沒有冶金配合的機械製造業,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生產飛機、大炮、坦克、機關槍。

-

截止衛國戰爭,蘇聯一共建造了11200多個現代化大型企業!(對照中國一五計劃是156個項目。)而且建造這些企業的思路就產業集中和大,大到什麼程度,美國當時的托拉斯和德國的魯爾區已經吼不住蘇聯人了,蘇聯人已經從技術和指標上方方面面都在超越美國人和德國人,問題是這才僅僅是第三個五年計劃啊!經過兩個半五年計劃,斯大林操刀的機械製造業產值漲了四十倍,事實上已經具備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徵。而配合二五計劃的三五計劃,那就更直白的把國防經費從18%一口氣提到了32%,這是要弄啥嘞?這就搞的希特勒很尷尬,要知道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國防開支(23%)都差蘇聯一截。希特勒終於坐不住了,蘇聯人統一世界,還是德國人統一世界,這是一個大問題,希特勒默默的同意了巴巴羅薩計劃。

-

第一個還是農業問題。三五計劃的時,蘇聯已經不需要羊吃人的資本啟動資金了,他更多的是需要農業生產糧食和經濟作物。伴隨著蘇聯農業的全面機械化,蘇聯農作物的產量開始穩步提高,但這對於蘇聯領導人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經過重新丈量土地以後,斯大林發現,他們果然私藏了很多土地,於是重新合作社的改革,通過合併合作社,推行機械化,良種改良,強化勞動紀律,提高勞動報酬,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社員給以實物獎勵,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措施,使農業連續大豐收。三五計劃執行後,蘇聯耕地面積增加了三倍,產量增加三倍,穀物、經濟作物、蔬菜、飼料的比例更加合理。

-

第二個是工業。三五計劃重工業投資佔比,非但沒有降低,更是達到誇張的84.5%,機械加工業還是被超常規的加強,這已經是斯大林經濟學的重要特徵。三五期間,有三千多家新式企業投產,不論是數量、技術、規模都要比一五、二五投建的企業現金的多。

-

能源工業。蘇聯人對石油的熱衷程度還是不減二五,一批新的油田被發現,新的採油技術被創造,新的石油採掘設備從外國進口,新的煉化廠修建成功。蘇聯的原油工業達到新的高峰,年產原油三千萬噸。在電力方面,相對其他行業發展明顯較慢,相對於列寧經濟學的一五計劃,電力工業明顯不受重視。即使如此,蘇聯的電力工業還是達到了480億千萬時,輕鬆超越德國、英國、法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有超越美國之勢。人生自信一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斯大林對煤炭行業也是過於自信,投入開發的熱情明顯滯後於一五、二五,1940年產量1.65億噸。能源不夠的時候,蘇聯還有奇招,那就是用木炭和碳泥湊數。

-

有色冶金。蘇聯對有色冶金的投入還是不夠,生鐵作為工業的糧食,只有一千五百萬噸。有色金屬的勘探、採礦、精鍊投入還是明顯不足,還有一個奇葩的問題就是蘇聯的有色金屬分布還不均勻,並不是按照蘇聯原先的四大工業區設想分布的,他主要分布在烏克蘭工業區,當然這還不是最尷尬的,最尷尬的是希特勒第一時間就佔領了這裡,這就導致二戰一開始,蘇聯人就要依靠進口解決有色冶金的問題。雖然後面在中亞、西伯利亞發現了對冶煉特鋼極為重要的有色金屬,因為開採、交通、冶煉滯後等原因,一直是制約蘇聯基礎材料和武器工業的一大心病。這也是蘇聯坦克為什麼打不過德國坦克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的材料從一開始就不過關。

-

機械製造行業。其他行業每年有100%的增長,也就是五六倍的增長,而蘇聯的機械製造行業的產值居然增長了五十倍,這還是能源不能正常供應,鋼鐵和有色不能保證,德國人入侵的情況下做到的。講一下斯大林發展機械製造行業的目的,他的目的是生產大炮,在軍事史上這叫大炮主義。

-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同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

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搶救性的轉移了一千五百多家企業,大部分遷往烏拉爾地區。蘇聯軍工產品占工業產品的比重,從26%直升至68%,蘇聯在最短的時間裡,把一個計劃經濟轉型成為戰時經濟。當時的蘇聯,優先保障軍事工業使用鐵、有色金屬,其他行業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被批准使用鐵和有色金屬。這個時候蘇聯著急了,發現槍(機械工業)里沒有子彈(鋼鐵和有色),於是開始大力發展鋼鐵和冶金行業,但這一時期最主要的還是靠英美國施捨。由於蘇聯的舉國體制,在烏拉爾地區的大量投入,烏拉爾成為蘇聯事實上的第一大工業區,蘇聯最主要的兵工生產基地,佔據蘇聯工業產值的25%,軍工產值的40%,機械加工的70%,由於烏拉爾地區只有鋼鐵礦,煤炭產量明顯不夠,所以只能從外地調運煤炭,於是就形成一景,挖煤救蘇聯。伴隨著烏拉爾地區的超常規發展,大量大型企業和聯合企業遷入,電力供應也成了問題。搞電,你還是得先搞煤炭。戰爭期間,烏拉爾工業區向蘇聯提供了全國58%的生鐵,53%的鋼鐵,51%的成品鋼材,17%的煤炭,28%的電力。

-

西伯利亞地區。伴隨著烏拉爾工業區的強勢崛起,另外一個工業區也在超常規發展,那就是西伯利亞工業區,西伯利亞工業區的投資增加了75%,重點發展黑色冶金、鐵合金、鋁等部門,並新建了一批機床製造廠、重機器製造廠、運輸機器製造廠。

-

其他地區。事實上蘇聯在遠東、中亞、哈薩克(蘇聯把中亞和哈薩克是分開命名的。),按照先前計劃經濟的思路,開始部署新的工業據點。雖然優先部署輕工業,但這裡的重工業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這裡的工業發展速度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40%。

-

武器生產行業。你們繼續反思,斯大林為什麼那麼極端的發展機械加工工業?其實斯大林主義者他們心裡有一筆帳,那就是他們的機械製造業不是為經濟配套的,而是為了軍工,所以不需要那麼多冶金行業,他們原先預計的是生產一千五百萬噸鋼材,然後全部給機械加工行業,繼而轉變為大炮和坦克,這樣一千五百噸就夠了。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希特勒會搶先發球。

-

在戰爭初期,希特勒的坦克是斯大林的兩倍,飛機是斯大林的2.2倍,大炮和迫擊炮是蘇聯人的125%,德國步兵都是自動武器,而蘇聯很少有自動武器。希特勒在此前已經秘密完成了全國動員,經濟已經轉型為戰時經濟。最重要的是德國已經佔領了蘇聯最重要的烏克蘭工業區,包圍了蘇聯的列寧格勒工業區(聖彼得堡工業區),兵峰直推莫斯科城下,此時的蘇聯人在炸機器、礦井、廠房和轉移設備,蘇聯人對經濟目標的破壞也是非常的絕,你想德國人的能力都恢復不了。

