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运输车的种类无外乎三种:全履带式、半履带式和轮式,鉴于装甲运输车是要搭载步兵和坦克实施协同作战的,坦克是全履带车辆,拥有强大的通行能力,可以在没有公路的乡村和丘陵地带实施作战,而传统的轮式越野能力实在有限,无法和坦克进行密切的配合,所以轮式装甲车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

理论上来说,能够有效伴随全履带的坦克作战的装甲运输车最好也是全履带的,这样它们就具备同样的越野能力,真正实现协同作战。只有速度一致了,才有可能实现协同作战。可是全履带的装甲车造价太昂贵了,而且结构非常复杂,性能也不是太好,转向系统和操作都十分迟缓,而且在大量生产坦克的同时生产同样甚至更多数量的全履带装甲车显然大大超出了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即便是工业强国美国和德国在当时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双重考虑,半履带式装甲车成为了当时较为理想的装甲车机动方式。

半履带装甲车的特点是前方采用车轮,而后方则采用履带,理论上来看,半履带装甲车的越野能力比轮式车辆要强很多,而且相比于全履带式车辆,半履带式装甲车的在公路上的行驶情况也好于全履带式,更加节省燃油和更易于操作,似乎半履带式装甲车是集中了轮式车辆和全履带车辆的优点。其实不然,半履带式装甲车集中的优点非常有限,而集中的缺点却非常明显,半履带装甲车的公路行驶能力远不如轮式车辆,而其越野能力也比全履带式差太多,而且它的造价也并没有降低太多,结构也很复杂,尤其是对于维护工作,需要两套不同的工具,维护工作非常麻烦。

随著车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传动技术的发展,半履带式装甲车的优势逐渐丧失,而是缺点却越来越明显,被淘汰也成为了必然。二战中最著名的半履带式装甲车就是美国的M3半履带装甲运输车和德国的Sd.Kfz251式半履带装甲运输车车,它们拥有防御小口径武器和炮弹破片的侧面装甲防护,欠缺顶部的保护,一般安装一挺机枪,作为装甲步兵的制式武器,担负侦查、步坦协同、牵引等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英军大量装备的就是全履带——

布伦机枪运输车,由威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发制造,被广泛装备于英军,用于侦查,联络,运输。这辆车可以搭载一个班左右的兵力,二战期间一共生产制造了十一万三千辆。

再来看苏军——

毛熊的战略根本就不是什么步兵战车,而是人手一只波波沙直接跟随T-34坦克突击。坦克赋予士兵速度,步兵为坦克提供近距离火力掩护,完美的步坦结合。

而美军的步兵载具有轮式的,也有半履带式的。

轮式的是M8

半履带的是M2半履带车M2 Half Track。

这种半履带车最初是运兵型,后来演化出迫击炮型,防空型。M2半履带车总共其实也才生产了13500辆,而美军真正用来运兵的道奇、福特、雪佛兰这几个品牌的卡车加起来上百万辆。

真正在影视作品里出现得比较多的半履带,是德军的Sd.Kfz. 250和Sd.Kfz. 251.

Sd.Kfz. 250一共生产了6628辆。

Sd.Kfz. 251,是250的加强版,搭载人数是250的一倍,车身更长,作为一个靠谱的武器平台,被赋予了运兵、防空、喷火、反坦克、架桥等二十多个型号。

251的生产数量最多,达15000辆。

德军喜欢使用半履带车,和三个原因密不可分。

第一,闪击战思想。

德军虽然表面强大,但实际上依然是小本经营小打小闹,抢了就跑的逻辑。所以如果美军出场,一定是轰炸机集群先来个地毯式轰炸,或者战舰舰炮先覆盖,然后地面部队再出来收拾残局,而如果是苏军,一定是坦克集群推进,后面跟著不怕死的人海。而德军每一个士兵都是精英,要让精英们快速到达前线,破坏重要的战略目标。所以半履带装甲车是保护德军装甲掷弹兵,让他们很好跟随机械化部队前进发挥作用的。德军对装甲运兵车的需求比其它国家的均军队都要大,或者说有限选择。

