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预防子宫颈癌该不该打疫苗?

 宫颈癌目前高居国内妇女癌症死亡率的第5位,一年有600多位女性死于子宫颈癌,威胁著台湾女性的健康,预防子宫颈癌,除了定期做子宫颈抹片检查之外,近年第一支癌症预防疫苗--人类乳突病毒疫苗的研发及上市,将子宫颈癌的预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女性远离子宫颈癌的一大利器。

    过去对于子宫颈癌的致病原因一直不明,虽然怀疑是病毒所引起,但一直无法证明,直到198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学者豪森(zur Hausen),也是2008年诺贝尔医学讲得主,在子宫颈癌组织当中发现人类乳突病毒(HPV),才进一步证实罹患子宫颈癌与人类乳突病毒有关。

 曾于豪森博士研究室进修的三军总医院妇产部教授赖鸿政表示,人类乳突病毒的分型很特别,跟一般我们所知道的病毒并不相同,像是B肝、C肝病毒,其利用病毒感染身体产生抗体,主要根据抗体来分型,属于血清型,而人类乳突病毒则不太会引起免疫反应,主要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差别,属于基因型。根据DNA序列的差异,不同型的人类乳突病毒不断的被分离出来,目前已知有100多种,可存在于皮肤角质、黏膜、口腔及生殖道等处,大约有30~40种会感染生殖道或口腔黏膜。乳突病毒不仅出现在人类身上,就连猫、狗身上也有猫狗的乳突病毒,但是,不同种的生物间的乳突病毒,并不会互相传染。

    人类乳突病毒基因型繁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人类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为致癌物,主要因为这两型与子宫颈癌的关系较强。第6型与第11型,通常引起尖性湿疣,也就是俗称的「菜花」,与癌症的关系不大。由于病毒引其疾病的因果关系很明确,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疫苗,来阻止病毒的感染,就像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麻疹病毒一样,可以经由疫苗的注射来阻断病毒的感染,进一步预防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产生。

疫苗本身没有致病疑虑

    这样利用疫苗来预防癌症的观念,让许多研究者很早就投入子宫颈癌疫苗的研发工作,但是,人类乳突病毒脱离人体之后,并无法在体外培养,初期疫苗的研发工作并不顺利,一直到1991年,由澳洲的研究团队拔得头筹,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利用遗传工程的技术,制造出人类乳突病毒的疫苗,历经十余年的试验,美国FDA2006年核准第一个HPV疫苗上市,第二个HPV疫苗也在2009年上市,目前全球施打人数已经累积超过数千万剂。

 HPV疫苗主要经由肌肉注射,引发身体免疫系统,产生大量对抗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随著血液,进而渗入子宫颈黏液,当病毒来临时,这些抗体会发挥像防空飞弹的功能,攻击病毒颗粒,黏在病毒颗粒上,使得病毒无法与子宫颈的上皮细胞表面适当的结合,进而阻止病毒进到细胞内。要特别提的是,HPV疫苗,是所谓的「类病毒颗粒」疫苗,假如HPV病毒的构造像是一颗巧克力球,里面包有核桃,核桃代表著致病的DNA,但类病毒颗粒,就像空有巧克力球的外壳,中间并没有核桃,更没有致病DNA,完全靠外在样子长得像病毒,引诱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中和长得类似样子的真病毒,因此,疫苗本身并没有致病的疑虑。这有别于许多疫苗如小儿麻痺疫苗,这些疫苗,是活的病毒,减毒之后制成的疫苗,它还是活的病毒,只是毒性减弱,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引起疾病。

哪些人适合施打疫苗?

    那么,子宫颈癌疫苗适合什么样的女性施打呢?赖鸿政表示,由于人类乳突病毒是在有性行为之后才可能被传染到,而这个疫苗是预防性的疫苗,所以子宫颈癌疫苗在没有性行为之前打是最好的,但子宫颈癌疫苗在做人体临床试验时,理论上,找一群完全没有性行为的女性最适当,但实际执行上有其困难,不得不采用年龄来进行临床试验的筛选条件,其实,真正的关键,不在年龄,而是是否有性生活。所以,子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一家找了9~26岁,另一家找了10~25岁的年轻女性进行试验,这两种疫苗均共须打3剂,时程也大同小异,一个第026个月打,另一个第016个月打。结果发现,疫苗对人类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具有100%的保护效果,打了疫苗后,几乎完全不被这两型所感染,而人类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占所有会引起子宫颈癌人类乳突病毒的约70%,也就是子宫颈癌疫苗可以预防7成的子宫颈癌。其中有一家药厂把引起菜花的第6型与第11型加入疫苗中施打,预防子宫颈癌的同时,也预防菜花。另一家则专攻子宫颈癌,用不同的佐料,让身体产生更高浓度的有效抗体,进而达到较长期的效果与部分交叉保护其他型别的效果,可以说各有千秋。除了年轻族群,子宫颈癌疫苗又进一步完成45岁前熟女族群的人体临床试验,保护效果虽然不如年轻族群那么高,但也有年轻族群的9成左右,而人类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占所有会引起子宫颈癌人类乳突病毒的70%,所以,整体而言,在熟女这一部分,子宫颈癌疫苗有63%的保护效果,亦即可以预防63的子宫颈癌。但是熟女的部分,除澳洲已经核准子宫颈癌疫苗可以适用到45岁,但许多国家尚未核准这个年龄层的适应症。此外,某些国家也核准男性的使用条件。目前,台湾尚未通过可以用到熟女与男性施打的许可,但并不表示不能施打,这些「适应症外使用」(off-label use),医病间事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沟通。