-

伴隨著蘇聯主要工業區的淪陷和蘇聯人自己徹底的破壞,蘇聯的冶金能力損失65%,但是蘇聯人軍工獲得的金屬反倒上升38%,主要原因就是他拆飛機賣零件,很多設備鋼材和國家儲備全部進入軍工領域,生產出來的金屬優先保障機械行業,機械行業優先保障軍工行業,金屬材料其他行業原則上是不容許使用的。伴隨著西部主要工業區的淪陷,此時的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工業區明顯力不從心,辦法總比困難多,蘇聯人的辦法就是民轉軍,紡織工人、農民在經過短暫培訓後,你現在是軍工廠職工了,不同意抓掉。原來是八小時工作制,現在是十二、十四小時工作制,原來是五天工作制,現在是七天工作制,原來可以請病假,現在是不可以請假的,戰時勞動紀律的執行,使蘇聯短時間內,有限的產能集中爆發。民營企業轉軍工企業,一些並不複雜的產品從軍工企業轉為民營企業生產,換言之,是民營企業轉製為軍工企業。伴隨著美英國對蘇聯新技術的援助,蘇聯軍工企業在職工僅增加1%的情況下,產能暴至200%。對於衛國戰爭,蘇聯最稀缺的資源就是資本,但在軍工領域,蘇聯優先保障資金的使用,這也為蘇聯在後面對德國的經濟戰中取得勝利,鋪就了一條道路。單位成本的問題,伴隨著坦克、大炮、飛機的批量生產,蘇聯單位成本實際是下降的,飛機單位成本下降60%,重型坦克的成本下降67%,大炮的成本下降50%,在同樣預算的蘇聯軍工中,蘇聯可以生產出更多的軍用品。對產品工藝的改進,眾所周知的AK47就是這一思想的產物,就是簡單的鍛造,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快速大批量的生產這種武器。還有T34坦克的生產,你像蘇聯的工藝已經很次了,但對於蘇聯人而言只有更次,沒有最次,蘇聯人想到的辦法就是鍛壓坦克部件,你像現在的德國還在搞什麼激光焊接,當年的蘇聯人家一張鋼板直接一個衝壓,一個坦克炮塔就成型了,還焊接個毛線。德國的社會生產效率事實上就已經是最高的,再提升的空間不大,德國的工人甚至還能休假,德國的目標是生產精工產品,蘇聯的AK47、T34在德國人看來,那就是垃圾,但你要懂,這個垃圾多了,就能衝破東方戰線。

-

蘇聯對重工業是極為重視的,對重工業中的機械工業那是重點關注,對機械工業中的軍工生產,那從原來的五年計劃,已經變成了後來的一年計劃,再從一年計劃變成月計劃,月計劃的制度是由國防委員會親自製定和監督執行。

-

蘇聯人還學會了美國人的流水作業,大大提高了他的落後產能的生產效能,即使如此蘇聯人還對美國式流水作業進行了改革,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能。從剛開始的不懂組織生產,到後面的長期作戰,蘇聯已經總結出一整套的組織生產方法,比如說輪班工作,流水作業法,勞動競賽。你說蘇聯對他的工人進行了同社會生產效率同等的物質獎勵,這是假話,你說他大幅提高了超工作量工作的勞動工資這也是假話,因為蘇聯在戰時的資源是有限的。但蘇聯在勞動總量提升方面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重獎勞動競賽的模範勞動者,於是把整個工人隊伍的勞動總量就提升了一大截,在給與物質獎勵的同時,還給一朵小紅花,蘇聯宣傳機構在宣傳勞動模範的時候,是不會在乎油墨錢的。吼吼吼。

-

幾方面的疊加,使德國在戰前兩倍於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爭的第二年迅速發生逆轉,蘇聯的軍工產能已經超出德國兩倍。1942年,蘇聯生產了2.47萬輛坦克和自走火炮,1943年,蘇聯生產了2.4萬輛坦克和自走火炮,1944年,蘇聯生產了2.9萬輛坦克和自走火炮,1945年,蘇聯生產了2.26萬輛坦克和自走火炮,而德國這個時候已經力不從心了,因為他面臨的是美國每日每夜的戰略轟炸。不要說擴大產能,就是保持目前的產能都是問題,最尷尬的是德國沒有石油,他發動戰爭的源動力是煤制油,而美國這個時候把德國的煤制油項目全部給起底了,德國一修好,美國人就來轟炸了。事實上德國人也開始模仿蘇聯人的生產方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的戰時經濟,國土面積,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可開發程度,遠不能和蘇聯相比。德國在戰爭中把軍工生產效能提高了四倍,而蘇聯則從戰前德國軍工的半數,在極短的時間內提升了十六倍,這也是蘇聯最後能贏的原因。

-

再玩到後面,蘇聯的新式裝備,動力是虎式坦克的一點五倍,是豹式坦克的兩倍,火炮口徑比虎式坦克大50%,這僅僅是蘇聯戰時軍工的一個縮影,假如戰爭再拖兩年,你能看到更為誇張的軍工產品。此時,蘇聯人已經掌握了冷鑄模、衝壓替代焊接、自動焊接等一些新工藝,假如蘇聯人願意生產更大、更強的坦克,理論上並無問題。

-

蘇聯在蘇芬戰役中的慘敗,讓蘇聯明白了自己軍工的落後,蘇聯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簡單的多了,口徑增加一倍,威力增加四倍,原來生產75毫米口徑的火炮,現在直接上105、125、155火炮,事實上這種思路也影響了全世界陸軍的建軍思想。蘇聯在後期,主要生產一種叫203毫米的火炮,只不過出廠以後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不是很了解。蘇聯在1942年,生產了2.4萬門火炮,生產了喀秋莎火箭彈3237具發射載具。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從沒有列裝自動化武器,到戰後蘇聯生產了1200萬支卡賓槍,610萬支衝鋒槍,95.45萬支機關槍(含重機槍)。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1944年生產了9480萬發炮彈。

-

海軍建設。為了節約資源發展陸軍,蘇聯更是變態的停止了軍艦的建造,也為蘇聯陸軍的超常規發展奠定了基礎,你們要知道海軍是非常、非常費錢的。

-

伴隨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德軍被迫撤出烏克蘭地區,烏克蘭地區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為蘇聯計劃經濟補上了最後的短板,作為一台戰爭機器,以戰爭機器的審美標準看,蘇聯完美極了,已經橙色逆天了。

-

能源工業問題。蘇聯在戰爭一開始,就面臨斷油的問題,好在大款美國人有油,蘇聯長期出口石油,所以在一些口岸有大量的石油儲備,在遠東和西伯利亞雖然也發現了石油,但仍不能作為戰略物資使用。德軍進入高加速地區,石油設施還在蘇聯人手中,不到最後一刻,蘇聯人是不會破壞石油設施的。蘇聯人將生產出的汽油重新灌回地下,並在裏海秘密修建了一條石油管道,向中亞地區輸送原油和汽柴油,後修建了連接烏拉爾區和中亞的鐵路運輸線,伴隨著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事實上蘇聯人已經恢復了石油供應,事實上蘇聯已經可以踩下戰爭加速的油門了。

