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的C%C*TV最近新聞常出現「經濟下行」以及「經濟下行壓力」這幾個詞,往往好大喜功的怎麼在19年突然換了風格?是否也從側面反映出一些經濟下行壓力和未來幾年經濟結構轉型的艱難。

為什麼要減稅?消費能力與盈利能力是個人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指標,而由居民消費組成的社會產出需求將直接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消費能力增加-相對應企業產出及營收也會增加-就業人員福利薪資增加-消費能力增加,供需良性發展。但現實情況往往不是這樣。

1、對於個人消費,前十年出現的情況,(大部分人)工資增長速度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投機與恐慌會讓人們強行上車,簡單數學加減問題,收入的大部分流入了房地產,總的收入又是緩慢增長,那剩下到消費的部分必然會比較少,從統計上來說,很大比例的人削減了消費支出,就意味著企業利潤承壓,良性循環被打破,利潤承壓便意味著削減開支和裁員,就業人員收入就會出現問題,而且很大比例買房的人都要貸款,意味更少的錢去消費,企業利潤進一步下滑,陷入惡性循環。

有人說不是還有存款嗎?這正是可怕之處,幾波操作下來,居民負債率,尤其是房地產飛漲的幾個大城市,居民負債率甚至超過了100%,幾乎所有的錢都去了房地產!坐擁百萬千萬家產,卻在消費上精打細算,那麼企業產品要賣給誰呢?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任何高端玩家,最後看中的都是居民存款,房地產、旁氏騙局

、套路貸、老年人保健品......幾乎所有人都要去把居民存款榨乾為止,企業一般可以看做是做蛋糕的集體,而上述的這些羣體則是分蛋糕的人,那一堆破磚爛瓦換走一家人幾十年的儲蓄外加未來幾十年的勞動力,而蓋房子的工人買房卻很困難,難道不是分利集團嗎?

當分蛋糕的集體投機成功,並且每每打臉做蛋糕的集體的時候,並伴隨著無情的譏笑與諷刺,換來的並不是做蛋糕集體的反擊,而是加入!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變相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投資了房地產,人性使然,做蛋糕的集體越來越少,做出的蛋糕也必然越來越輕,即使你加入再多的水增重,結果只能是蛋糕變爛!這也是從16年停止大規模放水的原因,而是用一些類似於MLF、降準等手段來保證不出現大規模企業違約和破產,有不少專家藉此機會一定要渲染房價會迎來大漲!

綜合來看,要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幾次嘗試下來,還是回歸到解決居民消費能力上,「擴大內需」再次提及,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嗎?08前後的家電三下行,「刺激消費」也是屢次出現。然而效果卻非常一般,通過輿論引導大眾透支消費效果甚微,原因當然還是在居民負債率的過度提早透支,有類似於「漲價去庫存」「接力貸」等神鬼莫測之術在先,後邊的小計策怕是不能再有效果!所以只能實打實的給中產補血,最直接的便是降稅。

2、對於企業,上面分析的是大眾消費能力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由於房地產過度投機導致大眾消費能力下降,也必然導致營收下降。另一方面還有投資,近十年不是企業飛速發展的十年,而是金融以「風口項目」為名目,瘋狂掠奪資源的十年,一方面騙取Z*¥F的大量補貼,另一方面騙取末端投資人或股民大量存款,兩頭得利,超發貨幣必須要依賴金融機構來將錢引入到市場,而這種雁過拔毛的集體就如同食人魚一般,有一點血腥便會蜂擁而至,而且手下也是絕不留情啊,榨取一切可能榨取的利益。而這種畸形的優勝略汰制度會極大的衝擊真實做蛋糕得團體。尤其是製造業,也面臨一個選擇,隨波逐流還是保持初心,我發現至今較好的製造業都有一個特點,即保持初心,踏實做著事情,又要留取一定的經歷參與到這場全是惡狼的分食資源的晚餐。但不是每一個製造業都能在利潤承壓下做出最優選擇,而大部分則保持了年營收凈利潤率不足5%,重資產的投入、人員費用水漲船高,都在垂死的邊緣。

也是政策試了又試,還是回歸到樸實的降稅上來,這樣最直接有效,企業立足點在於創造價值和利潤,提升了企業利潤,才能保證存活和發展,結合個稅改革中對中產消費能力的保護,應該會對經濟下行壓力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很多人會問,這麼大規模的減稅,對於財政收入怎麼辦?本次稅改後,很多富人階層的「其他類收入」都將計入年終匯總申報,我有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越是富裕的人越懂得逃稅漏稅,現在是綜合稅制,逃稅漏稅變的不那麼容易了,以後恐怕是要削峯填谷了!

經濟下行,騙子多多,警惕再警惕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