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学科学家威尔·福斯特(基努·里维斯 饰)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他的妻子(爱丽丝·伊芙 饰)和三个孩子,在好友同时也是科学家埃德·惠特尔(托马斯·米德蒂奇 饰)的帮助下,他通过克隆身体以及传输意识复活了家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与警方为敌,不惜对峙政府控制的实验室,甚至不惜挑战一切科学限制,惹来了始料未及的麻烦……


周五先看了这部,怎么说呢,了解背后的故事,看懂结尾,两星片,能直接变四星

《克隆人》,倒是想起了一个人,姜文,确切的说是姜文说过的一句话。

因为姜文在《十三邀》里说过一句话,是形容自己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不会生活,说不好听就是对生活没招才去假造一个生活(电影),把自己藏在里面。」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基努·里维斯(如下简称「老李」)身上完全合适。然后我去翻看了《克隆人》的演职员表,果不奇然,他也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

他另一部担任制片人的作品,是全球火爆的《疾速追杀》。两部电影的共同点,老李饰演角色在片中都失去了亲人

《疾速追杀》中死去妻子之后,永失所爱终日颓废,以至于黑帮老大的儿子杀了他的狗,他以灭掉了全城的黑帮作为回应。

《克隆人》更加极端,电影里他妻子和三个子女全部车祸丧生,这位选择了用克隆技术,让家人回归。

所以,《克隆人》几乎可以看做第老李个人化情感的映射。这就要稍微岔开一下话题了。


悲惨人生

关于基努里维斯的悲惨人生故事,这里不再科普(有兴趣的可以百度,关于他的文章,几乎是清一色八卦他人生,描述这位好莱坞巨星的人生有多么多么悲惨,现实多么多么颓废),只是简单说一下,每次遇到真爱或者打算安定的时候,上天好像跟他过不去一样,29岁失去了挚友,35岁失去了女儿、37岁失去了挚爱,一生颠沛流离。

他那张孤独的坐在街边长凳上的照片,似乎是一个缩影,是老李对生活的自暴自弃。所以他终日颓废、不修边幅。

没错,既然现实生活令人沮丧,那就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哪怕是为了发泄也好,哪怕终日活在幻想之中也罢,这样才会令受伤心灵得到些许的慰藉。

所以就有了《疾速追杀》中因为一条狗怒草全城黑帮的「地表最强爱狗人士」,也有了《克隆人》中用这位违反自然规律去「复活」亲人的科学家

(如下内容有剧透)

电影的片名「Replicas」,翻译过来是「复制品」。中文译名《克隆人》并不是不准确,而是比起我们常说的克隆技术,电影中涉及到的要繁琐一些,因为电影中的「克隆」包含了两个步骤:

其一是复制肉体,其二是复制意识。所以我更愿意称之为「复制人」。

比如老李饰演的科学家,开场就在攻关复制人脑这项伟大的课题,他要把死去的捐赠者的意识转移(复制)到一个机器人身上,结果失败了。

这就决定了该片其实涉及到了不少科幻元素,包括赛博格、人工智慧、还有二元论。


碳/铁相融

电影中拥有人类意识的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纠结的存在。您说这玩意叫什么?人工智慧?还是赛博格?

完全由人工建造的机器人,哪怕最终觉醒了也还是人工智慧,比如《机器公敌》。可电影中这位的意识可不是人造的哦,是来自人类的意识,是真人啊;

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但大脑仍然是生物有机体,叫做赛博格,比如《机器战警》。可电影中这位并不是生物大脑,人造躯体相当于一个容器,意识是老李复制粘贴进去的。

这样模棱两可,其实代表了未来科幻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就像《银翼杀手2049》一样,极大化的模糊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因为作为科幻片,再讨论「人机关系、智能叛变」这种老梗就太无趣了,索性将其二者模糊化,随著人类视野的不断开阔,最终将会打破人机二元的这种界限。

而这样模糊的界限,也一直在暗示一个观点,「思想」,并不是来源于大脑的运作。。。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元论学说。


