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一直以為文言虛詞只有十幾個,

我只能說,應試教育造成了許多這種假象,

它還讓你以為,

高考作文只有一種格式呢。

其實,文言虛詞的數量賊多,在文言文中,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

即是文言虛詞。

它們包括:

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而我們平常用到的,能考到的,

只有不到20個左右。

下面,我就一一給大家剖析一下,

20個常用的虛詞的譯法和技巧。

上篇:

一、然而其所為則與之若乎

1、然

(1)在句首時,做連詞,

轉折時,翻譯成「然而」「可是」

順接時,翻譯成「然後」「於是」

轉折

例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遊褒禪山記)

例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裡然後面的「而」翻譯成「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順接:靈公曰:「善。」然不伐蒲。

(這裡的「然」翻譯成「於是」《史記》)

(2)雖在句首,卻單獨存在,做上文應對之詞的,

翻譯成「是的,對的」,表示贊同。

相當於英文裏的「Yes」。

例:袁曰:然,固有所聞。(《譚嗣同》)

(3)放在名詞或動詞後,做修飾成分的助詞,

翻譯成「如……的樣子」或「……地」

例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例2: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例3:康肅忿然曰。(《賣油翁》)

(4)做動詞時,翻譯種類較多,

有通「燃」的,翻譯成啥你自己曉得;

還有翻譯成「合適」「激起」「明白」「形成」

……的,這些你要結合上下文來翻譯。

死記硬背幫不了你。

如果你想全硬背下來,那你是想高考挑戰

700分及以上,那你也無須看我的文章了。

2、而

「而」這個字故人用得比較靈性

什麼情況都可以用而。

這裡只說重點。

(1)通「爾」,翻譯成「你」或「你的」;

(2)通「能」,翻譯成「能夠,才能」。

例如: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

(3)狀語的標誌詞,放在動詞後,

相當於「……地」。

例如: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4)做為連詞時,翻譯成一種邏輯關係,

可以表示並列、順接、轉折、假設、因果……

這個時候,我們考試只需寫譯文,不需要賞析,

所以,我們只需要記住以下記住翻譯結果:

而且、而後,然而,因而,如果……

就夠了。

3、其

(1)做代詞的用法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它可以翻譯成:

「你」「我」「你的」「這」「那」「其中……」

(2)在句首時,

往往會引導一個表示詰問、期望、揣度的句子,

翻譯成「豈不是……」「難道……」「大概……」

例1: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表示反詰)。

例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師說》,表測度)

(3)連詞時,表示選擇或者假設關係。

選擇時,翻譯成「是……還是……」

例:①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逍遙遊》

假設時,相當於「如果」。

例: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東陽馬生序》

(4)做助詞,無實意,起到加強形容的作用。

例1: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例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楚辭·屈原·離騷》

4、所

「所」字翻譯比較簡單,這裡只列舉三種。

(1)「所」後面接任何動詞,做助詞,

且該「所」字結構短語都是名字性的。

例1: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2: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2)「所」字前面有「為」,則翻譯成被動。

例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所」後面和「以」連用,

翻譯成:……的原因;……手段。

例1: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例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5、為

這個字是個多音字,

(1)當你讀「wèi」時,

翻譯成連詞:因為、為了。通常在句首;

例: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翻譯成介詞:替、為、給、向、對……,後面接名字。

例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例2: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2)當你讀「wéi」時,除了翻譯成被動形式

【為+(所)V,「為」翻譯成「被」】,

其餘的,就沒有固定翻譯結果。

叫做「隨文而譯」,根據它後面的賓語來確定。

舉幾個例子:

(一)做。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

(二)成為。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

(三)擔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四)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

這個翻譯結構不要拘泥於任何一個漢字,

怎麼順口怎麼翻,甚至你還可以翻譯成英文……

(3)通「謂」,翻譯成「說」

例如: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4)在句末,肯定是語氣助詞啦。

例如:何辭為?(《鴻門宴》)

6、則

「則」字的翻譯結構倒是挺簡單的,

總「是」「就」「那麼」幾個。

但是關係比較複雜。

(1)在判斷句裏,表示強調,翻譯成「就是」。

例如: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2)做連詞時,類似於「而」,表示多種邏輯。

表承接:表前後事物有緊密聯繫,翻譯成「就」「便」。

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表並列:翻譯成「就」,或者乾脆不譯。

例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例2: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

錶轉折:翻譯成「可是」「卻」。

例如: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表假設:用在前半句,翻譯成「如果」,

用在後半句,翻譯成「那麼,就」。

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7、與

(1)連詞/介詞,相當於「和」「跟」「同」「及」等。

這個簡單,無需舉例說明。

(2)動詞,翻譯成「給予」「參與」「結交」「對付」……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3)句末做語氣助詞。同「歟」,翻譯成「啊」!

例如:其可怪也歟!(《師說》)

8、之

(1)動詞,翻譯成「到」「前往」;

(2)代詞。可代一切內容,具體翻譯須結合上下文;

(3)結構助詞。

A、表示領屬關係;或定語標誌(有時會後置),表示修飾;

均翻譯為「……的」,或者不譯。

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B、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C、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關鍵是很多同學不明白什麼是

「取消句子獨立性」,可點擊下文鏈接

看我的詳解文章:

「之」子是如何取消句子獨立性的?

(4)音節助詞,不譯。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

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

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

9、若

(1)句首,通常和「夫」或「至」連用,

形成「若夫」「至若」句首,表示他轉。

例: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嶽陽樓記》)

(2)翻譯成「你」「你們」或「你的」。

例1: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例2: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3)連詞,表假設或選擇,翻譯「如果」「或者」。

表假設: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表選擇: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4)翻譯成「像」「好像」。

例: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

10、乎

(1)介詞,它和「於」是雙胞胎,用法和意思全同。

翻譯成「於」字也有的「對於,比,在」等。

(2)句末語氣助詞,翻譯成:

一般疑問:嗎?

揣度語氣:吧?

反問:嗎?呢?

感嘆:啊!呀!

……

(3)詞尾綴詞。多接在形容詞後,

翻譯成:……的樣子;……得;或者不譯。

例如:鬱乎蒼蒼;浩浩乎如憑虛御風……

好了,上篇就講到這兒,下篇是:

「且因乃矣以何者於焉也」

如果喜歡黃老師的講解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公眾號:桃花島主黃老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