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現代醫學(西醫)的名稱,一般成人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 130—139/85—89mmhg為臨界點,仍在正常範圍內;

  • 140—159/90—99mmhg為高血壓一期;

  • 160—179/100—109mmhg為高血壓二期;

  • 180—210mmhg為高血壓三期。

  • 如果血壓從臨界點慢慢向一期靠近…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了!

    祖國醫學認為「高血壓」病屬中醫學「眩暈」「頭痛」「中風」的範疇,認為本病主由機體陰陽失衡導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內生風、火、痰、瘀致病,病變主與肝、脾、腎三臟關係密切。

    發病初期以陰損為主,臨床多見陰虛陽亢……後期陰損及陽,多見陰陽兩虛(包括氣陰兩虛)、瘀血內阻等,癥狀複雜多變。

    治療原則是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氣血協調,血壓合適、穩定的狀態,同時逐步消除癥狀。辯證上審證求因,以調和陰陽為宗旨,處方上多以「鎮肝熄風湯」為參考,隨證加減化裁,靈活多變。

    此病雖由多種原因引發,其病因病機與發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情志因素和生活失調與此病關係密切。

    高血壓病因1情志因素

    中醫理論歷來重視情志和疾病的關係,正如《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的情志變化超過所承受範圍,可直接影響陰陽氣血失調,超過人體臟腑的調節能力就會發病。

    如人在盛怒之下,「大怒傷肝」,因肝體陰而用陽,其性主生主動,喜條達,素體陽盛或憂鬱,惱怒太過,肝失條達,導致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則發「眩暈」「頭痛」,從而導致血壓上升。

    2生活失調

    生活規律的驟然改變和時令季節失於調理,亦可引起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從而引發「高血壓」病的發生。

    飲食不節、過度飲酒、食暈、縱慾等都是導致氣血陰陽失調的重大誘因。

    其中,飲食失節在本病的發病因素中佔有重大比例。過食肥甘原味,傷脾礙胃,生濕釀痰,痰濕阻滯,風痰上擾,亦會引發「高血壓」病。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憂思勞倦和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或久病不愈,耗傷氣血,均可致氣血虛弱。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肝失濡養,肝失濡養則虛風內動導致眩暈。

    此外,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皆可引發「高血壓」病。年老腎精虧虛和先天不足或房事過度耗精傷腎也是導致「眩暈」引發血壓上升的一個原因。

    淤血內阻也是導致高血壓的重大原因,瘀血形成因素大致由外傷、出血、氣虛、氣滯、血熱、血寒、情緒改變、生活失宜等七大因素。

    高血壓治療1肝陽上亢型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則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重,脈玄或數......

    治療上主用「平肝潛陽、清火熄風」法。

    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石決明、鉤藤平肝潛陽熄風,懷牛膝、生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黃芩、山梔、菊花清肝瀉火,白芍柔肝滋陰。

  •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煩躁易怒者,酌加龍膽草、丹皮、夏枯草。

  • 若肝腎陰虛甚者,目澀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玄細數者,酌加枸杞、首烏、生地、麥冬、玄參。

  • 若見目赤便秘,選加大黃、當歸通腑瀉熱,眩暈劇烈、手足麻木、震顫者,加羚羊角、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全蠍、蜈蚣等鎮肝熄風,清熱止痙。

  • 2肝腎虧虛型

    臨床表現: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攣變形、舌強不語,或偏癱,肢體肌肉萎縮、舌紅脈細,或舌淡紅、脈沉細......

    治療上主用「滋養肝腎」法。

    代表方劑:「左歸丸」和「地黃飲子」加減,乾地黃、首烏、枸杞、山萸肉補腎益精,麥冬、石斛養陰生津;當歸、雞血藤養血活絡。

  • 若腰膝酸軟甚者,加鹽杜仲、桑寄生、牛膝補腎壯腰;

  • 腎陽虛,加巴戟天、肉蓯蓉、附子、肉桂,夾有痰濕,加菖蒲、遠志、茯苓化痰開竅。

  • 3痰濕中阻型

    臨床表現: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噁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療上主用「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法。

    代表方劑:「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半夏、陳皮健脾燥濕化痰,白朮、苡仁、茯苓健脾化濕,天麻熄風解痙止眩。眩暈甚者嘔吐頻作,視物旋轉,酌加代赭石、竹茹、生薑、旋復花鎮逆止嘔。

  • 若脘悶納呆,加砂仁、白豆蔻芳香和胃。

  • 若耳鳴重聽,酌加鬱金、菖蒲、蔥白以通陽開竅。

  • 若痰郁化火,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者,用「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

  • 中醫治療此病方法諸多,但重要的是根據具體病情,辯證論治,脫離「辨證」,中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提醒朋友們,在用藥前,請先諮詢藥師或醫生。

    作者:執業藥師江建平 /編輯:李方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