 

打了疫苗,效果维持多久?

在了解子宫颈癌疫苗的保护效果之后,接著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打完3剂可以维持多久的保护效果?这也是临床上有意施打子宫颈癌疫苗女性都会问的问题。

 赖鸿政指出,目前北欧瑞典的一群妇女是最早施打子宫颈癌疫苗的对象,这群妇女打完子宫颈癌疫苗到现在,已有8年的时间,对第1618型的病毒保护依然很好,也没有因为这两型病毒引起的子宫颈病变,未来应该还可以维持很长久的效果,推估子宫颈癌疫苗的保护效果可以维持10~20年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已有性行为,还需要打吗?

    子宫颈癌疫苗最好在没有性行为之前施打,那么,已经有性行为的女性就不能打了吗?答案是:有性行为的女性还是可以打子宫颈癌疫苗。虽然性行为是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事实上,感染人类乳突病毒之后,绝大部分是可以自己清除掉的,大部分的感染并不会发展为子宫颈癌,有些病患在施打子宫颈疫苗之前,会先检验看自己感染了哪一型,再决定打或不打,其实可以不须如此大费周章,检测病毒是否存在子宫颈,就算存在,也不知道谁会痊愈,况且,要同时感染第16型及第18型病毒的机会非常的少,所以即便感染了其中一型,打了子宫颈癌疫苗之后,尚能预防另一型尚未感染的人类乳突病毒,多少还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已有性行为的女性施打疫苗,并不算太迟。但是,这个疫苗是预防性的,如果子宫颈上皮已经有异常的病变,应改接受治疗,疫苗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打了疫苗,会不会有副作用?

    当然,每一种疫苗都会有副作用,子宫颈癌疫苗亦不例外,大约有10~15%患者,在疫苗施打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少数接种女性会发烧,因为打针而晕倒的情形,也不算少见,建议接种完后,先休息15分钟再起身活动。所谓的不良事件,只要打疫苗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健康上的事件,包括自杀与车祸都算在内,但这些不良事件是不是因为疫苗所引起的,都经过专家讨论与界定。过去,对于子宫颈癌疫苗可能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曾引起多方关切,但经专家回头去看,其间并未有因果关系。就一份施打2300万剂之后的报告来看,有32例死亡案例,但经过仔细评估,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FDA)与疾病管制局(CDC)都认为,这些死亡案件,和疫苗注射本身无关。有少许自体免疫疾病的案例发生,也认为和疫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基本上,施打HPV疫苗的风险并不高,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却大大不同,若施打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目前并无证据是疫苗引起的。为避免无谓的医疗纠纷,施打前,医病应该要充分讨论。即使如此,对这个疫苗的安全性,仍持续接受监控中。打了疫苗,抹片检查不可少近年来,子宫颈癌有年轻化的趋势,门诊中看过最小的子宫颈癌患者大约30岁左右,过去也有年纪更小的案例被报导出来,理论上不应如此,先前即已提到,人类乳突病毒潜伏在人体内,大约需要10~15年才会进展到子宫颈癌,文献记载,有些年纪相当轻的子宫颈癌病患,有可能在小时候曾遭到性侵,因而感染病毒,只是最后忘了或是没有讲出来,对于这些案例,只能以例外来看待。预防子宫颈癌,真正诚实的单纯性伴侣及严格的全程使用保险套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实际要100%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子宫颈癌疫苗给予了另一个有效的预防选择。目前子宫颈癌疫苗需要自费,1剂大约4000元左右,打完3剂共约需12000元,目前亦有不少地方县市政府有提供补助,是相当不错的福利,可以多加利用。

    当然,打了子宫颈癌疫苗之后,还是一样不能忘记定期做子宫颈抹片检查,或是同时做甲基化DNA生物标记筛检(三总预计今年下半年起可以提供临床检测服务),因为人类乳突病毒相当的多,还是有可能感染到疫苗无法覆盖的类型,建议可以选择个人生日当月,一年做一次检查,比较不会忘记。如果是初次性行为,不用急著马上做检查,可以等到两年后再做,目前国健局有提供3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费子宫颈抹片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