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晴雯/台北报导

国内首次进行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盛行率调查,分析台湾共8,110 位青少年网路游戏玩家,结果发现,网路游戏成瘾盛行率大约为3.1%,即每100名玩家中,有3位是网路成瘾者,略高于西方国家。医师呼吁家长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度沉迷网路行为,大多数是现实生活出了问题,如可能交不到朋友、遭到霸凌,因此才把生活重心转移至网路游戏上。

检视相片

▲(示意图/资料照)

为揭开我国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盛行率面纱,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林煜轩助研究员级主治医师、潘元健心理师,以及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邱于峻医师组成之研究团队,以国际通用诊断标准的「网路游戏成瘾量表」,研究对象包含国内169所各级学校,共8,110位国小、国中、高中一年内曾玩过网路游戏的学生(年龄分布从10到18岁),由心理专业人员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订定「网路游戏障碍症」的研究用准则进行结构式诊断性会谈,确立「网路游戏成瘾量表」的切分点。

此研究显示网路游戏成瘾盛行率大约为3.1%,略高于西方国家。而过去在没有严谨的国际标准时,网路成瘾的盛行率是10、20%,甚至高达30%。该研究也指出,有网路成瘾的小孩比没有成瘾的,在网路使用的时间以及在网路游戏的消费要多许多。

何谓网路成瘾?「长时间使用不等于是网路游戏成瘾。」林煜轩说明,医界与学界对网路游戏成瘾有严谨的判断标准,核心基准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认为的「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意即,个人因为对于上网打游戏不可自拔(失控),让他的日常活动优先顺序产生变化,总以打电玩为优先,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且明知道有负面影响,还是无法控制的这么做,这样一连串失控的状态。

林煜轩进一步提到,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网路成瘾盛行率平均是1.0%,显然低于我国,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国内青少年儿童的休闲活动时间,比西方国家少一些,大多被课业占据。

2018年6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网路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纳入精神疾病。若孩子出现网路成瘾,会延伸出什么疾病吗?林煜轩说,每款游戏间的差别很大,很难区分长期下来会怎样,但国外有个知名研究指出,网路成瘾的孩子,大学时期是关键点,若大学时期还是无法控制,之后的3、5年还是会延续该失控行为,若发现自己这样不型,原因可能与负责控制冲动的前额叶皮质要到18至25才会成熟有关;大学毕业后得求工作、也要面临当兵的抉择,生活习惯会因此改变,那么上网习惯也会跟著变,这也对应到这次研究10到18岁的青少年冲动控制还没有成熟的结果。

此外,网路成瘾现象也传递了一些警讯给家长老师。林煜轩指出,孩子生活重心依赖网路,很多师长都是先批评,都认为孩子都在玩游戏不念书,其实问题不是出在网路成瘾,大多是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如交不到朋友、遭到霸凌等。

他也提到,网路游戏是人为制造出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就能获得快乐跟愉悦,且强度是很强的;此时,家长或老师先别急著批评,应先了解孩子在游戏世界里为什么快乐?是因为发挥才能,所以能很快地在游戏中攻城掠地、或是因为游戏交了很多朋友,他鼓励家长去了解孩子的快乐,同时也要借此去了解现实生活有哪些事情也可以为孩子带来乐趣,才不会只将重心建筑在网路世界上。

检视相片

 ▲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台湾孩童网路成瘾盛行率高于欧美。(图/记者杨晴雯摄)

 

更多三立新闻网报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