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漫談繼續更新。

時間來到十六世紀,儘管教會與富人們依然青睞嚴肅的教會音樂,但它即將失去在當時音樂界的統治地位。

一批全新的世俗音樂如暖風一般,從義大利吹遍歐洲。

它們似乎蘊含某種特質,使那些所謂的上流社會的藝術音樂,即將被普羅大眾的流行音樂拯救。

在這世俗音樂浪潮中,義大利「牧歌(madrigal)」是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它是以較高水準的詩歌為詞譜寫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自由,歌詞多為單段,採用描繪性辭彙和象徵手法為主,有些作品具有戲劇性效果。

早期的牧歌多為四聲部,主調風格(指由一條主旋律加和聲襯託聲部構成的織體),融入少量的模仿復調風格(指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先後出現,形成了前起後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係)。

佛萊芒樂派(Franco-Flemish)對義大利牧歌的成形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這個樂派的音樂家大都來自尼德蘭的佛萊芒地區(今法國北部、荷蘭與比利時南部),並由此命名。

1533年發行的第一本牧歌集中,包含了許多佛萊芒樂派的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他們在保持著義大利民間抒情歌弗羅托拉(Frottola)的特色的同時與佛萊芒傳統結合的作曲方式創造出了「牧歌」這一體裁。

前文中提到的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便隸屬於這個樂派。

而來自佛萊芒樂派的菲利普·韋爾德洛(Philippe Verdelot,1480-1532)是義大利牧歌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韋爾德洛的牧歌的歌詞帶有朗誦的韻味,他努力讓音樂表達出詩文的內在意思。

其後人雅克·阿卡德爾特(Jacques Arcadelt,1507-1568)也是先鋒之一,特別受到文藝復興晚期牧歌大師蒙特威爾第的欽佩。

蒙特威爾第還承擔起重新編輯阿卡德爾特牧歌作品的工作。

卡拉瓦喬(Polidoro da Caravaggio,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這幅《彈魯特琴的年輕人》,畫中桌上的樂譜就寫著阿卡德拉特的名字,可見他在當時聲名赫赫。

阿卡德爾特的歌曲處處體現著對浮誇和權威的蔑視,他的歌詞以世間享樂為核心,充滿感性和性暗示。

他在義大利工作了一段時間,創作牧歌,後來回到法國,寫類似的世俗歌曲——法國「尚松(Chansons)」。

其中最著名的歌曲是《Margot labourez les vignes(瑪格特的故事)》,講述了一位神祕的葡萄採摘人的故事。

Margot Labourez les Vignes?

y.qq.com
圖標

維拉爾特(Adrian Willaert,1490-1562)也是一位重要的佛萊芒作曲家,他的創作體現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特有的包容性與多樣性,事實上,維拉爾特受若斯坎的影響很大,他對於詞曲之間關係的音樂直覺也非常的敏感,特別注意表達出歌詞的重音,是最早堅持在樂譜上將歌詞的音節精確地列印在音符下方的人。

另外,維拉爾特是「威尼斯樂派(Venetian Music School)」的創始人,這個樂派對於歐洲器樂的形成和主調音樂的早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威尼斯樂派的介紹我們可以暫時放一放,在後面的篇章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隨著義大利牧歌的發展,中期的牧歌開始以五聲部居多。

羅勒(Cipriano de Rore ,1515-1565)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佛萊芒人,並且是維拉爾特的學生。牧歌是他的主要創作體裁,多達125首,他確立了用模仿復調寫五聲部牧歌的規範。

他的許多牧歌都採用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義大利詩人)的詩,力求表現其形象性,準確傳達歌詞的細節,講究歌詞韻律的節奏,為此構築了豐富的旋律音型,音樂語言絢麗多彩。

他是一個大膽的革新者,嘗試富有表情意義的變化音與和聲,這些經驗由其後的作曲家加以發揚光大。

牧歌發展到中期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義大利本地作曲家開始學習研究創作這種體裁的音樂。而到了晚期,重要的牧歌作曲家已經清一色是義大利人了。

馬倫奇奧(Luca Marenzio,1553-1599),他最值得稱讚的創作特徵是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這體現了現代概念的和聲轉調。

他最著名的牧歌是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譜曲的《Slol e pensoso(獨自沉思)》。

傑蘇阿爾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除了是個傑出的作曲家,還是個魯特琴演奏高手。

傑蘇阿爾多的故事有些傳奇,他的第一任妻子對其不忠,氣憤之下將她殺死,之後深居簡出,完全獻身於音樂。

或許是自身經歷的原因,傑蘇阿爾多創作的新型牧歌有些癲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聽運用大量不和諧音與變化的和聲,再加上劇烈變化的節奏,聽眾在聽他的音樂時明顯會感到神經緊張。

其代表作《Moro,lasso,al mio duolo(我將悲慘地在痛苦中死去)》。

Moro, lasso, al mio duolo?

y.qq.com
圖標

晚期的牧歌大師還有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不過他的貢獻已經不僅僅是牧歌而已了,本篇我們暫先按下不談,下期再講。

除了義大利牧歌,法國尚松(Chanson)也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和廣泛的世俗音樂體裁。

跟牧歌很相像,通常也是由四到六聲部的無伴奏重唱或合唱,但節奏性更強,通常採用主調織體,主旋律在最高聲部。

賽爾米西(Claudin de Sermisy,約1490-1562)是重要的尚松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多為高雅精緻的愛情歌曲,代表作《Languir me fais(你讓我鬆了一口氣)》。

Languir me fais-Dominique Visse - QQ音樂-千萬正版音樂海量無損曲庫新歌熱歌天天暢聽的高品質音樂平臺!?

y.qq.com
圖標

另一位尚松大師雅內坎(Clement Janequin,1485-1558),他的作品特點是活潑粗獷,有很強的描繪性,如描寫戰爭、狩獵、鳥鳴、集市等。

代表作《La Bataille de Marignan(馬里尼亞諾戰役)》。

La Guerre: La bataille de Marignan?

y.qq.com圖標

除了法國和義大利,英國也有世俗音樂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約翰·道蘭德(John Dowland,1563-1626),他本身也是一位魯特琴演奏高手,與莎士比亞幾乎處在同一時期。

由於已經處於文藝復興的巔峯時代,道蘭德的歌曲在風格上已與過去的音樂截然不同。即使在今天,他的代表作《Flow My Tears(任我的淚水直流)》聽起來也毫不過時。

英國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一種室內器樂合奏的體裁,叫康索爾特(consort),而道蘭德的作品就是由這種室內器樂合奏小組來伴奏的獨唱或合唱的歌曲。

Flow My Tears (道蘭:流吧,我的淚)?

y.qq.com
圖標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世俗音樂的寫作非常注重對情感的個人化的表達,旋律多變而自由,注重進一步與歌詞的結合,並且往往是反宗教性的。

這種世俗音樂的風靡與發展,與文藝復興時自由開放的風氣是分不開的。

彼時大量的思潮、流派互相碰撞出無數火花,他們不僅僅燃燒在文學繪畫領域,也必不可少的為音樂風潮添磚加瓦。

靈感的源起,從來都是自由而奔放的靈魂,它們生於塵世之間,所吟唱的都是生機盎然的凡俗,卻從不會被凡俗所湮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