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引言

「中国民间文学」这门「学科」建立比较晚,肇始于「北大歌谣运动」

1918年02月01日,北大教授刘半农(刘复)、沈尹默等人成立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发布《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胡适、常惠、钱玄同、魏建功、顾颉刚等都先后参与进来。

1920年12月19日,沈兼士、周作人等人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布《北大歌谣研究会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北大25周年纪念日创刊。《发刊词》说明创刊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中断:1925年05月11日,北大文科研究所决定暑期以后,将《歌谣》周刊并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7年11月,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人在广州成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季刊。)

恢复:1935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决定恢复歌谣研究会;1936年03月,胡适在《〈歌谣〉复刊词》中提出歌谣搜集能「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

终结:1937年6月26日,复刊后的《歌谣》周刊,刊出最后一期。

一、「民间文学」释义及分类

本人上大学时使用的教材是北大段宝林教授撰写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第五版》今年已经出版。该书对「民间文学」定义为:

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民间文学只是俗文学、大众文学、群众文艺中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

①人民性:强调了民间文学的阶级标准。创作者主要是广大的农民、手工业劳动者(古代指奴隶、农奴)、现代产业工人。

②口头性: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在最初劳动人民不识字,不能进行书面创作,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③流传变异性:主要指民间文学在时间空间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产生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

④传统性:是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原则、体裁、语言艺术特色艺术形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稳固性

⑤集体性:这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即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为广大人民所共有的。

A.若干人直接合作;

B.主要形式: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C.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

⑥立体性:

A.民间文学作品在口头流传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说法(异文),而每一种异文只能代表作品的一个侧面所有异文总和,才是作品的全貌

B.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与表演相结合的。即文本音乐、舞蹈、表情等结合的综合性立体艺术;

C.民间文学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合环境中产生发展的,从民间文学场合环境的多方面联系中可以看出它的立体性特点;

D.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与实用性,表现其立体性;

E.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可做多方面研究

其次,民间文学的分类。按作品体裁粗略分为三大类

①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幻想故事)、笑话「散文作品」

②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顺口溜)、谚语、民间长诗(史诗、故事诗、抒情长诗)、绕口令、谜语、对联、酒令、打油诗「韵文作品」③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这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艺,包括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小戏曲艺。曲艺又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快书、相声等多种「说唱文学」形式。

但是以上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并不都是民间文学。需要根据「民间文学概念」排除、整理。

另一种分法「古今中外八大类」(据本人大学民间文学教师):

古:历代民间文学(中外);

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八大类: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

民间文学与其他文学不同,还需要到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这种「采风」形式与「考古活动」都需实践,两个学科的人还存在互相鄙视的情况QAQ……这种「游山玩水」式的研究,一度吸引大学同学研究兴趣……

二、研究书目

说到「入门书」,首先选择的必定是高校民间文学「教材」,其次则为「作品选」,再次则为有关研究「论文」「专著」国外的暂时除外。

(一)教材

1.《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五版)》:段宝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02月

2.《民间文学概论(第2版)》:钟敬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08月

3.《民间文学引论》:万建中(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01月

4.《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黄涛(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05月

5.《新编民间文学教程》:毛巧晖,陈勤建(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08月

6.《民间文学概论》:田兆元,敖其(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08月

7.《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8.《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1月

9.《民俗学概论(第二版)》:王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6月

(二)作品选、论文及专著

1.总论书目

  •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
  • 胡适:《白话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三联书店,1983年
  • 钟敬文编:《民间文艺新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1951年
  •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986年
  •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 贾芝:《民间文学论集》,作家出版社,1963年
  • 谭达先:《民间文学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 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 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 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 陈岗龙、张玉安等:《东方民间文学概论(1—4)》,昆仑出版社,2006年
  •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 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民间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七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民间故事书目

  • 袁珂著:《中国神话传说(上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
  •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 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话》,中华书局,1963年
  •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
  • 叶舒宪:《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李福清著,马昌仪编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论文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部编:《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 贾芝、孙剑冰编:《中国民间故事选(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 谭大容著:《笑话、幽默与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陈维礼、郭俊峰主编:《中国历代笑话集成(6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
  • 赵世杰编:《阿凡提和阿凡提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 陈蒲青等选注:《中国古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 陈蒲青:《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年
  • 公木:《先秦寓言概论》,齐鲁书社,1984年
  • 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 王利器等:《历代笑话集(续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
  • 谭达先:《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民间歌谣书目