-

關於援助的問題。你的拳頭越大,你的朋友就越多,關於中國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駝峰航線,可事實上美國援助中國的物資(十億美元)還不及美國援助蘇聯的零頭。援助蘇聯的還有芬蘭、伊朗、英國,蘇聯人自詡外部援助對衛國戰爭的幫助不大,但你們要懂在蘇聯最困難的時候,能動用的資本只有外援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你說外援無用,只能呵呵呵呵了。

-

4、末日決戰

-

昨天講了蘇聯的三個五年計劃,在戰後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已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從沒有列裝自動化武器,到戰後蘇聯生產了1200萬支卡賓槍,610萬支衝鋒槍,95.45萬支機關槍(含重機槍)。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1944年生產了9480萬發炮彈。蘇聯在1942年,一年生產了2.4萬門火炮,生產了喀秋莎火箭彈3237具發射載具。

-

有好多人說:蘇聯好牛叉啊,國家就應該這麼厲害。其實他們還有一點小心思,那就是當年的蘇聯能不能統一全世界。知乎有很多讀者都問村長,當年的斯大林能不能統一全世界?其實這個問題,特別複雜,寫了也未必有人看,看了也未必會點贊,點贊了也未必會有人打賞,所以村長只是懶懶的一說:不行。

-

當年的斯大林推演過蘇聯征服全世界,結果就是蘇聯不能統一全世界,所以蘇聯選擇了和平發展道路。到後面的蘇聯的領導人並沒有斯大林那樣的自知之明,所以妄圖挑戰世界秩序。

-

簡單講一下斯大林的推演吧。其實假如德國不入侵蘇聯的話,蘇聯就會入侵納粹德國,因為蘇聯發展的經濟模式就是戰爭動員模式。假如沒有德國入侵蘇聯的話,那在五五計劃以後的蘇聯將會不可想像。於是納粹德國就出手了,而且第一步就是進攻蘇聯最主要的工業區,烏克蘭工業區。事實上烏克蘭工業區不是德國人破壞的,德國人想把烏克蘭工業區建成納粹德國第二個魯爾工業區,烏克蘭工業區是蘇聯人破壞的,而且破壞的非常徹底,德國人想重建都不可能。事實上,納粹德國的自我犧牲也挽救了資本主義社會,為後面的英帝、美帝、法帝續了命。+1S。

-

德國在進攻前,蘇聯從一個農業國,短時間內就建設成一個工業國,德國進攻時,蘇聯的軍工只有德國的1/2,即使是在德國佔領和包圍蘇聯主要工業區的情況下,蘇聯還是利用計劃經濟特殊的發展模式,用兩年時間,把蘇聯的軍工產能擴張到德國的兩倍。

-

那麼蘇聯征服全世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第一個設想。蘇聯VS德國。那就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入侵德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那樣蘇聯就會被滅國。二戰蘇聯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把剩餘的兵力龜縮在聖彼得堡、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個城市,然後用自己的城牆、大炮對決德國人的坦克車,最後耗死了納粹德國。假如是蘇聯進攻德國,美國會不會援助蘇聯?那就是一個未知數了。蘇聯會不會遭遇蘇芬戰爭那樣的慘敗,繼而被後面的德軍進行分割包圍,最後有生力量全部被殲滅,那個時候就只剩下莫斯科、聖彼得堡、斯大林格勒三座空城了。

-

蘇德戰爭的本質就是魯爾工業區和烏拉爾工業區的對決,事實上德國滅不掉蘇聯,蘇聯也滅不掉德國。德國滅不掉蘇聯的原因是他的地盤太大,你摧毀他一個工業區,根本不能摧毀它的工業潛力。蘇聯滅不掉德國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經濟效率太高,你填進去多少坦克,最後都是給德國坦克兵充了經驗。事實上,德國最後的失敗源於美國對德國煤制油設施的轟炸。

-

陸權國家之間的戰爭,說白了就是工業區和距離衰減,距離衰減對德國適用,對蘇聯同樣適用。

-

第二個設想。蘇聯VS英國。蘇聯能不能打得過英國?事實上蘇聯有畏英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帝國主義有事沒事就侵略蘇聯,已經把蘇聯搞出心理陰影了。英國在戰前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英國可以隨時封鎖蘇聯的海岸線,然後攻擊他在波羅的海、黑海、北冰洋、太平洋的任意城市,然後隨時撤走,由於斯大林的計劃經濟是在短時間內篡出來的工業半成品,蘇聯當時對海軍的建設和投入是接近ZERO。這就是海權理論,德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那就是發動無限制狼戰,事實上最後德國對英國的破襲和封鎖毫無價值和意義。德國那樣的國家都打不贏英國,蘇聯想在短時間內挑戰世界霸主,那無異於找死。

-

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之間的戰爭,說白了就是經濟效率的戰爭,你的汽車可以拉十噸,火車可以拉六十噸,英國的商船可以拉十萬噸。你說你有烏拉爾工業區,英國已經佔領全世界五大洲所有具有戰略價值的工業區,全世界都是英國的經濟勢力範圍,從某種意義上講,就連蘇聯都是英國的經濟勢力範圍。你說你資源多,英國人家的資源更多,你說你經濟效率高,英國人家經濟效率比你更高。你認為這樣的戰爭還有懸念嗎?

-

第三個設想。蘇聯VS美國。在蘇德戰爭,蘇聯就要被滅國之際,是誰向蘇聯提供了超過壹佰壹拾億美元的物資?是美國。當時的蘇聯能動用的資本金有多少?200億盧布的樣子。當時的美國發行的基礎貨幣是多少?是1500億美金。在戰爭中,有一種超級重要的物資那就是政府發債的能力,美國政府他可以在1500億美金的基礎上,把他的貨幣信用擴大四倍,擴大十倍。而當時蘇聯債務發行只有一百億盧布的樣子,而且通脹嚴重。

-

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日本人給美國人表演了一套日本瑜伽,美國人驚呼太牛叉了,於是從兜里默默掏出了兩顆商標為胖子和小男孩的手雷。海權論誰寫的?美國人寫的?空權論誰寫的?,義大利人杜黑,大意就是狂轟濫炸學,英國人的二戰轉折點是阿拉曼戰役,老毛子的二戰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國人的二戰轉折點是攻打平安縣城,美國人的二戰轉折點是轟炸德國煤制油。1944年12月16日,納粹德國的消防隊員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元帥指揮了阿登戰役,戰役目的是包抄在諾曼底登陸的英美法同盟軍,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德軍的坦克沒油了,此時莫德爾清楚,他和納粹德國的命運已經終結,於是在一片小樹林選擇了自殺。

