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船舶配套設備的裝船率不到40%,出口船的設備還基本上靠進口。船舶配套業是否已經嚴重滯後?


從訂單量來看,中國2006年才開始成為造船大國。船廠本來就是比拼船體製造技術和性價比,所謂的「船殼工業」,爭奪訂單。

資料來自LEK

相比造船,中國船舶配套產業確實發展滯後。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總裝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6.5億元,船舶配套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3.3億元,配套業收入僅佔總裝收入的17%,按照船舶配套產品價值佔新船總價值比重的40%來計算,2018年中國所有裝船設備的價值應為1302.6億元,至少有749.3億元的產品需要進口。要打破固有市場格局,產品需要得到船東認可,售後服務需要健全,自主技術需要提高。

資料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19年1~11月,船舶製造增長率高於船舶配套。

資料來自中國船舶工業產業協會

中國1978年開始大量引進船用設備技術,國產設備的裝船率曾達到80%以上,後來沒有很好地吸收技術,裝船率就下來了。

日韓的技術引進和吸收做得比較好,但是國際船舶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還是歐洲,歐洲船配產業長期在技術上佔據優勢地位。

資料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年)》,當時制定的目標是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2025年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5%以上。

資料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

由於疫情肆虐歐洲,在中國船舶配套中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歐洲船配產品供應出現延期甚至中斷的情況,有可能帶來提升國產船配產品裝船率的契機。

資料來自中國船舶報

具體船配格局可以參考一下回答:

william:韓國造船世界第一,為什還要從米國和德國進口宙斯盾和潛艇??

www.zhihu.com圖標

說這話的人要麼不懂行,要麼就是壞,故意帶節奏。

首先,船舶建造分為船體,輪機,電氣,塗裝。後三者其實具有很強的泛工業性,也就是說船舶特色不鮮明,搞自動化的人都可以去做船舶電氣工程師,搞家居塗裝的廠也可以把船舶塗料一併做了,所以後三者的水平是取決於國家的整體工業水平的,不能單單論船舶工業。真正有船舶特色的是船體,但那就是所謂的「船殼工業」,研究的就是做什麼樣的殼子。

其次,「船殼」其實包含了很多,在設計層麪包含型線的設計,振動的控制,性能的推算等等。在建造(現場)階段包括分段的劃分,焊接工藝的制定,建造計劃的安排等。細說的話更是包括船舶專業設計軟體的開發與製作;基本設計到詳細設計,再到生產設計的設計過程;船廠生產資源的管理,計劃的管理,經濟性的評估;無損探傷等等等等,以及之後的維護保養(船體可不像汽車,飛機壞了就全換,都是要評估,有標準的)。如果是民船還涉及一些商務糾紛。以上這些,沒有一條是不需要經驗,教訓的積累的。我們國家這幾十年,從第一條出口外輪是幾萬個工人純手敲,到現在有自動生產線,要造LNG,豪華郵輪,確實在慢慢進步。

再者,主機,控制,通導等船舶關鍵部位的產品,人家比我們早幹幾十年,確實有優勢,差距在縮小但短期內追不上。這個也很正常。而且這些產品我國都有能夠在主要功能上的替代品,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要求每個部位我們都花大力氣去超越,那是不經濟的,也是搶人家飯碗。一些新的船用設施,比如壓載水處理系統,脫硫塔,國內也是有不錯的,能放在國際市場上去競爭的產品廠了。

最後,我想說,船舶工業現在的問題很大,跟其他的重工業一樣,面臨著發展長期停滯不前,人才流失(或者說根本不來)的困境。這是由很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是夕陽產業的通病,作為從業者我深感困擾,也一直想離開。但對於任何一個大產業或命題隨意劃等號,簡單概括的行為,如果不是該領域的專家或領導,還是不要出來誤導羣眾了吧!


這個裝船率不到40%不知道是哪來的。船上的設備如果認真統計,普通船舶可能高達上萬件,專用船舶的設備可能高達上十萬件。所以這個統計率從目前行業的狀態來看,是不準的。而且統計這個率我覺得沒什麼卵用,畢竟船舶屬於定製類,用不用國產設備也不是船廠說了算,誰付錢誰就是老大,另外,外籍船東肯定會優先考慮自己熟悉的廠家,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某船東在國內某船廠造了條52000噸的散貨船,由於該船東手裡很多條同類型的,從船員的使用方面去考慮,大概率船東會選擇和現持有船舶同類型的設備,除非該設備確實不好用或者故障率高。此外還有一點,由於船舶的特殊性,會要求各配套廠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維保,從這點來說,國內廠家是比不上國外廠家的。

的確,船用設備方面有些種類國內廠家還做不到完全替代國外產品,甚至有些設備在選型的時候船東根本不會考慮國產設備,但是船舶配套企業在經過前十幾年的摸索加模仿之後,現在產品質量在逐步提高,廠家的維保服務範圍也在逐漸擴大。而且,目前船東造船,基本都是從國內找相關銀行或是機構進行融資,所以,要相信錢是萬能的。


題主可能對造船業有所誤解,造船廠說白了就是個包工頭,這個船東要造一艘船,然後把這個工程包給某家船廠,船上的設備是船東指定的,或者是船東招標的,船廠作為承辦方,在這方面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你可以說中國的船舶配套工業競爭力不強,但是說船舶製造業是船殼工業未免有些過分


「正陷入」這個說法不太準確,「一直處於」可能更貼切。

雖然咱們能自主設計越來越多和建造越來越多的船,但是設備這一塊尤其是核心高端設備的進步顯然沒有船體建造的進步明顯。

舉個內河船例子,附加值相對較高的高速船船東會更傾向於選擇進口主機及發動機,的確是耐用安靜。

不過話又說回來,狹義的船廠其實就真的是一個組裝廠,買來板材型材焊接成船體,買來管系設備安裝在船上,板材型材那是鋼廠生產的,管系設備那是設備廠生產的,我還沒見過國內哪個船廠能把鋼材設備一把抓的......。從這點看,咱們國家的工業體系還是分工明確的。

如果廣義的談造船業及上下游配套產業,也要看到國產設備還是在進步的,這個必須要認可,只要不被外國在某些關鍵設備上「卡脖子」,短期內「船殼工業」的現狀也不應該被指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