二元论

本片的理论基础,就是二元论。

简单说就是意识与肉体是彼此独立,我思故我在,通俗一点讲就是人是有灵魂的,要么上升到神学的概念,要么Low到迷信的层次。

「二元论」貌似在近期科幻电影中很受欢迎,这种以往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学说现在被很多的科幻片当做理论基础,因为大家都赞同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比如《攻壳机动队》《超体》等等,最典型的就是《超能查派》,人的意识被移植到了机器人身上,或者通俗的讲就是「人类的灵魂附著在一个机器人身上」。

本片在此基础上认为,我们熟悉的克隆技术,复制的只是肉体,但不能复制意识。所以电影中老李的任务是复制意识,既然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就可以复制到机器人驱壳内,也可以复制到人类身体内,也就有了随后的故事。说白了,著属于「鬼上身」的一种。


复制人

这是本片的核心主题,但故事走势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

先把死去家人的意识(灵魂)提取封存,在用克隆技术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躯壳,最后再把意识像复制粘贴文件一样「放进去」,一个新的「人」就诞生,跟之前的一模一样。。。

用电影中配角小哥的话来形容,您这操作属于违反自然规律,万一搞出乱子咋办?小哥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在很多作品中,这种属于技术禁区,碰不得的!

《侏罗纪公园》《异形》《人兽杂交》,最后都是失控的结局,还有恐怖片《科学怪人》《活跳尸》、史蒂芬金的《宠物坟场》这类单纯「复活」人的电影,最后也是凄凄惨惨的收场。

这些作品都是代表了人类欲望凌驾于科技之上的可能性后果,踏入技术禁区,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很有大的寓言成分。


身份

此外,关于复制人的身份认知,也是一个极为深奥的主题。

电影被「复制」的到底算不算真正的「人」,就拿妻子来说,跟车祸死去的那位一模一样,那么当她知道真相的时候,肯定会产生认知问题,之前死去的「我」算是什么,前任?我又算是什么?

电影里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情节,老李一家死了四位,但只有三个培养皿,意识保存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只能由他抽签决定,放弃复活一个倒霉蛋。而且复制的过程中,他为了瞒天过海,删去了家人意识中有关这个「倒霉蛋」的全部记忆,五口之家马上变成四口之家。

把复制人当做提线木偶一样想删就删想留就留,有考虑过人家的感受吗?所以在这前提下,科学技术背后的哲学和人文思想,人类几乎可以以造物主的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时,被创造者的身份认知,在《月球》《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中被讨论了无数次,有足够的深度去撑起一部新的电影。

但本片并没有涉及到这一条。


人艰不拆

所以,这部《克隆人》里,主角又是克隆、又是复制意识,貌似具备作死的一切条件,但关键点在于,主角复制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亲人。

人性与规律的悖论就在于此,我相信如果有电影中的条件,各位会跟老李做出同样的选择,别怪我们自私,谁不想让自己最亲的人起死回生

所谓的技术禁区,违反自然规律,在面对人性的时候,不是不会发生冲突,而是不忍心令其发生冲突。都这么惨了,还要怎样?有句过气的话咋说来著,人艰不拆啊。

这部电影在这个细思极恐的故事中,上述所有可能招致失控的环节全部被绕开,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老李不但复活了家人,还用机器躯壳复制了一个自己,与家人其乐融融的同时,还不耽误赚钱。这是大概所有人的梦想啊,也是基努里维斯的梦想。

回到开篇姜文那句话,好久不拍的科幻片的基努·里维斯,选择这样一部科幻片,是有原因的。戏外命运多舛的老李,戏里为爱痴狂的男主,二者人戏不分啊,他把自己藏在了这个美好的幻想里,纵然电影中的行为踏入禁区违反伦理道德,但我们,又怎么忍心责怪?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我违背那么多自然法则,只是不想再失去你。」

这与我们常听到的「为了你,我甘愿上刀山下火海」的土味情话性质一样,只不过人家老李为了家人,真的这么去做了。


彩蛋:天宫结局

你以为这片的结局只是基努·里维斯单纯的为了抚平现实伤口而逃避现实吗?

当然不是,比作游戏的话,还有个隐藏剧情还没打出来。。。

还记得《黑客帝国》里,那红色和蓝色的药丸吗?