-

假如蘇聯要單挑美國,那美國的作戰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莫斯科、聖彼得堡、斯大林格勒、喀山、秋明、鄂木斯克、伊爾庫茲克各丟一枚核彈,遊戲結束。

-

你說我們就說常規武器,那也很簡單,當時的美國已經從陸權、海權,凈化成空權,你蘇聯不是有一個烏拉爾工業區?我給你轟炸機移平,然後再派出陸軍清掃戰場,這其實和海灣戰爭是一樣的套路。移平你的工業城市,移平你的鐵路交通,移平你的油田,最後戰爭結束。

-

第四個設想。蘇聯VS法國。蘇聯主張什麼大炮主義,事實上法國才是歐陸最大的軍事強國,只不過錯誤的國防戰略,錯誤的外交路線,最後葬送了法國在二戰中表現的機會。蘇聯人搞城牆加大炮,法國人有馬其諾防線。俄羅斯人唯一被歐洲人攻下莫斯科,就是法國人乾的。法國還有戴高樂,閃電戰就是戴高樂發明的,只不過牆內開花牆外香,德國人拿去用了。法國也有範圍廣泛的殖民地,法國也有發達的工業區,適用於距離衰減,蘇聯也攻不下法國。

-

斯大林唯一的勝利就是站隊正確,德國人入侵蘇聯,使原有的經驗主義的國際秩序主觀的認為,納粹德國要改變全世界的政治版圖,衛國戰爭巨大的犧牲,也掩飾了斯大林不可告人的野心。

-

自然法則居中不變。我們在審視戰爭的時候,我們要去掉誰厲害,誰牛叉,誰毛熊這些主觀的因素。你們要有這樣的信念,誰都是子彈打進去,一穿兩個眼。同時我們要代入距離衰減理論、國家有機體理論、工業布局理論、農業布局理論等,蘇德同盟條約形成的地緣政治理論基礎是什麼?這樣更接近真實,可以讓我們更理性的審視我們的世界。

-

斯大林在推演完世界戰爭以後,默默的選擇了與西方國家搞綏靖妥協。

-

5、全球經濟布局簡析

-

村長講計劃經濟,講蘇聯VS列強的世界決戰。

-

他們的基礎是什麼?

-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他們的核心要義都是機械化,機械化的核心是內燃機。而生產內燃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鋼鐵,再說直白一點就是特鋼,而運行內燃機的是什麼?是能源。所以蒸汽時代打的是煤、鐵、錳,石油時代打的是油、鐵、錳(有色)。

-

你像某軍武去俄羅斯開坦克,其實更有教育意義的是去俄羅斯找一個報廢的IS-2坦克,然後切割下一塊帶回國,送去檢驗機構分析它的成分。再或者去伊拉克,找一個報廢的坦克,然後切割下一塊帶回國,送去檢驗機構分析它的成分。

-

你像中國海南有中國少有的富鐵礦,為什麼不能發展工業?因為沒有煤。要建立一個工業區,一定要是煤和鐵都存在,但這僅僅是建立工業區的第一步。你建立了基礎工業,你還需要一種資源來強化這種工業,這就是有色冶金,為什麼需要有色冶金?因為鋼鐵只是一種基礎材料,進入機械化就需要機械工業,機械工業需要有色冶金把鋼鐵變成特種鋼鐵,比如說碳素鋼、合金鋼、高強鋼、不鏽鋼、耐熱鋼、耐磨鋼,切削鋼等。能不能用其他金屬替代特鋼呢?比如說鎢代替耐熱鋼?當然可以,但你們要懂,工業化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假如一件工業品是不計成本的,那他存在的意義就要受到質疑。

-

美中日俄英德法意這些國家都具有適當的能源和鋼鐵規模,都擁有適當的有色冶金行業,依靠有色冶金行業再次建起特鋼行業,最後依靠特鋼行業發展機械製造,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美中日俄英德法意這些國家中,中國的特鋼行業技術儲備、生產品種、產品質量都是最差的,至於為什麼,和我們重文輕武有關,你上學的時候會不會立志要當一名鋼鐵工人?對照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他們是煤鋼不缺,但缺少健全的有色冶金,他們想一飛衝天,但現實卻是腳下打滑,所以這些國家早早就放棄了自己的大國夢想。

-

鐵礦石儲量順序排列,烏克蘭(300億噸,曾經蘇聯的第一大工業區)、俄羅斯(250億噸)、巴西(210億噸)、中國(210億噸)、澳大利亞(180億噸)、哈薩克(83億噸)、美國(69億噸)、印度(66億噸)、委內瑞拉(40億噸)和瑞典(35億噸)。高品位礦主要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且大都具備露天開採條件,開採成本低、品味相對較高,這三個國家也是全球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國。這裡需要提出來幾個國家,進行逐個說明。

-

第一個就是烏克蘭。烏克蘭擁有絕對的世界霸權潛力,他不僅僅是亞歐大陸的糧倉,還是全球工業潛力最大的國家,但他主動的放棄了核武器,也並未表現出自己有稱霸亞歐的野心。一方面是因為蘇聯強加在烏克蘭工業體上的生產模式和體制,經濟一元讓烏克蘭轉型困難,另外一方面烏克蘭人民或許真的是熱愛和平的。值得關注的就是烏克蘭假如加入歐盟,對德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加分,烏克蘭在美國、印度、法國、英國手裡都是廢鐵一塊,在蘇聯人手裡也玩的不咋的,但假如烏克蘭在德國人手裡,那就需要重新評估了。假如烏克蘭的資源是兩百,德國的經濟是兩百,德國和烏克蘭的經濟合併,那就是兩百加兩百這麼簡單了,那就是兩百乘兩百了,人類歷史至此就算終結了。希特勒為什麼打敗蘇德戰爭?第一個就是他主觀的認為他可以利用烏克蘭的工業基礎,另外一方面他沒想到斯大林能在短時間內平地起高樓,建設起烏拉爾工業區這樣的人間天國。紙牌屋俄羅斯的總統有句話:擁有烏克蘭的俄羅斯是一個帝國,不擁有烏克蘭的俄羅斯只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缺理想。

-

第二個是巴西。巴西現在還在奉行金本位,你說巴西沒有野心,那是假的。你說巴西有野心,那也是假的。巴西是天主教國家,他在上述國家中,連最起碼基礎設施都沒有建全,別的國家的人在五加二,白加黑,巴西人在那吃著巴西烤肉,扭著屁股跳著舞。美國人有錢就去買股票,中國人有錢就去買房子,日本人有錢就去買基金,英國人有錢就去買國債,德國人有錢就去買黃金,巴西人有錢就去搞福利,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巴西的福利居然要比西歐和美帝都要好。巴西在全世界都屬於水電、火電可開發的大戶,但問題卻是巴西沒有國家力量去開發這些資源,多是外國公司在幫助巴西搞基礎工業,所以巴西不存在鋼鐵、有色、機械一類的發展遠景。政府和他們的總統唯一想的就是出口資源創匯,至於國家經濟發展,他們只干五年,所以搞福利換選票才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缺制度。

