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家如何看清未來

互聯網促進了企業服務模式創新,移動服務、精準營銷、就近提供、個性定製、線上線下融合等服務創新正在激發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正在加速馳騁。數字經濟時代促進了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疊加,按需定製、人人參與、體驗製造、產銷一體、自組織協作、自適應管理等面向未來的企業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隨著新技術創新、新產業趨勢、新商業模式、新應用場景不斷湧現,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生物科技、新能源技術等科技創新核心領域均保持著超高速增長和大規模發展態勢,已經並將持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成為新經濟的新引擎、新動能。隨著互聯網+、智能+和大數據+逐漸成為各行業「標配」,傳統的產業邊界也不斷被突破。

面對如此複雜的新經濟時代,企業家們面臨著諸多難題亟待解決,在VUCA的時代(不穩定的、模糊的、不確定的、複雜的)環境下,企業家要面臨著如何看清企業未來的方向的困惑:業務如何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建立?產業如何轉型?企業的優勢在哪裡?業績停滯已二三年了,該如何突破?面對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又該如何突圍紅海?

重塑戰略,理清未來的價值是什麼,擁抱科技、擁抱變化、擁抱創新,而以上介紹的各種新經濟業態和新技術應用,就是未來的方向,只有ALL IN到這些新的業態和技術應用,才有可能有未來的二次成長。

二、組織的內耗

民企的生態,老闆整天就是「忙」,忙開會、忙客戶、忙關係、忙應酬,哪有時間靜下心來想未來。中層「盲」,盲從、盲聽,組織的科層制結構,信息是層層由上向上彙報,決策機制又是由上向下層層下達,這就導致了,信息和決策在傳遞過程中的衰減,最終導致失真。

公司內部的一項決議,從總裁辦公會議布置到執行,二個月回來,再次檢查時,發現沒有被完全貫徹下去,總有幾個部門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沒有及時完成任務,或做出的事,與當初的設想依然有較大差距,與是乎老闆在會上發火,再次責令總辦督促整改。而一陣風雨過後,又慢慢恢復成原樣,除非這件事是老闆一直在盯著,不做到不罷休的。

這就造成了現在一個怪圈,老闆和高管整天忙開會、忙應酬、忙見客戶,而公司的中層則是等、靠、要,通過層層彙報的機制,將信息、彙報、向上報,並等待老闆的決策。在民營企業,最後的決策者都是老闆,而老闆並非全能的先知,樣樣精通,他又非常忙,因此造成不能及時拍板,所有的事都要攢到最後,而此時又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才通過連夜開會的方式,做了匆匆決定,但正因為決策倉促,然後是不斷的改,導致最後的決策總是不能完美。而老闆也會覺得很鬱悶,身邊有這麼多高管,但最後要用時卻沒有靠譜的。

而中層們也是一肚子怨氣,什麼事都要彙報,彙報完了又不及時決策,每每都是最後關頭再匆匆決定,而因此造成錯失時機或決策被動。中層們也會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應用,而心生不滿或失落。

而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與之相關的部門,為了體現各自的專業性,困此會站在本部門的立場上,給出建議,而各自為政時,其實是沒有人站在老闆的角度去解決問題,更有甚者,為了本部門的利益,在實施或配合其他部門的工作中,往往更多的是體現本部門的職責,也就是制度和流程,以此來進行所謂的履行職責,從而增加了流程,造成整個事件的效率低下。

三、影響組織的因素

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有公司戰略、規模、環境、技術,這是標準的組織理論所提出的,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還要考慮公司文化、人的因素。其實,從組織管理的角度看,出現「何時請職業經理人?為什麼無法保證戰略落實到實際的執行中?為什麼很多經理人無法獲得合適的發展機會?而老闆又認為沒有辦法把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老闆何時可以交權給下一代?」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組織結構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所導致的。一是組織需要改變,同時我們還要解決的是權力和責任是否匹配的問題,組織就是解決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個問題。

上圖就是整個組織架構體系的演變,從工業革命一直到信息時代,跨度幾百年,還可以同時存在並應用在各行業中。在傳統的企業組織中,上下級之間形成了一條一絲不苟的信息傳遞鏈,高層的信息要經過層層傳遞到達基層,反之亦然。即:「上情下達」與「下情上報」。在這種金字塔組織結構中,縱向的管理層級之間等級明確,橫向的職能部門之間界限清晰,這種分工方法逐漸形成了分工精細的職能層級式組織結構也就成為目前許多企業通行的組織結構模式。