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尼奥,毫不犹疑的选择了代表现实的红色药丸。

他选择面对现实。

基努·里维斯自己也说过:我并不想逃离生活,因为它也有美好的一面。

所以,在这个拥有天堂幻境一般结局的《克隆人》里,真正的基努·里维斯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没错,就是那具有拥有他本人意识的「机器人」

他在临近尾声的时候copy了自己的意识,将其复制到了那个机器躯壳里,所以诞生了两个「老李」——人类躯体和机器躯体。

一位与家人来到与世隔绝的小岛共享天伦,一位孤独的留在尘世,纵然可以赚到无数金钱,但对于机器人来说毫无卵用。

联系起现实中的基努·里维斯,这个机器人,冷冰冰的躯壳下,孤独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他。

就好比我们玩GAL游戏,有好几种结局,坏结局BD(bad ending)、好结局GD(good ending),也有少数游戏还存在一个「真实结局」TE(true ending)

与家人远走高飞,就是GD;孤独的留下来,才是TE。

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适合幻想,但不能沉溺于幻想,最终还是会梦醒。

「不会生活,对生活没招才去假造一个生活(电影),把自己藏在里面,但不要忘记真实的自己。」



11月17日,《毒液:致命守护者》和《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两部进口片同日实现单日票房破亿的盛况,这在内地影史尚属首次。

11月19日,《无名之辈》单日票房正式超过好莱坞大片《神奇动物2》,再次上演单日票房逆增长现象。

遥想国庆档《无双》花18天才破十亿的状况,不得不感叹观众真的被憋太狠了啊。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电影将继续点燃影迷的观影热情。个人最期待的反而是即将于11月23日上映,由基努·里维斯、爱丽丝·伊芙主演的《克隆人》。

看电影!关注公众号:laikdy

影片主要讲述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威廉姆·福斯特企图依靠克隆技术以及传输意识「复活」家人的故事。

一个下著暴风雨的夜,威廉姆开著车子满载全家老小在路上行驶著,因路况不清,他与对面轿车发生碰撞,导致除他之外,妻女全部身亡。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沉缅于妻女的不幸离世,和无限的自我悔恨中。

为了「复活」家人,他不顾道德指责和法律风险,利用自己正在研发的克隆技术去为妻女博得一线生机。

复杂精致的机器人、妻子沐浴著阳光在户外运动时的矫健身姿、不断翻滚著的培养液,伴著沉重的鼓点,事件一步步朝著未知的方向发展,悬疑感科幻性十足。

而在终极预告中,我们也目睹了威廉姆将一位「捐献者」的意识复制到一具机器人人造大脑的过程,这导致了有著人类意识的机器人的失控。

当他颤抖著说出「我是谁」时,关于克隆技术伦理道德的一场争辩开始了。

说实话,看完这支预告小栗子心里很五味杂陈。

尤其是男主威廉姆的遭遇,实在太容易让人同基努的现实生活产生勾连了。

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他们,小小的基努跟著妈妈和姐姐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看著母亲结婚离婚结婚离婚地重复著......

好容易因出演《我自己的爱达荷》时认识了一生挚友,也是影片另一主演的瑞凡·菲尼克斯。

却在两年后,收到好友因吸毒过量猝死的噩耗。

这之后,他又陆续遭遇了和女友生的孩子胎死腹中,女友在2001年因车祸不幸离世,妹妹也被查出白血病等打击......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公园长椅吃三明治,悲伤的神情。

作为旁人,我没有资格用「悲剧」、「传奇」或者什么词语来总结他的一生。但至今仍对他说的什么是「幸福」印象深刻。

和相爱的人一起躺在床上;运动;与朋友们共同度过美好时光;交流,学习;地球,尘土;和朋友、家人们一起宴饮,有好酒,美食,还有快乐的消息;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生活怀有强烈的渴望;我喜欢呆在沙漠里,呆在自然里,呆在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呆在高高的树上,呆在尘土里;与我的姐姐、我的家庭一起消磨时光。