-

第三個國家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最大的問題是農業,限制農業發展的是自然條件。澳大利亞是南半球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口只分布在沿海有淡水的城市,人口少也就沒有那麼多壓力,也就不需要拓展生存空間。西班牙崛起的時候,英國人崛起的時候,法國人崛起的時候,德國人崛起的時候,美國人崛起的時候,蘇聯人崛起的時候,他都沒趕上,人家也沒打算趕上。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缺人。

-

第三個國家是哈薩克。哈薩克在工業方面不僅僅不是一個小國,他的工業生產能力或者說戰爭潛力要排在英法德意西印之前。講一個搞笑兼尷尬的事情,哈薩克生產的特鋼質量比中國好,因為人家不偷工減料,再說直白一點就是人家有資源。哈薩克的特鋼品種比中國多,關於這一點以前我們是不知道的,通過經濟聯繫以後,發現前蘇聯留下的底子非常好,而蘇聯在給我們教計劃經濟的時候,明顯是留了一手。當年蘇聯把哈薩克、西伯利亞、遠東、中亞是當做僅次於烏拉爾區的工業基地建設的,至今仍有很多新進的特大型聯合企業。當然這也可以作為中國西進的跳板,德國東進需要烏克蘭,中國西進也需要哈薩克。哈薩克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是一個內陸國,很多資源都運不出去,只能低價賣給周邊國家,周邊國家為了平衡貿易,還不願意買他的東西。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缺出海口。

-

第四個國家印度。印度雖然有與自己國家不相匹配的國家夢想,但煤炭儲量、產量,鋼鐵產量、儲量都是大問題。且印度還存在一個出口優質煤炭和鐵礦石的問題,買家是誰自不必多說。蘇聯人兩個五年計劃就世界第二了,印度一五在解決吃飯問題,十一五還在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土耳其、印度、越南,這些落後的民族,自帶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問題,印度就像落後民族審視自己過去的影子。印度他的聯邦政府其實也比較尷尬,他的財稅占國家財稅的比重特別低,這就導致他想干一些事情,根本幹不成,他能怎麼樣?他只能搞民主啊,難道還搞計劃生育,所以人越來越多。蘇聯的計劃經濟伴隨著餓死人,而印度這麼多五年計劃,沒有大規模的餓死過人,你說尷尬不尷尬,你就說尷尬不尷尬吧。經濟發展制約因素:不願意調整人口結構、文化制約、資源限制。

-

第五個國家委內瑞拉。作為後發的國家,委內瑞拉是上帝最愛的國家,石油儲備全球第一,鋼鐵、煤炭、有色一樣都不缺,但他缺一個計劃經濟。委內瑞拉是美國重點關注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可以通過兩到三個五年計劃成為全球主要的工業國之一,這就導致了委內瑞拉最後走向了反美的路線,並最終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局。委內瑞拉假如在當年石油漲價的時候,建立起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鐵路等一系列基礎工業,那今天的委內瑞拉早就轉型為工業國,此時已經開始布局機械工業,但當年的委內瑞拉總統,他選擇了當一個民粹主義的總統,至於國家發展不發展和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缺心眼。

-

第六個工業國瑞典。事實上瑞典在歷史就一直是歐陸的經濟大國,只不過西班牙、荷蘭、法蘭西、德國不斷崛起,就把瑞典的光芒遮蓋了過去。當然今天瑞典的角色也比較尷尬,他既不是西歐經濟那個圈,他又不是南歐經濟那個圈,更不是東歐那個圈,在美國面前也只能呵呵呵。瑞典的特鋼產業不是發達,是非常發達,可能是受德國的影響。瑞典他的問題就是挪威獨立,南方有強敵丹麥、德國,人家不入侵你就不錯了,你還想入侵人家?這就導致瑞典在一個狹長的空間中發展,不管你怎麼努力,最後的結果都是個屁。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空間狹小。

-

再講一個工業國,那就是韓國。韓國還是比較牛叉的,亦步亦趨的學日本,你像韓國在浦項制鐵也建立了全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和特鋼產業,那是不是資源對工業的發展就不重要了呢?是這樣的,魯爾區、烏拉爾區、烏克蘭區、五大湖區他的經濟是建立在傳統的資源基礎上,他獲取資源的成本非常、非常低。而浦項制鐵他就需要從出產國運輸生產出來鐵礦石、煤炭、有色金屬礦藏,然後運到沿海港口,再裝船運到釜山,再卸貨,再運輸,事實上浦項制鐵就是在靠他的規模經濟支撐和代償這種經濟發展的運作模式。但你們要懂,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太高,一旦遇到戰爭,運輸線不能保障,金融危機,釜山就會成為一片白地,不可能再次啟動,這樣的經濟發展特例就會被從地球上抹去。其實釜山模式,並不是韓國人發明的,更早的還有義大利的塔蘭托,義大利發展塔蘭托的理由就比較搞笑了,義大利人的目的是為了刺激南方的經濟發展,平衡義大利國內的經濟不平衡狀態。

-

綜上所述,你現在就知道為什麼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巴西可以成為世界大國,而埃及、印尼卻不能的原因,因為瘸子跑不贏一百米田徑賽。

-

6、蘇聯四五計劃

-

前面講了蘇聯的三個五年計劃,從蘇聯公布工業項目完成情況(100%),到內部的公布工業項目完成的情況(70%),再到德國人對蘇聯工業項目按計劃完成的信息(50%)反饋來看。計劃經濟的成就並沒有蘇聯最高當局說的那麼誇張,但計劃經濟獨有的發展方式對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短時間內轉型成為一個工業國,還是非常有用的。

-

二戰打殘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蘇聯。當時的蘇聯,軍事工業做了很大的準備,但還是沒有準備好,於是就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區烏克蘭工業區被打成一片白地,蘇聯人破壞的非常徹底,徹底到德國人重建的成本高到德國人都不願意投入。德國人走了,德國人臨走又踹了一腳,你不是破壞嗎,我給你繼續破壞一下。蘇聯人重新利用烏克蘭工業區的成本非常的高,換做市場經濟他是不願投入這樣一個工業區的,不過這一次是不計成本的計劃經濟和蘇聯人,他們的資金是沒有利息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煤礦大量的積水抽出來,這個積水多到什麼程度,你就想像一下把青海湖抽干。新建一個工廠的投入很大,但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一個工廠的代價更大,這些廢墟你的拉走吧,有些蘇聯人、德國人炸了一半的工廠你的繼續炸吧,炸完你還得拉走吧,你說地基你挖不挖開重建?還是的挖開重搞。但這些,對於蘇聯人和計劃經濟而言都不是問題。衛國戰爭無疑是慘勝,從沙俄時代開始,蘇聯就一直在攢私產,一個衛國戰爭,蘇聯物質損失6790億盧布,不同程度被破壞的工業企業有31850個,被德國人搶走的資源、農產品、交通工具更是不計其數。這個時候蘇聯能拿出手的現金流大量減少,蘇聯四五計劃主要是恢復戰爭中被破壞的企業,超過一半的資金用於建設烏克蘭工業區。

