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介紹的兩艘艦艇算得上是日俄戰爭中沙俄艦隊的精華了。可惜他們最終沒有折戟大洋,而是被高地上從天而降的炮火擊沉在錨地。

丹後Tango:

在旅順港被打撈起的前沙俄戰艦波爾塔瓦號加入IJN後更名為丹後,1907年初次到達舞鶴港的她沒有任何武裝

原沙俄海軍戰列艦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和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的姊妹艦,原屬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戰列艦。1894年11月6日開始建造,1898年建成入役,1904年11月5日下午14點45分在旅順港(Port Arthur)被日軍設在203高地的11英寸榴彈炮命中,引發彈藥庫爆炸並坐沉港內,旅順港陷落後於1905年1月2日落入日軍手中,於7月21日更名為丹後,1909年被定為一等岸防艦並作為海員和炮手的訓練艦服役。1916年3月被歸還給俄國,於4月5日重新命名為波爾塔瓦,1917年更名為切什梅(Tchesma),1923年被廢棄(BU1923,據中文資料顯示1924年被正式除籍拆解)

裝甲:採用哈維鎳鋼裝甲,甲帶15英寸-3.9英寸,裝甲甲板2.75英寸,炮廓及副炮塔5英寸,主炮塔10-6英寸,裝甲司令塔9英寸

火力:4門12英寸40倍徑火炮(首尾各一座雙聯主炮塔),12門6英寸45倍徑速射炮(8門位於兩側4個副炮塔中,其餘4門位於炮廓中),16門47㎜火炮,12門37㎜火炮,6具15英寸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

波爾塔瓦時期

IJN丹後

註:1908年在舞鶴港(Maizuru)改裝了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的火炮,船首的47㎜和37㎜火炮,首尾的魚雷發射管被拆除,並裝上了6門3.1英寸的速射炮,艦員編製增加到750名

動力裝置:雙軸推進,立式三脹蒸汽機(數量不詳,中文資料顯示2台),14台圓爐(有資料顯示為貝勒威爾鍋爐,1908年舞鶴港大修更換為16台宮原式水管鍋爐)煤倉可載700噸最大1050噸燃煤,輸出動力10600ihp,最高航速17節(中文資料顯示設計航速為16節...)

註:波爾塔瓦號初次海試動力輸出曾達到11255ihp,航速16.3節

肥前Hizen:

原沙俄海軍戰列艦列特維贊號,1900年10月23日於美國費城的克萊普兄弟船廠(Wm Cramp&Sons)開始建造,1902年建成進入俄海軍服役,1905年在旅順港錨地被日軍的11英寸榴彈炮擊毀坐沉,隨後於1月2日落入日軍之手,同年9月22日被打撈出水,歷經三年左右的修復後於1908年11月更名為肥前並作為戰列艦服役,1921年9月被劃為一等海防艦,1922年在佐世保軍港被解除武裝,1923年9月20日退役,並於1924年7月在豐後水道(Bungo Straits)作為聯合艦隊的靶艦被擊沉

原沙俄戰艦列特維贊號,是當時唯一一艘美國船廠為外國海軍承建的戰艦,在旅順被擊沉並打撈後,可見原裝的凸起煙囪罩被移除了

裝甲:採用克虜伯鋼裝甲(由俄國工廠製造),甲帶9-3.9英寸,炮廓及副炮塔5英寸,裝甲甲板3-2英寸,主炮塔10-9英寸,裝甲司令塔10英寸

火力:4門12英寸40倍徑火炮(首尾各一座雙聯裝炮塔),12門6英寸45倍徑速射炮(分列於兩層炮廓),20門75㎜速射炮,24門47㎜火炮,8門37㎜火炮,6具15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在水上,2具位於水下)

美國造,真漂亮啊...

註:1906年1月到1908年11月在佐世保軍港的修理過程中改裝了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的武器(英日同盟期間,日軍大量採購英制軍火及艦船、設備)更換了4門12英寸主炮,12門6英寸45倍徑速射炮,20門3.1英寸速射炮,20門47㎜炮,8門37㎜炮和4具水上安裝的18英寸魚雷發射管,人員編製增加至741名

動力裝置:雙軸推進,立式三脹蒸汽機(中文資料顯示2台),24台尼克勞斯鍋爐(佐世保大修期間換裝了宮原式水管鍋爐)煤倉可載1016噸最大2000噸燃煤,輸出動力16000ihp,航速18節

註:初次海試列特維贊號的動力系統最高輸出達16120ihp,航速約18.8節

下期預告:

佩列斯維特,博羅季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