第二,欧洲战场的地理环境。

欧洲战场是充满了泥泞沼泽的,无论西线还是东线,有大量原野,到了雨天就泥泞不堪。不要说搭载装备、武器平台、后勤补给的车辆,就是人走都很困难。轮式车辆是一定无法胜任的。而轮式车辆的加强版,就是加履带,顺便再加一点装甲。相对来说生产半履带车比生产一个坦克地盘要便宜得多,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介于轮式卡车和坦克车之间的产物。

第三,德国精密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轮式车辆的转向和联动机构是复杂的,复杂就意味著容易出问题,维护成本高。然而德国人不care这些,因为他们机械制造技术先进。「轮式装甲车?毛毛雨啦,我们轮式摩托车都满地翻滚!」 所以也是德国人,把半履带这种黑科技发挥到了极致。

二战后,有钱了,就不需要半履带这种折中方案了,直接上全履带,比如美国的M2布雷德利——

这可是在海湾战争中出镜率最高的步兵战车,有时候甚至要给M1艾布拉姆斯坦克充当「眼睛」。

而毛子方面,一贯奉行简单粗暴,有了BMP-1型。

半履带装甲车其实可以被看为是轮式车辆到履带(坦克底盘)的一种过渡。是军队由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发展的一种中间阶段。而财力不是很雄厚,不能像美苏一样大力发展空军,坦克,但是又虎视眈眈希望快速突破,吞并疆土的纳粹德国,就只能大量制造成本不高,但是机动性强的半履带车,从而使其步兵的机动性,防御力得到大大加强。

更多优质原创回答,感谢各位大佬的鼓励!


二战并没有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ocle/IFV)的概念,只有装甲输送车(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APC)。

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半履带装甲输送车曾经风靡一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设计人员希望能够结合履带式和轮式车辆的优点,设计出性能更高的装甲越野载具,半履带车的设计初衷,是既具备履带式车辆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强的优点,同时具备轮式车辆价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转向简单,节约燃油,可靠性高,维护简单的优点。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半履带车在实战中,并没有表现出两者优点的结合,反而成了集两者缺陷之大成者,由于同时具有履带和轮式两套行走机构,所以履带式车辆所有的诸如转向复杂,公路速度不足,油耗高,维护麻烦,可靠性较差的缺点一个不少,同时由于保留了前方的轮式机构,履带接地长度大大缩减,越野性能颇打折扣,更不要说越障能力比纯履带车辆更没法看了。

但是由于二战爆发时,很多国家(比如美德)只有半履带底盘适合作为装甲输送车使用,从头研发一款新的全履带装甲车的话黄花菜都凉了,而使用坦克底盘和动力系统的话实在过于大材小用所以只能捏著鼻子继续使用半履带输送车,倒是英国从一开始就搞了好几种全履带载具,所以自行生产的装甲车几乎全是全履带式,而美国后来研发的LVT两栖输送车也采用了全履带方式。

到了战后,战时大量生产的半履带装甲车还一度继续服役,并且在战后一些局部战争露面,但是各国都已经不再生产半履带装甲车,而逐步以现代化的全履带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取代其地位,到现在半履带装甲车只能到博物馆寻觅了。


有呀,履带与轮式两者之间性能不一样,履带式防护性更强


半履带式步兵输送车的特点就是结构较简单,而且具有较强的越野能力。半履带式输车在设计上与汽车基本相同,只不过主动轮是通过履带给予车辆动力的,这就减少了主动轮转向的设计。减少了这个转向机构,车的自重也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机动速度的不减。还有,给设计、造时、成本、自重等都起到了便利作用。它的主要缺点就是遇到复杂而艰难的路况时转向不灵(推、拉动前转向轮横向运动)。现在肯定是不生产使用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