-

鐵礦石儲量順序排列,烏克蘭(300億噸,曾經蘇聯的第一大工業區)、俄羅斯(250億噸)、巴西(210億噸)、中國(210億噸)、澳大利亞(180億噸)、哈薩克(83億噸)、美國(69億噸)、印度(66億噸)、委內瑞拉(40億噸)和瑞典(35億噸)。高品位礦主要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且大都具備露天開採條件,開採成本低、品味相對較高,這三個國家也是全球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國。

-

相對於工業區的建設,蘇聯人最大的損失是人,衛國戰爭蘇聯一共填進去兩千七百萬人,當時的蘇聯也就一億六千萬人口,這兩千多萬主要是俄羅斯族,這也為後面蘇聯民族中俄羅斯人口比例過低埋下了伏筆。對於計劃經濟而言,這兩千萬人是有組織的工人,是主要的勞動力,是成熟的工人,這對於蘇聯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損失。第一個,你要培養出來兩千萬成熟的勞動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蘇聯計劃在第四個五年計劃培養460萬產業工人,實際上他只培養出三百四十萬產業工人。這個人的缺口,在後面幾個五年計劃都痛苦的折磨著蘇聯。

-

計劃經濟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編製計劃經濟並監督其執行。二是物資、技術供應。三是新技術用於國民經濟。伴隨著計劃經濟越來越複雜,需要新的部門來制定和更高層級的權利,所以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基礎之上改組為蘇聯部長會議國家計劃委員會。並成立了新的保障機構,一個是國家國民經濟供應委員會(蘇聯國家供應局)和蘇聯部長會議國家國民經濟應用新技術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國家新技術委員會),在新機構成立之初,明言要克服和解決經濟發展中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廢除戰時經濟,實行貨幣改革,廢除商品、食品配給制,啟用新的價格管理辦法和經濟核算機制。

-

四五計劃對農業的投入的再次啟動,蘇聯上一次大規模啟動農業投入是在一五計劃,此次共計向農業投入3390億盧布,每年平均投入677億盧布,從這個計劃的構想看,蘇聯的四五計劃設計的目的是為此後若干個五年計劃鋪路。所以四五計劃的重頭戲就是:農業、輕工業、食品工業、能源工業、交通設施,還有蘇聯人說要克服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的這個機械工業。1946年恢復和重建的企業有800個,1947年1100個,後逐步擴大規模和速度,四五期間一共恢復和投入企業6200個。四五計劃在鋼鐵行業投入的資金是187億,是三五計劃的四點五倍,相對大幅提升;石油行業領域的投入是197億,是三五計劃的四倍,相對大幅提升;煤炭行業的投入是265億,是三五計劃的6.5倍,相對大幅提升;建築行業投入161億,是三五計劃的五倍,相對大幅提升;森林、木材加工行業投入82億,是三五計劃的四倍,相對大幅提升;在化學工業的投入是63億,是三五計劃的兩倍;電網建設的投入是130億,是三五計劃的2.5倍;輕工業投入71億,是三五計劃的一點五倍;食品工業投入136億,是三五計劃的二點五倍;機器製造投入是280億,是三五計劃的140%,相對大幅回落。

-

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頭戲就是重建烏克蘭工業區,單靠烏克蘭工業區的工人建設烏克蘭工業區,估計一百年也建設不起來,蘇聯從全國各地抽調工人、物資、資金去建設烏克蘭工業區,終於在第四個五年計劃完成後,初步使烏克蘭工業區達到了戰前115%的生產水平。相對於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和工業區,烏克蘭工業區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工業區在蘇聯的政治、軍事、經濟地位進一步加強。白俄羅斯、莫斯科、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得到恢復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沿岸、中亞、哈薩克都有長足的發展,各加盟共和國都有一倍的增長。

-

在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建築材料不夠,水泥、建築用鋼、木材,以及在建設中,優先考慮機械工業、重工業的建設,優先考慮烏克蘭工業區的重建,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工業區的擴建,不能很好的保障基礎建設和建築領域的材料供應。在建築領域,機械程度非常的低,導致佔用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行業工人的素質非常的低,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推廣的速度非常的慢,導致建築行業經濟效益低下。為此,計劃經濟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就是轉包,向外承包工程,轉嫁成本,四五計劃的工程承包已經達到了93.5%,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

重工業產值的斷崖式下跌,伴隨著經濟恢復和軍事訂單的減少,1946年機械行業產值比1945年下降39%,雖然機械行業的投入並沒有減少,但產值卻在大幅減少。四五計劃預計機械行業產值的增長是200%,實際增長只有135%。機械行業的增長目標沒有按照計劃完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鋼鐵和有色行業的掣肘,烏克蘭工業區的有色冶金還在恢復的過程中,導致很多特鋼無法按表生產出來。機械行業雖然在重工業的比重下降,但他的質量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蘇聯在四五計劃實製成功250種新型機床,1000多種專用機床和組合機床,23種自動機床和半自動機床,建立了26條全自動化流水生產線。四五計劃完成時,蘇聯已經可以獨立生產2000多種機床。高精尖的機床和專業機床比計劃前增長了11倍,完成了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讓蘇聯工業暴力美學登峰造極的,就是蘇聯又試製成功了34種鍛壓機,你說嚇人不嚇人。

-

四五計劃完成時(1950年),蘇聯的糧食產量為8520萬噸,基本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超過一戰前1913年的水平。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四五計劃總共為農業提供了58.6萬台拖拉機和9.3萬台聯合收割機,解放了大批的勞動力。冶金設備產量增長3.7倍,軋鋼增長5.5倍,石油設備增長2倍,渦輪鑽機增長十倍,聯合採煤機增長五倍,汽輪機增長1.6倍,電氣設備增長兩倍,柴油機增長十二倍,大功率(100千瓦)電動機增長3.8倍,拖拉機增長2.7倍,汽車增長一倍,聯合收割機增長2.6倍,牽引犁增長2.1倍,播種機增長4.5倍,中耕機增長2.1倍。伴隨著重型機械、農用機械、動力機械的大幅增長,軍工、機車、汽車的比重顯著下降。

-

由於這個時候,蘇聯還是斯大林主政,蘇聯的計劃經濟還是對電氣化不夠重視,蘇聯本身在電氣化方面投入的基數就比較少,結果現在投入增長的速度還是不夠,導致四五計劃完成後,蘇聯各主要工業區缺電嚴重,發電水平僅僅是恢復到戰前水平的170%。與此同時,四五計劃建成了蘇聯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