和相爱的人躺在床上,和朋友们共享美好时光,和我的姐姐、我的家庭一起消磨光阴,多么简单美好,又淳朴的愿望。

但每次想到这段言论,却总有为他流泪的冲动。

试图复活因车祸丧生的家人,这是《克隆人》里威廉姆的愿望,也是基努的愿望吧。

但说回现实,克隆技术尽管好,但却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挑战。

2010年的《克隆丈夫》里,瑞贝卡的男友托马斯因车祸去世。万分悲痛之下,她不顾众人反对复制了托马斯的基因,并在十个月之后生下了自己的丈夫。

生育关系上,她是托马斯的母亲。尽管有著和丈夫一模一样的基因、脸庞,却是全新的一个人,有著自己独立的三观,对世界、对爱情有著不同的看法。

对待托马斯,她有著母亲的慈爱,却又有著女人对另一半病态的迷恋和占有欲。

但在托马斯的眼中,母亲是一个既神秘又极具魅力的女人,托马斯成年后,等待著这对母子(夫妻)的,是另一场腥风血雨。

母亲、妻子,儿子、丈夫,在这段关系中两人都迷茫著。

《逃出克隆岛》里,又是对现代社会秩序的、对尊严道德的又一层挑战。

且不说对明星,对总统的克隆将导致怎样的灾祸,克隆人本身也是人,是一个DNA、指纹,记忆力,创造力,甚至是口音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那么杀害克隆人,又是否和杀害普通人类罪名一致呢?

作为一个人,他们又将怎样确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而不是活在自己只是个复制品的阴影中呢?

再细思极恐一点,克隆人是按照人为预先挑选好的基因、以技术工程的方式设计生产出来的「精英产品」。按照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为真正人类的我们因基因不够好,一再降低作为「人」的生存地位几乎是完全可预见的事情。

这样岂不是与克隆技术产生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回到电影《克隆人》中,威廉姆失去妻女的痛苦我们可以理解。但假使他真的利用技术复活了自己的家人。

面对这些克隆体,他是否真的能以平常心对待?那些温馨的家庭场面,究竟是真实的家人,还是人工复制的克隆人制造的假象?知道真相后的家人又将怎样面对自己身份的转变,都是让人十分好奇的点。

再加上影片导演是曾执导过《国土安全》、《叛国者》的杰弗利·纳赫马诺夫,《变形金刚》、《特种部队》的制作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与来自《太空旅客》的制片人史蒂芬·哈梅尔也加盟该片,阵容方面还是有保障的。


先写个简短影评(不含剧透,放心食用),片子剧情很简单,没任何烧脑的地方,科学家造人的题材已经烂大街了,远有开山鼻祖《科学怪人》,近有强尼德普主演的《超验骇客》。从演员阵容到特效都可以看出是部低成本制作,作为一个机甲控,看到No.345这货是极度失望的,就算不精心设计一下,好歹照抄个波士顿动力对不对,拿这个类似大学生三维建模作业交货我是不买账的,哼。

特效,机甲没得看了,只剩下看帅哥了,哦买噶!尼奥你怎么了尼奥,人到中年不得已?《黑客帝国》里惊为天人的鲜肉!枸杞喝多了补过头吗?吐槽基努我是真的不忍心,我曾经以为这个世界抛弃的只有我等肥宅,可你浓眉大眼的基努里维斯怎么也被抛弃了,,,作为肥宅的心理是平衡了,但作为粉丝的心里是滴血的。这几年基努的人生用「点背」是不足以形容了,只希望不要成为下一个尼古拉斯凯奇,靠接烂片才能维持生活这个样子。那么,片中的悲情英雄,既是主角又是基努自己,片中的痛苦也许并不十分戏剧化,但是确非常真实,真实的令人痛心。(别的答案也提到了,基努里维斯丧女丧妻,可谓尝尽人生甘苦,这里就不再消费人家的人生不幸了。)

盖世鲜肉,基努里维斯

————————————————————

影评讲完了,怀著这份悲伤的心情,我们开启下一个沉重的话题,哲学。

随著当今科技的发展,人造人这个命题似乎也越来越近了,2004年第一例3d列印的器官就已经成功植入人体,美国一名男孩靠著3d列印的膀胱获得了新生。很快,功能更复杂的器官诸如心脏,肝脏,肾脏,会一一突破技术难关,成为摆在货架上的商品,换个器官那就跟逛个超市似的。人工义肢的发展也已经突破天际,不光手跟脚,诸如人造眼睛,人造耳朵,人造那啥都不成问题。近视了不要紧,来双人工眼睛吧,让你的视力一下达到老鹰的水平,内置视频播放功能和可操作界面,配合5G技术,你就不用带手机了,你自己就是个移动的手机。

