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不断地被「删除」。这个现代思想家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上日趋减少。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入选和撤下必须慎重考虑。在对鲁迅的删除上,他的「过时」、他的文章的不好教不好读等是否可以作为理由对此进行辩护?删除鲁迅是否有深意,会产生何种后果?网路上对此作出热烈反应。        网言         想删除鲁迅是因有人不喜欢    网友「燕山谭客」:「确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的文章。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有两类人如此:一是没思想的平庸之徒;二就是特定利益群体。前者是没有脑子的糊涂蛋,后者实际上就是鲁迅指的吃人者。中国现在有些人肯定不喜欢鲁迅。但他们不说,他们让糊涂蛋们说,什么糊涂老师、糊涂学生、糊涂网友,然后用他们的话制造伪民意,把鲁迅的文章赶出教科书。」       中国不可再丢掉鲁迅    腾讯网友:「多年来因为很多莫名其妙的权力运动和国人浮躁焦虑的心态,我们丢失了孔子,丢失了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伦理道德,丢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现在我们已快两手空空。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再丢弃?我不认为鲁迅就非常伟大,但他必须被尊重,被记起,被学习。他不是什么符号,不是什么旗帜,但我们的社会仍然要置于他的火力之下。他的幽灵应该一直存在。」        分析       「去鲁迅化」与「鲁迅符号化」一脉相承    美国思想家、犹太哲人弗洛姆在《先知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一文中写道:「先知……他是一位揭示那已被预先决定了的未来的预言者吗?他是一个坏消息而不是好消息或愉快消息的传播者吗?」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先知。当然他只是坏消息的传播者。在20世纪的早期,他早已预知我们的的现状。    但现在,已经到他是否能避免被删除命运的时刻了。    一种支持删除他的观点认为,他已经过时了。根据这种只是以模糊的时间而非思想内涵是否具有超越性来评判文章价值的观点,鲁迅当初批判的东西已经成为无法加以再现和复制的历史现象,因此没有必要把它们带入现实去影响未来,而新的时代需要在语文教材上加入一些也会成为或已经可以被认为成为经典的文章。    表面上看这符合「喜新厌旧」的人性偏好,但是,根据这种观点,没有一篇文章可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因为它们言说的都是已经「过去」而且不可能再现的东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的文章不好教不好懂。这更不经一驳。不好教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它可能是来自于僵化的教育体制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惯性,也可能是教师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肤浅,或二者兼而有之,而并不必然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问题。根据对鲁迅作品思想内涵无可置疑的定位,这个时候该做的并不是删除他,而是反思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对于一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的态度。不好懂当然有点道理,但比鲁迅更「古文」的文章没有一篇比他的更好懂,但恐怕没有谁敢主张把古文从中学语文教材里统统驱逐出去。    这些理由在逻辑上都站不住脚。而涉及鲁迅文章的思想内涵是否还有「现实性」,主张删除者恐只能装著失语。这才是要删除他的深意。    看到这一点很有必要:理性能力的有限使人类像著了魔一样地流行著这样一个看起来和认知有关的现象:某些事情实际上是什么是一回事,但它看起来是什么和人对它的解读是什么又是另一回事———而往往后者被人们认为才是真实的。    鲁迅没有逃过此劫。他注定无法享有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荣幸。    任何一个具批判性的思想家都可以被打扮。他针对某些现象或某些实体的批判可以给另外的现象或实体赋予合理性。因此必须根据需要给他进行各种包装和价值上的评判。他必须成为一个无个人特征而方便地加以阐释的客体,对他的阐释必须符合特定的利益考虑。    但他也让人害怕,因为他的思想具有超越性,在逻辑上针对的并非某些特定的现象或实体,而是具某种特征的所有现象和实体:一旦利用他的实体本身就具有这种特征,那么他对于这个实体来说将变成一种威胁。这个时候,他不再被神圣化,而是必须被弃置或遗忘。    鲁迅当初「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和现在处于要被删除的处境,其逻辑一模一样,都是是否能够论证某些社会现实的合理性。而删除他不再是要人抹去对过去的记忆,而是要抹掉人对某些社会现实的感知。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