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義大利僅次於羅馬的重要城市,隨著文藝復興達到巔峯時期,威尼斯成為整個世界的音樂文化的標杆地。

上一期我們已經介紹了世俗音樂,這一期就要來講講宗教音樂了。

而這一切,我們要從一座教堂說起。

聖馬可大教堂是當時威尼斯宗教音樂文化的中心,在這裡舉行的既有教會的重要儀式,又有國家的慶典活動。

「複合唱風格(Polychoral Style)」是聖馬可大教堂特有的宗教音樂形式,開創這種風格的是擔任聖馬可大教堂唱詩班指揮的維拉爾特(Adrian Willaert,1490-1562)(我們上一期已經提到過他)。

他將唱詩班分成兩組合唱團在教堂大廳兩側相對而唱,時而交替,時而相合沒,從而帶給人們更具有層次感,更加立體的音樂感受。

這張由牛津卡梅拉塔合唱團(Oxford Camerata)演繹的維拉爾特所創作的彌撒作品就可聽出這種風格給人帶來的比以往更豐富的感受。

Kyrie-Oxford Camerata - QQ音樂-千萬正版音樂海量無損曲庫新歌熱歌天天暢聽的高品質音樂平臺!?

y.qq.com
圖標

另一方面,威尼斯樂派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管風琴家,他們開始致力於器樂音樂創作。這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帕多瓦諾(Annibale Padovano,1527 - 1575)與梅魯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

他們是聖馬可大教堂最早的兩位管風琴大師,「託卡塔(Toccata)」——這種富有自由即興式的鍵盤音樂體裁就是在這兩位大師的手下悄然誕生與發展。

安德烈·加布裏埃利(Andrea Gabrieli,1533-1585)是維拉爾特的學生,他是聖馬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也是一位作曲家。

由於常年在聖馬可教堂的音響環境下工作,他將複合唱風格與他的管風琴進行融合發展,在經文歌中加入了管風琴獨奏的段落,為巴洛克音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Kyrie-Francesco Cera - QQ音樂-千萬正版音樂海量無損曲庫新歌熱歌天天暢聽的高品質音樂平臺!?

y.qq.com
圖標

然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安德烈·加布裏埃利的侄子——喬萬尼·加布裏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4-1612),他的大膽嘗試使他對於音樂的貢獻遠遠大於前人。

假如把兩個以上的合唱組全部換成器樂組,那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沒錯,這就是後來由巴洛克時代充分發展起來的協奏曲(Concerto)風格。

在喬萬尼創作中,最著名的一部就是創作於1597年的《聖樂交響曲(Sacrae Symphoniae)》。

他將複合唱風格引入到了器樂協奏中,從而為近現代配器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他通過自己的學生海因裏希·許茨(Heinrich Schütz,1585-1672) 把威尼斯樂派的音樂延續了下去。

許茨是德國17世紀巴赫之前最偉大的作曲家。通過他,喬萬尼對德國音樂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Canzon I a 4, "La spirita"-Andreas Sieling?

y.qq.com
圖標

公元1600年,音樂形式已經涵蓋了神聖與世俗,器樂與聲樂,時代已經成熟,一種更加飽滿充實的形式。可以持續整晚,讓觀眾們久久沉迷的歌劇誕生了。

我們上一期介紹義大利牧歌的時候提到過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義大利晚期著名的牧歌大師,是歌劇發展的關鍵人物。

他是史上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在當今國際樂壇享有盛譽的作曲家。

在他的努力下,歌劇從不值一提變成光芒萬丈。

在歌劇中,音樂為劇情服務,它必須表現複雜甚至矛盾的情感。蒙特威爾第花費數年,從牧歌創作中找到了新的方式來實現——他重構了和聲。

《O Mirtillo,Mirtill`Anima Mia(哦,桃金娘,桃金娘,我的靈魂)》這首創作於1605年的歌曲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這首歌曲中,我們能聽到蒙特威爾第在擺弄各種和絃的組合,儘管它們聽起來不怎麼悅耳,但我們卻能從中感覺到不同的情緒。他刻意地混合一些衝突的含有不和諧音的和絃,創造出一種奇特、迷離的聲音效果。這樣的嘗試他運用進了他的歌劇作品中。

O Mirtillo, Mirtillo anima mia: O Mirtillo?

y.qq.com
圖標

蒙特威爾第的第一部高質量歌劇是《奧非歐(LOrfeo)》,故事出自希臘神話中的傳說,全劇共分為六個章節——序幕及第一至第五幕。在這部歌劇中,宣敘調(指歌劇中類似朗誦的曲調,依照內容語氣的強弱,音樂會根據其配上旋律與節奏)充分發揮了詩的抑揚,增強旋律的美感與和聲的豐沛感。詠嘆調(指歌劇中配有數個伴奏聲部,以優美的旋律表現出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也頗具音樂式的緊密感。另外他使用全新的大規模器樂編製,通過角色講述故事,向觀眾們直抒胸臆。在當時,歌劇《奧非歐》幾乎處處是創新。

除了《奧非歐》,蒙特威爾第還有兩部非常經典的歌劇——《尤利西斯的歸來》、《波佩亞的加冕》。尤其是《波佩亞的加冕》,它是蒙特威爾第所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取材於羅馬歷史,講述羅馬皇帝尼祿的情人波佩亞實現野心,加冕皇后的故事。由於主角們都是真正存在過的人,蒙特威爾第的音樂就像電影配樂一樣,反映出他們的真實情感。歌劇的結尾是尼祿和波佩亞的二重唱,表達了強烈的愛欲。歌曲名《Pur Ti Miro,Pur Ti Godo(我凝視你,我佔有你)》,聽起來彷彿尼祿和波佩亞正在共同歌唱他們的愛情和幸福。然而事實上,觀眾們都知道當落下帷幕之後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尼祿殺死了皇后波佩亞和他們未出世的孩子,隨即自殺,他的政權也在火海中崩塌。從這個角度來看,《波佩亞的加冕》其實蘊含著對羅馬專權的嚴厲批評和對剋制人性的呼籲。

Pur ti miro, pur ti godo (Duo final pour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de Monteverdi): Pur ti miro, pur ti godo (Duo)?

y.qq.com
圖標

自此,古典音樂的全新階段到來了——器樂音樂發展出來的大協奏曲,而新歌劇的發展則讓音樂的衝擊力、表現力有了無限的可能。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並不是相互割裂的,它們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這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相得益彰,使得音樂更貼近人的靈魂,情感從而變得更加真切。就是在這種不斷的融合發展中,激發出了無數作曲家燦爛的靈感光輝,為後輩們知名了開闢新道路的方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