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

我所说的「完美」意思是它作为一部电影,完全按照经典戏剧的规律来打造,在叙事的节奏和情节的布置上,精确到了每一秒,甚至每一帧,所以总是恰到好处地搔到观众的心灵最软处。

我完全没法抵抗,即使强撑著保持理智,最后也感到喉咙有些哽咽。

至于电影的评分为什么不是满分,那是从观众的接受角度来看的。或许它并不是某人喜欢的类型,或许觉得太鸡汤了。总之,减分的项是他与观众的协调度上的差异,不是它本身。

和《奇迹男孩》一样,《马戏之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于家庭的维护和构建。马戏这个题材只是底盘,情感才是瓶中的花,最终要满足的是爱的富足。

这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诉求,是文明进阶到一定程度的所向。职场退居其次,家庭回归首位。

歌舞片看起来好像增加了电影的长度,但事实上它节省了时间。关键是怎么运用。印度片的很多歌舞是强插入进来的,是突兀的。好莱坞歌舞片不是,歌舞部分本身就是叙事的重要呈现。

就像影片开头,介绍男女主人公小时候相识,以一首歌曲就交代清楚了,歌词娓娓叙说,寥寥几个场景就让观众明白了他们成长和相爱的故事。如果没有歌舞,就需要很多戏来交代。

在故事发展这一段落,促使休?杰克曼事业变化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两个女儿。她们告诉他,博物馆必须要有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正是受女儿的启发,杰克曼才一步步成为马戏之王。

所以,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是他在台下,和妻子一起观看女儿的演出。是他的回报。

整个故事前后呼应,包括中间的推进,都是这个家庭在一起出力。

根据经典戏剧的套路,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有转折,也就是所谓的亢龙有悔。在这里,休杰克曼像乐视的贾跃亭一样,步子迈得太大了,通过借钱来扩张演出规模。这是很危险的,结果当女歌手因为得不到杰克曼的爱,放弃演出时,一下子就断线了。

这时候,帮助杰克曼东山再起的,内在是妻子的支撑,外在是马戏团的齐心协力。到了这个时候,美国普世价值观才冒出头来,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梦想将影片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打破阶级的屏障,通过个人的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王者,这是美国的建国信仰,也就是美国梦。

因为杰克曼和妻子的爱情走得太顺,虽然小有误会,但无伤大雅。所以,电影必须再重构一条爱的线索,让故事更加丰满。扎克埃夫隆和女杂技手的爱情被作为副线来构造,他们遭遇的障碍和杰克曼很像,但显然,期间的波折更大,也更浪漫。

尤其两人相遇的那一刻,飞在空中的女孩,一下子冲到埃夫隆的面前,恍如仙女从天而降。他被震撼了。我也被震撼了。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场梦幻,尤其是歌舞片,更是梦得璀璨。我们之所以被感动,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里包含的那种柔软的情感。美好的爱,幸福的家庭,努力之后就可以获得的成功,这是所有人渴望拥有的人生。

男人都希望,成功时,有万人欢呼。失败时,有一人相陪。

马戏之王的故事,不正是这样吗?


相比较于传统类型,歌舞片以歌舞作为故事叙述的参与语言,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在叙事上便与传统片种有著一定的差距,而又因为其最大限度寻求视听上的表达,创作门槛和播放技术的要求又远高于传统片种。门槛高、叙事弱,导致了一直以来,歌舞片在类型电影当中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就在去年,一部歌舞片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一举拿下六项大奖和八项提名,更是刷爆了国内观众的微博和朋友圈,这部电影就是《爱乐之城》。时隔一年,《爱乐之城》的热度还未退去,一部新的歌舞片又携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的威势登陆国内院线,休·杰克曼主演、迈克尔·格雷西导演的《马戏之王》以其超越《爱乐之城》的高质量,再度成为观众议论的焦点。

