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之子

马特·塞林格

南都讯 记者黄茜 发自北京 上世纪50年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让塞林格一夜间成为全美年轻人的偶像。但他并不享受成名带来的光环,而是寂然退场,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做起了“隐士”。这个超然的举动让人联想起梭罗或中国的陶渊明。除了少数几个家人,没人了解塞林格的后半生。

“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就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因塞林格诞辰100周年而首次访华的塞林格之子马特·塞林格,最近对中国媒体谈到这个话题时说。塞林格不愿和1950年代纽约文学圈的宠儿厄普代克、诺曼·梅勒等人一样穿行于鸡尾酒会,也拒绝当时过分看重名人效应的浮夸社会。“他的这种拒绝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当面甩了一个巴掌。正是因为媒体、作家们感觉被塞林格拒绝了,他们才尽力地用各种方式去批评我父亲的选择。”

他感兴趣的是更深刻和更有意义的东西

3月23日和24日,马特·塞林格在北京分别有两场分享会。此前他已行经上海、苏州、南京和成都,与读者见面,和作家、翻译家、学者、书评人对谈,接受车轮战似的媒体访问。

他出演过《美国队长》,有着和父亲一样的修长面颊,银灰头发,风度翩翩。他耐心回答提问,有时候热泪盈眶,群访结束后给每一位记者题写卡片留念。

2019年是塞林格诞辰100周年。2018年末,译林出版社全新推出了塞林格作品集,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擡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四部作品。这是塞林格作品简体中译本第一次在塞林格基金会的指导下结集出版。其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沿用了已故翻译家孙仲旭的译本,《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擡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由复旦大学副教授、著名译者丁骏迻译。

关于塞林格隐居的缘由,是马特·塞林格此行被问到最多,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马特说,父亲一直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神圣而伟大的。如果能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处在不公开的环境里,塞林格也许会一直发表作品。

“但是因为他一开始的四本书都是超级畅销书,媒体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有点过重了,这对他造成了困扰。我相信他只享受了一天,就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

年届中年的马特,显然对父亲怀着深切的爱和理解。他反复强调,已有的许多影视和传记作品中,充塞着对塞林格的误读。“我父亲感兴趣的是更深刻、是其他更有意义的东西。他期望在一个平静的、美妙的环境里写作,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学习。他也真的做到了。他读的书可能比所有人都多。”

在3月24日上午于清华大学举行的分享会上,作家李洱指出,上世纪80年代阅读塞林格的作品时,其文字里传达的情绪,与那个时代的情绪和精神,有一种“相互背离又相契合的”非常迷人的关系。塞林格本人的遭遇也很让人玩味,“他用隐匿的方式,拒绝媒体、拒绝外界、拒绝一切,但这种方式反而给他带来巨大的名望。”

作家格非则认为,塞林格的隐居,和他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透露的精神诉求相一致。“他没有在获得成功之后,就去过他曾经批判的那种充满陈词滥调、虚伪的、装腔作势的生活。他没有,他远离人群,使得这样一种理念经得起推敲,变得比较坚固。”

塞林格众多遗稿将付梓出版

虽然自1951年以后塞林格有54年没有再公开发表作品,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2010年去世后,塞林格留下了为数众多的遗稿,马特·塞林格担当起了整理这些遗稿的重任。“他每天都在写作,所以真的是海量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花了十年时间来整理这些内容。当然我不会说还需要再花十年时间,但这项工作也不是两三年就能完成的。”

至于遗稿的内容,马特透露,它们与塞林格之前的作品有相似的地方,“关于人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保持纯净并减少幻想,如何去爱你身边的人等等”。但马特不愿意将它们称为“短篇小说”,他把它们叫做“素材”,散落而性质多样,暗示它们是未完成的,或者至少是未经打磨的。“它们更加粗犷,或者更加原始,会为你打开了解塞林格的另一扇窗。”

塞林格生前曾好几次对马特提及:“你愿意承担整理作品的事业吗?”但整理作品并非仅仅是案头工作,它还意味着必须站到公众面前,必须面对不同的镜头和人。“父亲并不希望我承担这些,也没有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情不舒服或不好的一面在哪儿。”然而,马特也指出,就像发生在海明威或福克纳身上的那样,如果遗稿落入不堪信任的人手中,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做塞林格的儿子对我来说是一份荣幸。”说到这里,马特的情绪有些激动。“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名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敏感、有趣、关心别人,充满冒险精神的学者。我的成长是与这样的人一起的,真是很幸运。”

塞林格生前极少在公众面前谈论自己,马特也指出,目前人们能从传记、影视作品和维基百科里读到的他,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或许这些尚未面世的遗稿,能帮助我们离真实的塞林格更近一些。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不同的塞林格。

作者:黄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