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導讀

現代人,總以生活節奏快、工作緊張為借口,經常成為不吃早餐的「匆忙客」,快餐食品的VIP,飲食不規律,營養不均衡,再加上一雙不愛運動的腿腳,著實給很多疾病的產生築起了溫床。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很多結石病也紛沓而至,就像膽結石,不知有多少人為它丟了健康丟了膽,這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面對膽結石,該何去何從?老中醫指點迷津!

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它的發病機制複雜,但其形成,與膽汁郁滯、排泄不暢密切相關。

中醫學認為,膽為中清之腑,輸膽汁以腐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利為順。而膽汁之分泌排泄,每與偏嗜肥甘、情志拂郁等因素有關。蓋偏嗜肥甘則傷脾,脾傷則健運失司,情志拂郁則傷肝,肝傷則疏泄不利,二者均能影響膽汁的分泌排泄而致郁滯。故而偏嗜肥甘與情志拂郁也就同膽結石之發生形成了互為因果的關係。

目前,中醫對膽結石的治療,大多分氣鬱、濕熱、膿毒三型,在具體治則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從膽石靜止期著手,強調提高氣鬱型療效,並將其分為肝氣鬱結、肝胃不和、肝陰不足三型。有的主張從病邪熱化的程度,將其分為蘊熱、溫熱、熱毒(膿毒)三個不同階段,強調通里攻下與清熱解毒。有的則從原發性肝膽管結石病例多有脾胃陰虛之證候出發,強調膽脾分消,主張膽脾同治,用茵陳、鬱金等藥品加消導葯。

各種治療方劑很多,但治法不外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解毒、通里攻下等幾種,也多以大柴胡湯、茵陳蒿湯為基礎加減化裁。而先生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對膽結石之治療與常法有別,其經驗為如下。

1.疏清滑利通其用

膽附生於肝,膽汁乃肝之餘氣所化。《東醫寶鑒》云:「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故膽的病變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基於此,先生認為清瀉濕熱當與升降滑利相結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肝的疏泄正常,氣機的升降也正常,則膽汁排泄暢達。反之,肝失疏泄,郁而化熱,引起肝熱灼液,導致膽汁排泄不利,就會造成鬱結,聚而成石。因為不管是氣鬱型、濕熱型或膿毒型,均與肝臟氣機升降失調有關。結石是標,氣滯是本,所以治療膽結石必須重視氣機升降,疏肝理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理氣開郁能降低膽管口括約肌的緊張度,減少胃酸分泌,使胰腺分泌減少,解除胰管梗阻力,減少壓力,增加膽汁的分泌,與中醫理論相合。

膽結石以濕熱型為最多見,濕與熱兩者,目前均以清熱為主。而先生認為還當注意配以甘涼滑利之品。因為甘涼滑利之葯多能去濕,濕去則熱無所依,再加滑利對消癰化石、利竅排毒均有好處,故治療膽結石當以疏、清、滑、利為主。根據疏以解郁、清以泄熱、利以去著的原則,先生自擬柴牡五金湯。

柴牡五金湯

柴胡9克,生牡蠣(先煎)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鬱金9克,雞內金4.5克,川楝子9克,金錢草15~30克,青陳皮各5克枳實6克,甘草4.5克,厚朴6克,瓜蔞12克,冬瓜子18克,冬葵子12克。

方解:柴胡與牡蠣同用,《本草經解》認為「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牡蠣味咸性降,《湯液本草》認為「咸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脅下之硬」。故兩者合用,一升一降,不但能宣暢氣機,還有軟堅散結之功效。

鬱金、川楝子、青陳皮,疏肝以解郁,理氣兼消積。現代藥理分析得知,鬱金所含揮髮油,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並使膽囊收縮,有利膽作用,揮髮油還可溶解泥沙狀結石,故用於膽結石尤宜。

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清瀉濕熱,利水通淋,化堅消石。雞內金兼可健脾,鬚生用碾末吞服。冬葵子、冬瓜子、瓜蔞,滑以去著,通竅利濕,還有消癰排毒作用。厚朴、甘草、枳實,不加大黃而配以滑利之品,既有小承氣湯行氣除滯、清熱通便作用,又可避免用藥過峻而傷胃氣。

本方雖以疏清滑利為主,但葯不過峻,所以只要患者不是十分虛弱,一般都可使用。

隨症加減

(1)伴有炎症發熱者:加土茯苓、忍冬藤、連翹、白薇。

(2)出現黃疸者:加茵陳、山梔。

(3)脅痛者:酌加香附、烏葯、延胡索。

(4)嘔惡胸痞者:酌加姜半夏、姜竹茹、枳殼。

(5)納呆者:加蒼朮、焦山楂、焦神曲。

(6)大便不暢者:酌加郁李仁、桃仁、大黃。

另外,每日服雪羹湯一劑。

雪羹湯

大荸薺4個,海蜇皮(漂去石灰礬性)30克,水煎服。

此方出於清代《絳雪園古方選注》,云:「羹,食物之味調和也;雪,喻其淡而無奇……荸薺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諸葯不效者,用以泄熱止痛,捷如影響。」先生取其滑利以排石,泄熱以止痛,久服而不傷正氣,亦「食療以輔之」之意也。

2.舒肝和絡善其後

六腑以通為用。膽石即使排除以後,也還有複發可能,當保持其氣機的通利。故先生用舒肝和絡飲善其後,防止複發。

舒肝和絡飲是先生在「病多參郁」的思想上研製而成的,旨在疏肝,法在通利。故仍以柴胡、牡蠣為主葯;香附、烏葯,調氣活血,疏肝消痞;蒼朮、厚朴,溫中燥濕,寬胸利膈,散滿行滯;鬱金、石菖蒲,開竅豁痰,利膽解郁;夜交藤、合歡皮,和血安神。故能達到氣血流暢,消化正常,以防膽石再生。

沈某,女,58歲。1992年8月23日初診。

B超提示膽囊口有結石嵌頓,引起膽管痙攣而為疝痛。便艱,高熱(體溫 40℃),白細胞24×109/L,經大量抗菌消炎解痙治療,痛已緩,高熱已退,但膽區仍感不適。此膽疝痛後引起之創痛未愈也,今不需止痛,六腑以通為順,但予利膽清熱解毒通便。苔膩,脈弦細。處方:

柴胡9克,枳實9克,蒼朮9克,厚朴6克,鬱金9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雞內金6克,川楝肉9克,黃芩9克,土茯苓30克,連翹9克,忍冬藤24克,白薇9克,知母9克,白芍9克,生甘草6克,郁李仁9克,生薑(另包)9克。7劑。

二診:便已通,未暢下;膽區隱痛已平,但仍有不適感;苔脈如前。予原方加:玄明粉(沖)9克,冬瓜子9克,冬葵子9克。14劑。

三診:得暢下;B超複查結石已消失,膽區痛已平;胃納轉佳。以舒肝和絡飲加金錢草、雞內金、川楝肉、枳實、瓜蔞皮、郁李仁,續服7劑(隔日服)以善其後,並囑服雪羹湯以代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