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一直以为文言虚词只有十几个,

我只能说,应试教育造成了许多这种假象,

它还让你以为,

高考作文只有一种格式呢。

其实,文言虚词的数量贼多,在文言文中,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即是文言虚词。

它们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而我们平常用到的,能考到的,

只有不到20个左右。

下面,我就一一给大家剖析一下,

20个常用的虚词的译法和技巧。

上篇:

一、然而其所为则与之若乎

1、然

(1)在句首时,做连词,

转折时,翻译成「然而」「可是」

顺接时,翻译成「然后」「于是」

转折

例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例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里然后面的「而」翻译成「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顺接: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这里的「然」翻译成「于是」《史记》)

(2)虽在句首,却单独存在,做上文应对之词的,

翻译成「是的,对的」,表示赞同。

相当于英文里的「Yes」。

例: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3)放在名词或动词后,做修饰成分的助词,

翻译成「如……的样子」或「……地」

例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例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例3: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4)做动词时,翻译种类较多,

有通「燃」的,翻译成啥你自己晓得;

还有翻译成「合适」「激起」「明白」「形成」

……的,这些你要结合上下文来翻译。

死记硬背帮不了你。

如果你想全硬背下来,那你是想高考挑战

700分及以上,那你也无须看我的文章了。

2、而

「而」这个字故人用得比较灵性

什么情况都可以用而。

这里只说重点。

(1)通「尔」,翻译成「你」或「你的」;

(2)通「能」,翻译成「能够,才能」。

例如: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3)状语的标志词,放在动词后,

相当于「……地」。

例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4)做为连词时,翻译成一种逻辑关系,

可以表示并列、顺接、转折、假设、因果……

这个时候,我们考试只需写译文,不需要赏析,

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以下记住翻译结果:

而且、而后,然而,因而,如果……

就够了。

3、其

(1)做代词的用法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

它可以翻译成:

「你」「我」「你的」「这」「那」「其中……」

(2)在句首时,

往往会引导一个表示诘问、期望、揣度的句子,

翻译成「岂不是……」「难道……」「大概……」

例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例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3)连词时,表示选择或者假设关系。

选择时,翻译成「是……还是……」

例: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假设时,相当于「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4)做助词,无实意,起到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1: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例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屈原·离骚》

4、所

「所」字翻译比较简单,这里只列举三种。

(1)「所」后面接任何动词,做助词,

且该「所」字结构短语都是名字性的。

例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所」字前面有「为」,则翻译成被动。

例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所」后面和「以」连用,

翻译成:……的原因;……手段。

例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例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为

这个字是个多音字,

(1)当你读「wèi」时,

翻译成连词:因为、为了。通常在句首;

例: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成介词:替、为、给、向、对……,后面接名字。

例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例2: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2)当你读「wéi」时,除了翻译成被动形式

【为+(所)V,「为」翻译成「被」】,

其余的,就没有固定翻译结果。

叫做「随文而译」,根据它后面的宾语来确定。

举几个例子:

(一)做。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三)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四)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这个翻译结构不要拘泥于任何一个汉字,

怎么顺口怎么翻,甚至你还可以翻译成英文……

(3)通「谓」,翻译成「说」

例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4)在句末,肯定是语气助词啦。

例如:何辞为?(《鸿门宴》)

6、则

「则」字的翻译结构倒是挺简单的,

总「是」「就」「那么」几个。

但是关系比较复杂。

(1)在判断句里,表示强调,翻译成「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做连词时,类似于「而」,表示多种逻辑。

表承接:表前后事物有紧密联系,翻译成「就」「便」。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表并列:翻译成「就」,或者干脆不译。

例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例2: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表转折:翻译成「可是」「却」。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表假设:用在前半句,翻译成「如果」,

用在后半句,翻译成「那么,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与

(1)连词/介词,相当于「和」「跟」「同」「及」等。

这个简单,无需举例说明。

(2)动词,翻译成「给予」「参与」「结交」「对付」……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句末做语气助词。同「欤」,翻译成「啊」!

例如:其可怪也欤!(《师说》)

8、之

(1)动词,翻译成「到」「前往」;

(2)代词。可代一切内容,具体翻译须结合上下文;

(3)结构助词。

A、表示领属关系;或定语标志(有时会后置),表示修饰;

均翻译为「……的」,或者不译。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关键是很多同学不明白什么是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点击下文链接

看我的详解文章:

「之」子是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4)音节助词,不译。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9、若

(1)句首,通常和「夫」或「至」连用,

形成「若夫」「至若」句首,表示他转。

例: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2)翻译成「你」「你们」或「你的」。

例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例2: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3)连词,表假设或选择,翻译「如果」「或者」。

表假设: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表选择: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4)翻译成「像」「好像」。

例: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0、乎

(1)介词,它和「于」是双胞胎,用法和意思全同。

翻译成「于」字也有的「对于,比,在」等。

(2)句末语气助词,翻译成:

一般疑问:吗?

揣度语气:吧?

反问:吗?呢?

感叹:啊!呀!

……

(3)词尾缀词。多接在形容词后,

翻译成:……的样子;……得;或者不译。

例如: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好了,上篇就讲到这儿,下篇是:

「且因乃矣以何者于焉也」

如果喜欢黄老师的讲解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桃花岛主黄老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