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之下,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的宝(当然也有例外),狐狸宝贝理当也是狐狸夫妻俩的珍宝(这不是废话?),除去上学时间,大部分时候狐狸妈都与狐狸宝几乎紧紧相连,一起共度快乐的亲子时光。

 

在这亲子时光里边儿,狐狸夫妻俩更喜爱的一段小小相处时光,无非就是陪伴狐狸宝等校车;犹记得在美国,每天上学的早晨,狐狸妈总站在阳台窗边,看著狐狸爸带著狐狸宝,一路踩著冬雪、捡著松果、采著蒲公英,享受著上学前的那份悠闲与轻松。

 

在那段短短路程中,会相继遇到同车学长、遇到学长的老爷爷与老奶奶(歪国人),甚至其他人…,当时幼稚园的他,总会开心的与他们打招呼,一句早安问候、一句再见都叫人窝心。礼貌用词若是经过每天的反复练习,渐渐得也将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礼貌的称呼、温暖的问候,拉近彼此陌生的距离

 

回到台湾后,日理万机的狐狸爸,卸除了每天带狐狸宝上学的任务,只顾赖在高床软枕的温柔乡中,多睡他个几分钟好做一个香甜狐狸梦。陪狐狸宝上、放学的工作,就沦落在狐狸妈身上。(狐狸爸已轮替成偶而接送的角色)

 

这一路从家门步行至校车停靠处,路程说远不远,脚程快些五分钟以内一定到达,脚程拖拉些,十分钟以内也可到达校车停靠处,在校车驶达前的数分钟等候时间,狐狸宝会和狐狸妈扯东说西,直到校车到来才和狐狸妈挥手道再见。

 

每天的上学、每天的放学,与之擦身而过的行人匆匆,矗著脚步不前的路人也不少,但在狐狸母子俩彼此眼中,对方才是唯一等待的主角;而那些霎时停留的过客们,在相识与不相识中,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甚至一句问候招呼语,成了狐狸母子俩唯一在等待彼此空档中的另一个习惯

 

这习惯在大都时候是好的,当你微笑时,相信陌生的对方也会回以笑容,表示友好。当你亲切甜笑称呼对方,相信陌生的对方也会开心回应,互动无碍。因为在狐狸妈的观念里:礼多是人不怪的!况且从小培养狐狸宝礼貌与助人的观念也是另一种好习惯。

 

狐狸妈对狐狸宝的要求:公共场合助人可以,但严格禁止为帮助陌生人而跟随陌生人离开。为避免狐狸宝的好心为坏人所利用,所以不论刮风下雨、晴天炎热、不论狐狸宝长多大?狐狸妈还是会继续陪伴走上这一段求学路。

 

某天放学狐狸宝一下校车,便高兴地牵著狐狸妈的手,边把那沉甸甸的提袋(装有书籍的袋子)交给狐狸妈提、边甩手喊重。以上行为完全是错误示范,因为第一、提袋非狐狸妈所有,老娘又不是佣人,还帮你狐狸宝拿提袋呢?(虽然心里一直是这么想,却没立即拒绝狐狸宝,大错!)第二、当狐狸宝对狐狸妈说:「妈咪好重帮我提一下好吗?」时,狐狸妈自个儿就无来由的接过来提,完全是自虐的行为。(自己手贱还怪别人!)

 

狐狸妈还是接手了狐狸宝的提袋,一手牵著狐狸宝,往狐狸窝的方向迈进,行经半途,眼前有位老太太一手牵著狗一手拿著提袋,提袋内的东西一副快要爆出来的感觉,老太太还边走边落了一个空塑胶瓶。

 

这时狐狸宝突然松开狐狸妈的手,往前迈进两步走到那位老太太的身旁,询问老太太:「奶奶,需要我帮忙吗?还是我帮妳拿提袋…,还有妳的垃圾掉了,我先帮妳拿去丢」。哇嘞,老娘帮你拿提袋,你都不心虚,看到别人提不动,竟然要帮忙别人提,狐狸妈真是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当狐狸宝捡起空塑胶瓶准备要到垃圾桶丢掉时,那位老太太竟然对著狐狸母子俩大声斥责:「谁是你奶奶?跟妳孩子说我不是他奶奶,塑胶瓶不是垃圾还给我、还有不准碰我的提袋!管好妳的小孩不要半路认亲戚。」

 

其实狐狸妈有点被吓到,狐狸宝也是,那时间狐狸妈马上对著老太太解释,狐狸宝称呼她奶奶,不是认错人而是只是一个称谓没有恶意,如果不喜欢,会要狐狸宝不那么称呼她;另外孩子不知道那个空瓶不是垃圾,要狐狸宝归还就是。最后狐狸妈还是不爽的质问那位老太太,不喜欢也没必要恶言相向,孩子也是想帮忙,实在不需要对咱们大吼吧?不知这样做会吓到孩子吗?(好啦!老娘承认遇到肖ㄟ)

 

狐狸宝归还空瓶给老太太后,老太太瞪了狐狸母子俩一眼后,就继续牵著狗、拖著提袋缓慢地消失在暮色中。是的,狐狸妈当时气极了,觉得狐狸宝的好心是错的应该管好自己就行了,如果、如果狐狸妈不帮他拿提袋,他就没手去帮忙前面的老太太,或许就不会遇到这鸟事…。(一切都在如果中)

 

狐狸宝反过来要狐狸妈别生气,下次他会自己拿提袋,也别跟那位老太太计较,「妳不觉得她一个人很可怜吗?可能她很寂寞。」是啊,或许她是寂寞的一个人,她也希望有人陪,碍于不知名原因,只能很寂寞的留狗相伴。

 

狐狸妈问狐狸宝,以后还敢帮别人吗?狐狸宝回答没什么敢不敢的,若是像今天这样,人家拒绝、我们不帮忙就是,不过那位奶奶(老太太)真的不是坏人,应该是脾气坏了点,就像妈咪也会有坏脾气的时候

 

这是狐狸妈第一次遇到礼多人要怪的情形,当下心情的确是烂透了,心中还有三把火熊熊燃烧中,不过有狐狸宝童言童语的慰藉后,气也消了…。一个人是很寂寞,这理由成了坏心情的好解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