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杜蕙蓉╱台北报导】

国卫院研究指出,以国际通用诊断标准的「网路游戏成瘾量表」,台湾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盛行率约为3.1%,略高于西方国家;而成瘾者在游戏中花费金钱也比非成瘾者高出近1倍,且花费金钱的比率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

该研究成果来自于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林煜轩助研究员及主治医师、潘元健心理师,以及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邱于峻医师组成之研究团队,是目前亚洲及全球最大规模的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行为调查,研究成果已于今年8月被行为成瘾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行为成瘾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接受。

2018年6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网路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纳入精神疾病。WHO定义的网路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症状为,无法控制地打电玩、生活中愈来愈以电玩为优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动,即使知道有负面影响仍持续增加打电玩时间,以至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正常运作(造成失能),包含健康、家庭、学校、工作等层面,且上述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

会谈准则有3个严谨的判断标准:(1)失控的症状;(2)日常生活功能受影响;(3)持续1年的状态。这能够更客观地评估游戏的利弊,也不会将正常娱乐休闲用途的上网玩游戏、或是电竞选手的密集训练误判为网路游戏成瘾。林煜轩表示,医界与学界对网路游戏成瘾有严谨的判断标准,核心基准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认为的「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

林煜轩表示,研究发现有3.1%的青少年有网路游戏成瘾,点出社会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存在,然而从医界案例来看,问题常常不在沉迷网路游戏本身,而是来自现实生活层面的问题,导致青少年逃避到网路游戏的世界。

在科技网路急遽发展的时代,人机互动紧密,网路游戏成瘾现象将是大众不可避免要认识与面对的身心发展问题。林煜轩医师建议,政府与社会可以积极鼓励、健康促进方式来引导,而非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来看待此一社会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