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論誰做跨年演講,不過都是為了締造社會影響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產品銷量和用戶的凝聚力。雖然都是四小時,但是羅振宇

講了4萬多字,張小龍僅2萬多字。然而相信很多人的感受卻是:聽了張小龍的演講,收穫更大。這究竟為何?

從大綱窺探演講邏輯

首先我們看一看羅振宇和張小龍的演講大綱:

羅振宇:開篇、小趨勢、我能看到事實嗎、我能感知「非共識」嗎、我的時間夠用嗎、時間願意和我做朋友嗎、尾聲。

張小龍:關於設計原則、初心和原動力、做最好的工具與停留時長、小程序

、小遊戲、關於公眾號、關於社交、關於閱讀、關於信息流、關於AI、關於善良、關於支付、關於企業微信、關於人口紅利。

羅振宇的邏輯就圍繞一點「你需要得到」,不論是提出小趨勢的概念還是奪命連環問,無非就是讓聽眾覺得要進一步修鍊自己的大腦,至於怎麼修鍊,「得到」會告訴你。

張小龍的邏輯也圍繞一點「新版微信是什麼「,畢竟新版微信遭受了不少吐槽,張小龍藉此機會好好闡述一下微信的設計邏輯,是對新版微信最好的解釋。

很多人覺得張小龍分享的乾貨更多,那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熟悉微信,所以張小龍可以就微信的產品設計展開,讓聽眾對本已熟悉的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微信用戶的信任度和黏合度。但羅振宇沒法這麼做,因為「得到」對於很多人而言依舊是陌生的,羅振宇的演講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先下載得到app並用起來,因此其演講邏輯必然是「循循善誘」帶你入坑。

從數據來看羅振宇和張小龍的演講

我從羅振宇和張小龍的演講稿中,統計了一些網路熱詞的出現頻率,還是能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羅振宇是赤裸裸的商業人思維,而張小龍是最本真的產品人思維。

通過上表統計,能夠更加明確的感知到,羅振宇更加擅長引用各種學識來充實自己的演講內容,而張小龍則站在產品設計的角度在進行探討。由於羅振宇雖然有提出一些新詞,但主要內容還是用寬廣的知識面來充實,因此知識量不足的人聽了會焦慮,知識量夠多的人聽了會不屑。張小龍則不同,微信產品的設計原理是他獨家,所以每個人聽了之後都會感覺有所獲益。同時我們看到張小龍會把用戶、朋友掛在嘴邊,體現了產品人對客戶的重視,同時善良、慢慢、耐心,也讓人更好接受微信產品設計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寫在最後

張小龍的演講讓更多人能接受,因為微信的底子在那邊,同時張小龍採取更加親民的演講策略,讓人更能接受其演講內容。但是如果從演講目的來看,羅振宇和張小龍都是成功的,他們都基於各自的現狀作出了最好的演講選擇。至於是褒是貶,各位聽眾切不可人云亦云,關鍵在於你究竟理解了多少,說到底都是商業演講,何必吹毛求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