能源方面。高加索地區、莫斯科周邊、烏克蘭工業區的煤礦逐步修復,烏拉爾工業區、西伯利亞、哈薩克、中亞、遠東的油田逐步投產,四五計劃使能源產業逐步達到戰前130%的水平,與此同時木炭在能源中的佔比進一步下降,從15.4%下降到了9%,看樣子蘇聯人打算長期煤炭不夠,木炭湊數的方法,再或者說蘇聯的木材太好獲取了。四五計劃完成後,蘇聯煤炭開採量達到2.6億噸,石油開採達到3700萬噸,木炭開採量達到一億立方米。

-

總言之,四五計劃沒有一五、二五、三五那樣緊張的國內外局勢,蘇聯經濟中政治鬥爭的成分明顯減少,計劃經濟的主旋律就是恢復與奠定此後幾個五年計劃的基礎,蘇聯經濟完成了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

今天講計劃經濟的五五計劃,本來和前面四個五年計劃是一而貫之,但最近比較忙,今天才閑了下來。

-

第一個問題就是計劃經濟為什麼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第二個問題是按比例分配和按計劃分配資源,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第三個問題是計劃經濟的一般特徵是什麼?第四個問題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不是矛盾的?第五個問題是計劃經濟和經濟規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大家思考上面幾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認識計劃經濟。

-

前面講了蘇聯的四個五年計劃,他們分別是列寧經濟學、斯大林經濟學、戰時經濟、戰後恢復經濟。今天講蘇聯第五個五年計劃。

-

蘇聯的五五計劃本就是多事之秋。首先是計劃經過蘇共十九大批准,接著斯大林就死了。和那些宣誓效忠德國的德國軍官團一樣,蘇聯的官僚集團對斯大林的死就是坐在那看著他死,心想終於死了,然後長出了一口氣。有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電影,講的就是斯大林之死。電影橋段是斯大林死後,衛兵、服務人員被送上了拉去槍斃的汽車,隨後肅反人員被派來監督執行的軍官開槍打死。接著就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蘇聯這艘紅色烏拉號航船徹底失去了船長。

-

紅色烏拉號這艘船的船長列寧,早先已經掛了,船的設計者托洛茨基被斯大林砍死了,自此沒人能搞懂計劃經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還有奉行計劃經濟改良主義的布哈林,假如他活著,蘇聯的船還不至於觸礁,但是他也死了。他被斯大林玩弄於鼓掌,最後像綿羊一樣被宰殺。斯大林欽定的接班人是赫魯曉夫,我沒說欽定,將來你們報道有偏差你們要負責。赫魯曉夫是一個好人,只不過是一個爛好人。在威權方面,他已經壓不住鐵托一干人等了。他像斯大林那樣和各國領導人說話,鐵托的回應就是出離的憤怒。

-

蘇德戰爭打亂了斯大林的戰爭部署,否則斯大林將會和日本、德國均分天下。斯大林說:機器製造業是工業的心臟。只有製造出許多機器來,才能用新的技術去裝備各個生產部門。第五個五年計劃還是斯大林經濟的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中優先發展機械工業。只不過這一次,蘇聯的機械工業目標定的更高,那就是全自動化。第五個五年計劃機械工業使蘇聯的機械製造產量翻了一番。但你們要注意,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不是先前那個農業國,而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機械保有量世界第一,機械更新速度世界第一。在五年時間內,把機械產量翻一番,這是非常、非常誇張的。

-

五五計劃加大了對農業、紡織、食品的支持力度,這倒不是斯大林開始重視這些行業,而是產能嚴重過剩的機械製造業需要新的發展空間。在蘇聯五五計劃中,加入了自動的機械化,蘇聯事實上開始布局電氣化,也就是當年列寧經濟學中主張的電氣化。其實很好理解,在發動機中,內燃機的轉換效率非常低,人們使用他的主要原因是他簡單好維護,而電動機的轉換效率要高於內燃機很多。現在轉換效率最高的人類設施是煤電熱能聯產,大意就是城市旁邊布局工業區,發電產生的熱能可以回收,也可以向其他企業和居民區出賣蒸汽。在中國建國的時候,蘇聯就在玩這些東西。

-

在蘇聯,他的發展模式就是優先推進工業化,推進工業化就是他解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的方法。五五計劃一改以前重視機械工業,忽視煤炭、鋼鐵和有色冶金工業的一貫做法,五五計劃加大了煤炭、鋼鐵和有色的投入,計劃預計達成的目標是煤炭3.7億噸,鐵3400萬噸,鋼4400萬噸,石油6900萬噸。1950到1960,蘇聯工業產值翻一番。工業在經濟所佔比重進一步加大,達到62%。化學工業增長228%。建築行業增長225%。村長最關心的機械行業增長157%。電力行業增長153%。鋼鐵行業增長170%。石油行業增長141,。煤炭行業增長147%。在1950年至1960年,一共有8080個改擴建項目投產。

-

從蘇聯的建築行業開始吧。伴隨著戰後重建項目的增多,建築完工率從此前內部報道的75%,提高到83%,蘇聯獨有的寒冷天氣對建築行業的影響非常嚴重。經歷過前面幾個五年計劃,蘇聯最大的問題就是建築的時間問題。蘇聯適合施工的時間每年只有三個月,硬著頭皮上,每年可施工的時間也就六七個月,這就為蘇聯五年計劃的執行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有材料的時候沒時間,有時間的時候沒材料。在五五計劃時,蘇聯人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生產混凝土預製件,有材料沒時間的時候我就生產和保養水泥預製件,等時間一到,我就安裝這種預製件。要知道,安裝這種水泥預製件的時間也是很漫長的,蘇聯的辦法就是簡單粗暴的機械化。水泥預製件的成本要高得多,但對於蘇聯人,時間的成本更加貴。1951年蘇聯預製件在建築領域工程量的比例僅7%,到了1960年,預製件在建築領域工程量的比例達到了37%,比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一直以來建築領域都是蘇聯頭疼的問題,為什麼蘇聯不能執行二年計劃,必須執行五年計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工廠的建設周期問題。

-

關於蘇聯在建築領域的機械化投入,挖土機從5870台(1950年),增長到36800台(1960年),增長626倍。單斗挖掘機從5050台(1950年),增長到32862台(1960年),增長651倍。鏟土機從3000台(1950年),增長到12200台(1960年),增長407倍。推土機從3000台(1950年),增長到40500台(1960年),增長13倍。移動式起重機從5642台(1950年),增長到55000台(1960年),增長975倍。塔式起重機從1445台(1950年),增長到22550台(1960年),增長15倍。自行起重機從4197台(1950年),增長到32450台(1960年),增長773倍。建築施工的機械化程度達到96%,混凝土機械化作業提高到91%,抹灰機械化程度達到58%,油漆工機械化程度達到62%。一方面是混凝土構件大幅增加建築成本,另外一方面大量機械的投入使建築成本大幅下降,總體上蘇聯建築成本是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五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增加了436%,而工人只增加了61%,建築工人僅513萬。

