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悟空。

印度航天技術,處於快入門的級別!

本宮不是愛國憤青,無意貶損三阿哥,是從真正的航天學術上講的。

發射探月器,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本質上還是衛星發射技術,不過發射得遠一點,而進入其他星體,涉及了其他星體引力、空間變軌、太空通訊等技術。

世界上對深空探測技術真正的原創國,其實只有美中俄三國,歐洲是美俄技術的幅射。三十年前,美俄歐將太空技術嚴加守密並封鎖,但隨東方大國不斷開拓,就將封鎖逐步解除了,印度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當今世界,發射導彈、衛星已算很大眾的技術,各國只要財力允許,都可以了。甚至這種技術已經民間化了――相關大學研究生已可以整理出全套了。

當然,衛星與探測器的生產工業能力還是很講究的,不過對於萬國牌的三哥,也沒問題,因為西方一可以出口賺錢,二也可以藉機沖淡東方大國的成就影響。

航天技術的真正高大上,還是載人航天――保證生命航行,創造生命空間,纔是航天技術登堂入室。一日達不到,一日不算真正入門。

在東方大國試驗空間站退役,真正空間站未建成之前,相信美俄歐還不會解封這一層面的技術,而從各類信息看,印度還是一片空白。

本宮預計,即使我們空間站建成,印度要獲得技術也難,因為到時候各國都要依賴我們的空間站活動,不敢再支持三哥來噁心大國――就算美國被排除在外,也應該不會支持三哥。

畢竟印度連航母內的生態空間都建不好呢!


說「成功」二字早了點,只能說目前已將2號探測器送入了地球軌道。這個探測器要在地球軌道上運行23天,進行各種調整並多次變軌,飛往月球要用7天時間,預計九月初才登陸月球南端。這中間出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登月失敗。另外,登月後探測器能不能正常工作,自我保護能力如何,探測過程和結果能不能傳輸到地球,都不可預知。但願印度這次有個好結果,雄心勃勃的計劃不是好大喜功的探險行動。


印度航天事業是在蘇聯的技術援助下建立起來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是執行航天計劃的主要機構之一,從1973年開始研發航天運載火箭·該組織已成功研發了四種型號:衛星運載火箭(SLV3),大推力衛星運載火箭(ASLV),極地軌道運載火箭(PSLV),地球同步運載火箭(GSLV).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有1.68萬人,具備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建成了空間研發體系。

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成了第一個火箭發射臺,發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

1975年4月19日,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從蘇聯的

1980年7月18日,印度第一次用自製的運載火箭從本國的發射場發射衛星成功,成為世界上第6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到2012年為止,印度已發射各類衛星50多顆,用於教育、衛生、減災、自然資源利用、國防等方面。

截至2006年印度擁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

衛星運載火箭3(SLV-3) 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 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2001年10月22日,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軌道。

2002年2月9日,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試驗成功,可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

2004年9月,印度的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日本之後,成為第六個具備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能力的國家。

2007年1月10日,印度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從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送入太空。3顆衛星包括一顆印度自行研製的680公斤的遙感衛星、一顆印度尼西亞的地球觀測衛星和一顆阿根廷的小衛星。印度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英文縮寫:GSLV),印度自行研發為主的運載火箭。 印度太空研究機構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全國衛星系統類型的衛星送至地球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為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之改良版,增加捆綁式液


目前,印度在空間技術領域被世界認為排名第六,它已經掌握了自行研發、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和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印度一直認為,要想後來居上,實現大國夢想,發展航天工業是條重要的捷徑,因此近來大力推動各種龐大的太空計劃。《印度時報》日前曾引述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範?奈爾的話稱,從2007年至2012年,印度至少將進行70項太空發展計劃,是前一個五年計劃的兩三倍,憑著這些計劃,印度希望能迅速搶佔太空戰略制高點,


不能自主研發的話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可言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