听到这些不知道你是欣喜期盼呢,还是不寒而栗呢。只要你想,你可以把自己各个零件都全换一遍,不但可以益寿延年,还能突破人体极限,成为钢铁侠也不是梦啊。那么问题来了,经典的哲学悖论——「忒修斯之船」了解一下。

特修斯之船(又译为忒修斯之船)亦称为忒修斯悖论,是一种同一性的悖论。假定某物体的构成要素被置换后,但它依旧是原来的物体吗?

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学家认为不是。在普鲁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问题。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该问题。这个问题的有许多变种,如「祖父的旧斧头」。

可能有人觉得,只要大脑不换那依旧是原来的自己。的确,大脑保留了我们的意识和记忆,但我们所做出每一个决定,包括我们的想法,性格,言谈举止不仅仅靠大脑的决断,我们各个器官所分泌的体液和激素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器官移植的病例中,就有因为移植了捐献者的器官,获得了别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甚至改变了整个性格的例子。想像一下,一个和你朝夕相处的男(女)朋友,他一切的记忆都没有变,知道和你在一起发生的每一件事,但是性格,习惯全完全不同了,那么他(她)还是你的男(女)朋友么?

虽然科技进步,我们在一些领域获得了突破,然而对于我们自身,这个肉体凡胎,我们依旧知之甚少,就拿我自己举例,我是一名成年ADHD患者(小儿多动症),跟罗永浩是病友,周围的普通人就完全无法理解,「为啥你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为啥你们做一件事情总是分心却拥有十分强大的想像力和创意?」同样,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也没法理解他内心为什么悲观厌世,明明很好的生活却提不起兴趣甚至想要自杀?诸如此类的疾病,仅仅是因为我们人体中一个极小的不同,但却是系统性的改变,我们人体之精妙,远非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所能完全了解的。当人们开始面对改造人或者人造人的时候,猜疑和无从理解,恨意和敌视就会产生,试问你会相信一个除了大脑全是经过改造的人吗?他会不会具有反人类的想法而不表现出来,甚至试图消灭人类取而代之?毕竟改造人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同样,这个问题也适用于人工智慧的到来。

当然,即便我们有所担心,整个人类进程浩浩荡荡,谁也无法阻止。我们这一代人能见证历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科幻作品里的幻想逐一实现,这真是莫大的幸事。如今的科幻片势微也就难怪了,现实世界已经更加的魔幻,区区影片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呢。顺便提一下最近的大事件,11月26日,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这个炸了营的消息,各国科研团体,人类伦理研究机构可以说是目瞪狗呆了,然而咱们广大群众微微一笑,见惯了大场面,表示情绪非常稳定。我作为科幻迷,还是有些小激动的,激动这事竟然发生在中国,首例基因改造人竟然是中国人,想想都兴奋,不亚于军迷们知道055列装电磁炮一样兴奋。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那个南科大的副教授是指定要吃牢饭的,这个事情也不是什么为国争光的好事,不过回到电影,基努里维斯扮演的科学家不也正是这样一个狂人吗?人类的伦理观念从拒绝到接受基因改造是不是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了呢?拭目以待吧,未来几年更加炸营的消息会越来越多的。

最后,鄙人没什么公众号,不求什么关注,一年写不了一篇答案,禁止转载。


导演眼光毒辣说服基努本色出演自己让我们有幸一起回顾基努这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吧


让我想起前阵子引起非议的逐梦演艺圈事件。

只是那个电影是导演洗,这部是观众洗。

不能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就可以忽视甚至无视影视作品的故事薄弱,逻辑混乱,演技拙劣,CG睿智吧。

认同你的人生不幸。不看外部因素的话这如果本是部好电影,但是试图用现实生活来掩盖甚至拔高这部电影实在牵强。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帮人在荧幕上说英语,实打实的西方面孔,我真的会以为演员都是当红小鲜肉。

广电这两年的进口片水准真的很高。这部例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