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是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的过程,锕系元素的大部分原子核(钚、铀、居里姆等)不对称地分裂成一个大碎片和一个小碎片。

重碎片平均呈现一个氙元素(电荷数Z=54),独立于初始裂变核。要理解决定两个碎片中质子和中子数量机制一直是一个长期的谜。预计碎片的变形会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原子核根据其内部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有些是球形的,大部分是像橄榄球一样变形的,还有一些是梨形的。原子核的内部结构随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动态地描述裂变过程,Tsukuba大学的Guillaume Scamps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Cedric Simenel使用了核理论的最新技术。这种核裂变的模拟利用量子力学来考虑核子在原子核中的运动,并采用适当的简化来解决多体问题。利用该模型,在240Pu的情况下,发现裂变碎片较好地形成了梨形变形(见图A)。这种梨形变形是由于两个碎片之间强烈的库仑斥力造成的。这种初始变形有利于基态为梨形的核。

图A:裂变系统随时间的演变,从左到右的总时间是20.4 zeptosecond (1 zeptosecond = 10-21 s)。图片:University of Tsukuba

这是氙的情况,由于一些内部结构的影响,一些质子Z=54。这种机制足以强烈影响几个裂变系统中核子的配分。在模拟230、234U、236U、246Cm和250Cf的裂变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机制,与实验观测结果一致。这些发现可能在未来解释,令人惊讶的是,最近观察到的比铅原子核轻的不对称裂变,并改进了对外来核的裂变性质的预测,这些性质影响了天体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元素的丰度。

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筑波大学

参考期刊文献:《Nature》论文DOI: 10.1038/s41586-018-0780-0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