-

第二個是農業問題。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是農業,蘇聯五五計劃不僅要恢復被破壞的工業基礎,還要恢復此前的農業基礎,大量的農業設施需要恢復,大量的農業機械需要重新部署,最慘的農業積累的資本金問題很難解決。

-

東部的農業被破壞嚴重,一時恢復不了,斯大林的辦法就是開荒,增加耕地來解決蘇聯1950年糧食產量還不如1940年的問題。這個時候,蘇聯事實上已經爆發饑荒,只不過斯大林通過從國外進口,調運國家儲備糧的辦法遮蓋了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

-

蘇聯調運了24萬工人轉變為農民,調撥了12萬台拖拉機,1萬台聯合收割機,奔赴墾區。眨眨眼,意思就是蘇聯的新墾區,從一開始機械化就是100%的。人和機器的比例是24萬:13萬,後又派駐100萬志願者支援擴大墾區。蘇聯第一年開墾的土地是2.85億畝耕地,前三年開墾的土地是5.4億畝耕地,這裡面開墾土地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和哈薩克,其中哈薩克的負責人是勃列日涅夫。白日你姐夫說:他為蘇聯開墾了4億畝耕地,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7億畝,向蘇聯提供糧食16億公斤糧食。

-

蘇聯開荒種地,他投入了大量的資本金,蘇聯墾荒投入350億盧布,收回320億盧布。蘇聯在墾荒運動中增加了耕地6.3億畝,與之對應的是蘇聯人口的數量並沒有大幅的增加。最後就是蘇聯的墾荒運動,是志願者,是知識分子的高待遇,水利專家、園藝專家、農藝師、土地規劃、科學家為墾區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

第三個還是講斯大林經濟學最愛玩的機械製造。蘇聯機械製造這個時候呈現嚴重產能過剩,蘇聯的辦法就是升級。174條全自動的流水線開始投入生產,那可是1950年啊。五五計劃,蘇聯機械工業發明了2712種儀錶和自動化工具。蘇聯一部分機械產品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比如說幹線機車,因為被燃氣輪機和電力機車取代。蘇聯此時已經可以生產500種精密機床,特型機床增加了21.4倍,精密機床增加了十倍,拉床增加了7.8倍,齒輪加工機床增加了5倍,磨床增加了3.5倍,這可是在原有就保有天量機械的基礎上。可以生產全自動和半自動的機床436種,大量低端機床被淘汰出局。曾經打敗德意志帝國的鍛壓機,從1500台增加到2300台。

-

通過機械自動化,流水生產線自動化,淘汰落後機床,汽油機換燃氣輪機,小概率發電設備換裝大功率發電設備,提高在輕工、食品、建築領域的機械化水平,蘇聯在五五計劃中完成了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五五計劃的完成,使蘇聯機械製造的數量上,整體超過了美國,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包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金屬切削機床、幹線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等。蘇聯在執行五五計劃的同時,發現原有的機械化提升,已經遭遇到瓶頸,於是蘇聯再次打開電氣化蘇聯的大門。

-

事實上,蘇聯在前面執行四個五年計劃的同時,一直都缺電。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錢全部用來製造機械了。列寧當年的電氣化蘇維埃,目的就是用電動機的轉化效率提振計劃,夯實計劃經濟發展基金的基礎。事實上,列寧死了他的政策就終止了。二戰前,蘇聯事實上完成了干他娘西,大炮轟的大炮主義機械化,此時相對國際環境要和平的多,於是蘇聯再次開始啟動電氣化。

-

五五計劃,熱電發電量增加一倍,水電發電量增加一倍。蘇聯在五五計劃,就在建造130個大氣壓,蒸汽溫度為565度,每小時產生640噸壓力的熱電站。1954年,蘇聯乃至全世界第一個核電站投產。蘇聯順帶還搞了能源的多樣性,也就是用石油、泥煤和天然氣發電。電氣化鐵路從3000公里增長到13814公里。

-

蘇聯的能源行業。首先是煤炭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蘇聯的辦法就是開發露天煤礦,關閉坑道煤井,露天煤礦的成本是坑道煤井成本的30%,甚至更低。石油工業方面,蘇聯獨特的尋礦理論和改良的鑽探設備,以及蘇聯為找石油不計成本,逮那鑽那的精神,讓蘇聯的石油產量在十年時間內增長了300%,達到1.479億噸,石油就意味著錢,石油就意味著戰略優勢,石油就意味著戰爭潛力。伴隨著蘇聯天然氣的大規模開採,天然氣的開採成本降低了60%,生產效率提升了一倍。伴隨著天然氣和石油工業的副產品作為能源消耗,原來的森林工業在能源的比重開始出現下滑,而泥炭工業逐步被淘汰。

-

蘇聯冶金行業。冶金一直有個瓶頸問題,那就是冶鍊鋼鐵的煤炭不達標,伴隨著蘇聯天然氣的大量生產,蘇聯人開始破天荒的使用天然氣冶鍊鋼鐵,天然氣能不能冶鍊鋼鐵?當然可以,假如不考慮價格和經濟因素的話,天然氣冶鍊鋼鐵是沒問題的。此時200萬噸的鋼鐵廠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這僅僅是計劃經濟的標配。

-

這裡講一個鐵礦石冶煉的小常識。為什麼一定要用富鐵礦來生產鋼鐵?鐵礦石中每提高百分之一的鐵含量,對應的就是減少焦炭的使用量,生產成本減少3~5%,伴隨著計劃經濟對鐵礦石瘋狂的掠奪,這個時候蘇聯的鐵礦石品味從55%降到了37%,但是蘇聯還是取得了鋼鐵生產的急速擴張,這種成績是來之不易的。

-

接著就是蘇聯的化學工業,伴隨著新技術的到來,蘇聯在化學工業領域已經顯現出頹勢,以五五計劃開始向化工加大投資比重,最為顯著的就是化纖產量增長了400%。

-

在輕工業領域,為更好的發展機械行業,計劃經濟開始對紡織行業的機械設備更新換代。

-

在食品領域,一方面是農業大拓荒帶來的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極大豐富,肉類、動植物油料、奶製品、砂糖、罐頭增長都在170%以上,這是以前沒有的。

-

1960年,蘇聯人均肉類是80斤,牛奶是500斤,魚20斤,食糖60斤,植物油十斤,土豆300斤,蔬菜140斤,水果44斤,麵粉330斤。

-

假如時間可以永遠停留在1960年,慈父死了,糧食產量翻番,蘇聯是當之無愧的人間天堂。

-

mp.weixin.qq.com/s?

-

搞清楚計劃經濟,就一定要搞清楚秋原、馬前卒、村長、童貫這幾個人他們講的是什麼。前面幾個人只是台階,只是梯子,只是工具,通過村長你要認識的是托洛茨基、列寧、斯大林、布哈林。計劃經濟他的載體不是空氣,也不是資源,也不是汽車,而是人,計劃經濟的本質就是人造經濟,所以研究人的思想很重要。印度為什麼執行了計劃經濟,最後卻沒有效果?答:那個葯是假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