如果说《爱乐之城》还是以情绪渲染为主,那么《马戏之王》可以说是达到了歌舞片开创以来最类型化的叙事。影片以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巴纳姆的人生经历为蓝本,讲述了其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想像力和说服力,从经营博物馆起家,一步步收拢出堪称传奇的「创业队伍」,而后一手开创世界上第一家马戏团的传奇故事。「一场人性的狂欢」,主角动机明确,始于一个不想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梦想,而终于一场功成身退极致想像力的开创;其他角色定位清晰,没有出现角色功能僭越的情况;每个人物都做到了简单而精准,以歌舞参与叙事,没有在剧情的反转上浪费太多镜头笔墨,《马戏之王》在类型化的创作上完完全全遵循了一部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律。叙事不失真,歌舞又饱含力度,故而顾盼自雄、飞扬夸饰的《马戏之王》可以说是把歌舞片故事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回顾到历史渊源,歌舞片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次兴盛,到五六十年代达到辉煌,这期间诞生的《绿野仙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音乐之声》《雨中曲》等,都是载入影史的作品,《雨中曲》更是在2007年被美国电影学院评选为「100部最伟大影片」之一,位列第五位。但在此之后,电影技术的突破使得越来越多的类型片种纷纷涌现,歌舞片仿佛也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走向没落。但是作为电影史上引领过一个时代的类型片种,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对歌舞片的探索。2002年,由罗伯·马歇尔执导的歌舞片《芝加哥》横扫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芝加哥》的成功使得歌舞片得到了一次短暂的回潮,三年后,由陈可辛导演,金城武、周迅、张学友主演的歌舞片《如果·爱》登陆院线,算得上是我国现代歌舞片当中最为专业、最为成熟的一部影片。但在此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歌舞片的市场都再度陷入了沉寂,而这一切一直到《爱乐之城》的出现,才得以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电影是一门视听的艺术,这一点从电影兴盛之后就一直没有变过。很多观众都说歌舞片以歌舞来推进剧情,是背离了「故事」的初衷,但很少有人还记得,作为最早诞生的一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反倒是最根正苗红的一种电影化表达。从形式上来说,歌舞片是对视听的一种极致开发,它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相结合,给观众营造出一场视觉盛宴,而这也同时使得其成为了一个对电影放映技术要求极为严苛的类型片种。《爱乐之城》的火爆是必然的,《马戏之王》的备受好评也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是电影后期技术还是电影放映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切类型都将被重新注入活力,以视听为生命力的歌舞片,本来正是诠释电影是造梦的游戏这一本质,也必将再度迎来火爆,成为技术更新之后的院线新宠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戏之王》的主题曲《This is me》,创作者是Benji Pasek和Justin Paul,而这两位也正是去年凭借《爱乐之城》拿下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的音乐大咖,此番《This is me》再度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依照观众反响Benji Pasek和Justin Paul有望凭借此曲连庄奥斯卡也未可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马戏之王》作为本人第一部去影院二刷的作品。因此,如果问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我的答案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如果问它会不会成为一匹黑马,我只能遗憾地说,对中国市场而言,《马戏之王》成为黑马的可能性不大。

金刚狼扮演者休·杰克曼为了给《马戏之王》制造声势,特别在中国大陆播放的预告片里加了一段推介说明,正是这条3分钟左右的预告片,BGM里播放的《Never Enough》驱使我一定要走进影院去听一听,这首歌的影像现场版究竟能美到什么地步。

毫不夸张地说,《马戏之王》堪称当前电影技术前提下一部顶级视听盛宴电影作品,故事核心人物是美国马戏鼻祖巴纳姆,出身低微的裁缝儿子,爱上贵族家的女儿,风雨飘摇的成长经历没有熄灭他心中持续燃著的火光,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女人富足安定的生活,巴纳姆不惜任何代价地挑战阻拦他成为上流社会一员,成为有钱人的一切。

或许是为了烘托舞美歌美效果,影片的故事情节明显被导演处理的比较薄弱,情节结构上有一种流于表面的弱力感。不过,瑕不掩瑜是确定的,歌曲部分音效、声质会把人紧紧黏在影厅的座位上,舞美效果同样会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动作跟声音一样层次丰富,瑰丽无比,精妙绝伦。

《马戏之王》的票房表现在北美地区是之间走高的态势,因为正如影片中里的戏剧评论人一样,这部影片一开始也并没有被北美的影评人看好,同样正如影片里观众都爱巴纳姆的马戏团一样,北美观众用口口相传,帮助这部影片在票房上成了一匹黑马。

不过换到中国的环境下,《马戏之王》很难做到如北美一样的逆袭,一是观众很可能因为这是一部歌舞片而在选择阶段就被排除掉,二是适逢中国春节的贺岁档国产贺岁剧市场几乎全部为中国老百姓的喜好量身定做,一部全英文歌剧式的作品,很难与贺岁档的档期杀出一条血路。

2018-02-24 23:10

——衡·Isabell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