四、未來組織的特點

1、扁平化結構

知識經濟的運作使現有企業組織結構面臨著挑戰和創新,曾經普遍採用的科層制組織模式正在被一種新型的扁平化組織模式所取代。企業組織結構從「金字塔」向扁平化管理的轉變,已成為企業管理模式變革不可阻檔的潮流,標誌著企業發展已全面進入扁平化管理時代。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環境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企業接觸的信息量激增,市場變化莫測,機遇轉瞬即逝,企業的活動量顯著增加,活動範圍明顯擴大,複雜的中間管理層阻礙了信息的有效傳遞,降低了企業決策的質量,部門本位主義導致忽視全局利益的現象不斷發生,無法實現企業整體效率的最大化,精細的分工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壓抑了員工的創造能力,不利於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些變化使得傳統企業組織結構的弊端凸顯,難以適應新形勢下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這就對組織結構設計產生了一個新的要求,即具有最少的層次,擁有一個儘可能「平面」的組織。而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嚴重地阻礙了這種反應和決策。於是,一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應運而生。為了適應持續不斷劇變的環境,現代企業必須不遺餘力地推動創新。

2、分散式

互聯網時代的組織結構是什麼?現在已經比較清楚了,就是分散式組織。分散式組織的特點是:

第一,多中心,分散控制。大家都知道分散式能源,每戶農民就是一個太陽能的電站,能夠自己使用或者併網發電。多中心是指在一個平台上有多個個體或團隊,也可以有多個組織……它們是相對獨立的經營單元,之間有一定聯繫,但彼此並沒有垂直的控制關係。多中心,分散控制意味著分權。

第二,多觸角、多方向。通過分散式組織,可以多觸角、多方向地探索、尋找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更有利於發現機會。同時,可以通過局部損失控制、化解全局性風險。

第三,靈活機動,能夠快速應變。對於突然出現的具體情境,可以快速反應。

第四,可能存在自組織、自適應(修復)機制。自組織是自我發育、自我成長,受了傷之後自我修復。自組織和分散式是什麼關係呢?自組織一定是分散式,而分散式未必是自組織。因為分散式可以是沒有聯繫的。

第五,組織內部無邊界。因為是多中心,而且是動態的——沒有任何一個中心是固化的,變化之中,組織內部邊界自然被打破,可以進行自組織連接。

第六,組織外部邊界消失。因為每個中心或單元都可以自主地與外部合作,組織的外部邊界也消失了。

3、去中心化

組織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也不是沒有中心,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中心,把直線管理型組織變成網路化組織。去中心化就是要讓節點自由選擇中心,在組織之中不是僅僅下級圍繞上級轉,更多的應當是生產資料圍繞生產力要素轉,這樣生產力要素就更活躍,資源配置就更靈活,管理效率就更高,基層組織和一線員工的活力就更強。目前大多數公司的組織架構是傳統的金字塔式多層架構,管理鏈條長、成本高、效率低,決策者遠離市場和客戶,對客戶和基層的現狀及需求不能做到動態把握。這對於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競爭極為不利,這樣的組織也無法真正實現客戶需求導向,所以要進行「組織去中心」改革。

組織去中心關鍵是改變一切以上級、以各級管理層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使組織圍繞客戶轉、圍繞市場和一線員工轉,縮短企業與客戶的距離,及時滿足客戶的需求。組織去中心化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搭建統一支持平台,具體說,就是能夠由組織平台完成的職能要集中,需要市場或者服務端人員快速決策和迅速處理的職能要下放。

4、分散決策

企業決策機制的中心環節是決策主體的確立,它是企業能否良性運作的關鍵條件。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經濟活動最初始的決策者都是單個的人,我們把這種以個人獨立的、互不重疊的決策權為特徵的決策機制稱為分散型決策機制。

大數據改變了長期以來依靠經驗、理論和思想的管理決策方式,直覺判斷讓位於精準的數據分析,大數據下決策參與者的角色發生了改變。首先對於企業高層管理者,傳統的決策因為數據稀缺,重要的決策依賴企業領導者的經驗,而大數據可以保證從問題出發而不用擔心數據缺失或者數據獲取困難,決策重心回到問題本身,而領導者的任務是發現和提出正確的問題。

其次對於企業一般管理者和員工,可以很方便地獲得決策所需的信息,決策能力大大增強,決策傾向於依靠企業一線員工。大數據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領導者們必須與一線員工並肩工作,提高企業決策水平。

再次,由於媒體不斷宣傳和數據獲取便利,普通民眾開始認識並利用大數據,每個人都能進入大數據世界,成為數據分析家,進而參與決策。

互聯網經濟時代,科技正促進領域間融合,產業界限正在模糊,社會化決策正在崛起。因此,多元決策在大數據環境下更加突出,決策者來源更廣泛、關係更複雜,全員參與成為大數據下企業決策的重要特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