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英國脫歐的截止日期,第二次延後了……

  原本3月29日的deadline,在經歷了英國政府最後一秒找歐盟短暫推遲到4月12日晚上23:00(也就是原定明晚)之後,昨天經過首相特雷莎·梅跟歐盟各國領導人的再次“勾兌”,現在又拖到了10月31日。

  圖:BBC News

  沒錯,現在的最新脫歐截止日期是萬聖節當天……

  以及沒錯×2,現在脫歐已經成“拖歐”了。

  圖:BBC News截圖視頻

  不過考慮到之前梅姨本來是希望只延期到6月30日之前,而歐盟原本想讓英國乾脆一拖拖到明年底……

  現在10月31日這個結果,也算是挺有拉鋸戰的意味了。

  圖:National Review

  不過這個日期依然潛伏着一個“炸彈”——

  原本梅姨希望最晚延期到6月30日,甚至最好能趕在5月22日之前,就是因爲5月23日起就要舉行歐洲大選了,新的歐洲議會則會在7月2日召開第一次正式會議。而英國政府(甚至包括軟脫歐派)都並不希望參與到這次大選裏……

  所以昨晚梅姨和歐盟談下的新脫歐截止日期有個附加條件,那就是在萬聖節這個“死線”到來前,英國面臨一個抉擇:要麼參加歐洲大選,要麼6月1日無協議脫歐。

  兒童節無協議脫歐vs.萬聖節有序脫歐,這是在“兒戲”和“鬼故事”之間二選一啊!

  圖:Gifer

  “從太空中看,脫歐長這樣”

  圖:地鐵報

  玩笑歸玩笑,梅姨自己都說了,雖然現在有10月31日這個新deadline,但還是希望儘早解決脫歐。即便這個聽上去不過是梅姨無數從未實現的承諾之一,咱們還是可以來看看,她現在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也就是——英國脫歐接下來要怎麼整?

  貼心的BBC News照慣例給出了接下來的流程圖示

  原圖:BBC News | 編譯:英倫圈

  照這樣看來,英國脫歐其實還存在7種可能發生的結局。

  1無協議脫歐

  儘管英國除了硬脫歐派之外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無協議脫歐”發生,議會也幾度投票否決了no-deal Brexit的可能性,但由於脫歐畢竟是需要英國、歐盟雙方點頭的事情,所以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還是沒有被徹底排除。

  具體來講,它還有兩次成爲現實的機會:1) 英國不參加歐洲議會選舉,但又沒能在那之前搞定一個解決方案,那就得6月1日脫歐;2) 10月31日前還是無法達成一個脫歐協議,或者甚至最終議員們投票接受無協議脫歐。

  原圖:giphy

  2根據梅姨談妥的協議脫歐

  可能對於議員們而言,脫歐到現在最煩的事情之一,就是儘管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梅姨之前談下的脫歐協議投票否決,但這份協議總是“陰魂不散”地重新拿出來投票。

  理論上講,梅姨這份協議始終沒有完全被“處決”,頂多也就是個“打入冷宮”的狀態,隨時可能“回宮”。加上歐盟始終堅持不會再重新談判,那麼除非歐盟食言,不然這份堅持永遠都是梅姨協議的後盾啊……

  梅姨與圖斯克。圖:天空新聞

  3推翻重來,全面重新談判

  上面已經講到了這是歐盟強調過無數回的“不可能事件”,但還是不能排除梅姨政府準備試試運氣、提出重新談判的可能啊!

  如果英國真的腆着臉提出重新談判的要求,那麼下圖就是可能出現的情況

  原圖:BBC News | 編譯:英倫圈

  4再次脫歐公投

  再次公投是很多英國人和政客明確反對、但同時另一部分又極其希望發生的一種結局。

  其實2016年的脫歐公投本身不具有決定性效力,最後是英國政府決定“聽從人民的意志”。不過這次,如果真的舉辦第二次脫歐公投,現在已經有這樣一種呼聲:希望第二次公投是具有決定性效力的,也就是說公投結果將自動生效。

  圖:Indy100

  不過就算舉行二次脫歐公投,具體怎麼投、設置哪些選項,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目前討論度最高的一種是:把現有協議拿給全英國人表決,讓他們選擇是接受協議,還是不脫歐……

  原圖:BBC News | 編譯:英倫圈

  5英國舉行大選

  這是梅姨在2017年已經玩過一次的把戲,最後結局……一手好牌打爛,保守黨失去下議院的絕對席位優勢,不得不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合作,以此保證執政黨地位。

  如果她決定故技重施,那麼將需要超過2/3的議員同意舉行大選;如果沒有這麼多議員點頭,那麼她就還是隻能選擇:要麼繼續硬着頭皮推進脫歐,要麼辭職。

  圖: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6再次進行不信任投票

  今年1月16日,英國議會已經就現任政府舉行過一次不信任投票,最終結果是支持梅姨政府的一方以325-306的微弱優勢勝出。

  如果再舉行一次不信任投票,梅姨政府還能苟一次嗎?嗯,不好說,不好說……

  原圖:BBC News

  7取消脫歐

  沒錯,這個史詩級笑話,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就是這樣。

  圖:WiffleGif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內容參考BBC News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