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一個架構不存在中心失效節點即可,就是系統中任何一個節點再怎麼作惡也不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有沒有某個人或幾個人有許可權直接(不需要投票)修改這個項目的遊戲規則。


區塊鏈項目的去中心化,我們應該從兩個層面去看:

  • 架構
  • 治理機制

一. 架構:

架構上的去中心化是指參與系統運行的物理節點的數量,由許多不同的節點來驗證交易,一般來講,運行的節點數量越多,越去中心化,加入越無需許可越去中心化。

舉個例子:

根據Bitnodes的統計,我在寫下這個回答時,比特幣共有10490個節點分布在全球各大洲,並且只要你願意你可以隨時運行比特幣節點客戶端成為比特幣的節點之一。

再來看EOS,真正參與出塊的節點是21個。

相比之下,比特幣顯然是更去中心化的項目。

二.治理機制

治理機制的去中心化是指有多少單獨實體控制著系統的運行規則。在直接民主制中,每個人都可以投票來影響國家/地區的政策變化,因此這在政治上是高度去中心化的,而由一個人或單方面做決定的獨裁政權形成鮮明對比。

其中現在的區塊鏈項目實現的基本上都只是架構去中心化,治理機制去中心化目前來說其實比較難實現,因為它要求開發者首先實現該系統,然後將其治理和維護移交給可能不完全了解該系統工作原理,或缺乏擁有構建和維護代碼等專業技術知識的利益相關者群體。

在治理機制上,比特幣也並不去中心化,比特幣的開發、更新幾乎都只由Bitcoin Core開發團隊決定。

當然,我們現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所以POS共識機制的項目,項目的一些關鍵因素可以由持幣者投票進行決定,但實際上這種投票目前都相對流於形式。

至於是否越去中心化越好,我想就見仁見智了。


有代碼技術實力么,看得懂區塊鏈技術內的不同代碼結構么。分辨你是想從底層代碼還是團隊人員因素看。

如果只是普通關注者,基本先看看項目的底層共識協議機制是哪個,看看礦池算力分布情況,節點是哪些。不同的共識協議背後需要不同的節點和投票驗證機制。再看下團隊的代碼情況,沒有有漏洞,是否審計嚴謹。

嚴格做到完全去中心化,可能就只有BTC吧。其他或多或少會犧牲一些。


有沒有token激勵。推薦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零基礎學區塊鏈一書。


POW的看礦池算力,DPOS看支持節點數量


去中心化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也許你沒有注意,但是我們生活中早已充斥著去中心化的產物。現實中的微博啊,社交媒體啊這些其實都是去中心化的產物

在了解去中心化之前,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中心化,什麼又是去中心化。通俗地講,中心化就是一個或多個重要級別的領導講話,所有其他人只能參與聽,領導講話你是不能插嘴的。以前的門戶網站是中心化。而去中心化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講話,都可以選擇聽還是選擇講,就像自由討論模式。

跟傳統的去中心化相比較,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以下三個特點更突出。

第一,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在區塊鏈的系統中,每個節點也就是每個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而傳統的去中心化並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就拿微博來舉例,你關注一個人是不是帶有很大的私人感情在裡面?摻雜了私人感情的人事物是做不到完全均等的。因為每個節點的同步,如果受到攻擊的話,那對區塊鏈系統來說是很安全的,因為要改變系統中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數據是非常難的,也是非常花時間的,而在你還沒能改變數據之前,系統維護可能早已發現攻擊的存在,適合做出應對。而如果微博受到攻擊,那很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系統癱瘓,甚至數據泄露等等。

第二,區塊鏈的信用的建立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微信和支付寶都是一個信任的中間前提,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那麼微信和支付寶就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經濟學人》有這樣一句很經典的關於區塊鏈的話:簡單地說,它是「一台創造信任的機器」。區塊鏈可以做到讓人們在完全沒有任何中介的情況下做到彼此信任,這樣彼此之間合作就會變得簡單很多。多年以後,我們生活的世界可能再也沒有打假這類事件了。

第三,區塊鏈的集體維護的特點可以降低很多成本。中心化的網路涉及到很多系統的維護、保密、運營等等,而這些必定需要很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這些對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可以節約很多成本。不僅如此,因為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都在相同的時間記錄相同的事物,如果某一個節點出錯,馬上就能夠糾正,這樣也可以說是節約了維護成本。因為不用之後再去反覆查驗,真的會方便很多。

當然,傳統的去中心化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還有其它的區別,但是以上三點比較重要,足夠見到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優勢所在。


個人覺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由於礦池的存在,區塊鏈可以說是弱中心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