  • 朱自清:《中国歌谣》,作家出版社,1957年
  • 朱自清:《诗言志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 董作宾:《看见她》,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 顾颉刚:《吴歌甲集》,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6年
  • 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 《诗经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1959年
  •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华文化服务社,1944年
  •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1957年
  • 任丰塘:《唐声诗(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 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
  • 杨慎编:《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 刘瑞明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华书局,2006年
  • 段宝林、过伟编,刘琦主编:《古今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 刘兆吉编:《西南采风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
  • 北大瞿秋白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中国歌谣资料(三册)》,作家出版社,1959年
  • 吴超编:《中国绕口令》,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谚语、谜语、歇后语、对联书目

  • 郭绍虞:《谚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
  • 温端正:《谚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
  • 马清文编:《古典小说谚语实用词典》,长征出版社,1998年
  • 成志伟主编:《中华谚语精华丛书(四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 王仿:《中国谜语、谚语、歇后语》,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 北大中文系资料室编:《歇后语大全(四卷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 谷向阳、刘大品:《对联入门》,中华书局,2007年
  • 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 黄曾甫等:《新编对联集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民间长诗书目

  • 安柯钦夫编:《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论稿》,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
  • 《中国民间长诗选(二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1980年
  • 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 《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选》,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印,1985年
  • 李树江主编:《回族叙事诗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 杨亮才、李缵绪选编:《白族民间叙事诗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 李缵绪编:《阿诗玛(原始资料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 天鹰主编:《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 朱海容记:《华抱山(1—3)》,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999、2006年
  • 武汉大学中文系记:《哭嫁歌(土家族抒情长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 郑土有:《吴歌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6.曲艺说唱书目

  • 姜昆、倪钟之主编:《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 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 薛家琨:《中国的曲艺》,人民出版社,1985年
  • 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
  • 《传统相声汇集(6卷)》,沈阳文联刘英男等编印,1980年
  • 薛宝琨、鲍震培:《中国说唱艺术史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 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
  • 薛宝琨:《中国的相声》,人民出版社,1985年
  • 刘司昌、汪景寿:《山东快书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 傅惜华:《子弟书总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 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钞(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董解元著,凌景埏校注:《西厢记诸宫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 关德栋、李万鹏编:《聊斋志异说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鼓辞汇集(1—6)》,沈阳市文联编印,1957年
  • 夏史选:《弹词开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
  • 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 傅惜华编:《白蛇传集》,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 杜颖陶、俞芸编:《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 高元均唱,马立元记:《山东快书武松传》,作家出版社,1957年
  • 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集(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 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集(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 张长弓:《河南坠子书》,三联书店,1951年

7.民间戏曲书目

  •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 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 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地方戏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 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 马少波:《戏曲艺术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 哈华:《论秧歌》,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
  • 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
  • 丁言昭:《中国木偶史》,学林出版社,1991年
  • 李微:《东北二人转史》,长春出版社,1990年
  • 王肯记:《二人转史料》,吉林戏曲研究室,1980年
  • 王尧译注:《藏剧故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 《滑稽戏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三)工具书

  • 段宝林、祁连休主编:《民间文学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 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 王文宝、盛广智、李英健编:《中国俗文学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四)中国神话传说有关古籍

《山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庄子》、《诗经》、《楚辞》、《左传》、《国语》、《逸周书》、《孟子》、《墨子》、《韩非子》等。


鲁巴茅郭老曹,这六个人物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六颗明星。鲁: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等;巴:巴金。代表作:《家》、《春》、《秋》;茅:茅盾。代表作:《子夜》;郭:郭沫若。《女神》;老: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曹:曹禺。代表作《雷雨》
不请自来强答一波,因为之前的答案实在是和民间文学没有什么关系。鲁郭茅巴老曹?莫言?路遥?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先弄清楚「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口头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集体创作」是辨别民间文学最简单的方法,各位说的有名有姓的作家当然和民间文学沾不上边。至于入门,从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开始吧。

发现评论里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是个啥。

文人创作和民间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当年上课的时候读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各个省份的民间故事都被收录进去了,很有意思,还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如果你要认真读起来,甚至可以参考一些论文,比如各地的生殖崇拜,南北之间的故事差异等等。

外国也有很多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比如俄国的普洛普。

因为研究生时期不再研究现当代,所以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了。就这样~


一些神话故事,传说和歌谣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