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遗产考古学(下):波兰战俘营的水壶,透露一丝光明   原载于新公民议会

战俘营的水壶(正面)。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台湾近年热衷于转型正义与威权统治研究,对于其他地区的类似议题,可以多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到 1918 年,结束至今刚好一百年。当年欧洲各处都卷入战火,波兰自然不是例外。

黑暗遗产考古学(上):黑暗遗产与战壕艺术

 

战争总是留下黑暗遗产(dark heritage)与战壕艺术(trench art),有待考古学家挖掘。波兰北部的切尔斯克,一战期间有座战俘营,四年来都用于关押战俘,大战结束后关闭,如今几乎被历史与当地居民遗忘,消失于森林中。靠著新科技「光达(LiDAR)」,考古学家已经确认它的位置,深入调查。

100 years later: the dark heritage of the Great War at a prisoner-of-war camp in Czersk, Poland(一百年后:波兰切尔斯克战俘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黑暗遗产)

 

切尔斯克战俘营遭到附近居民遗忘,十分合理。当年关押的战俘主要是俄罗斯和罗马尼亚人,还有少量法国、义大利、葡萄牙、英国囚犯,对当地人来说,这批囚犯都是外人,不是自己人,欠缺情感认同。战俘营在四年期间,有将近 5000 位囚犯去世,是个弥漫死亡之地。令当地人不想回忆的另一部份是,有些战俘被租给周围村民,替他们工作,村民也是强迫劳动的受益者。

 

战俘营充斥死亡、伤痛、恐惧的黑历史,亲身接触者当然是能忘记就忘记,少有记录,任凭树林吞噬营区也不想接近,要回顾只能依靠考古学家。但是这篇论文研究的主题——水壶,著重的却不是战俘营的黑暗面,反倒有些光明。这也是本论文希望传达的主轴:黑暗遗产研究,也可以触及历史与人性的光明面。

 

切尔斯克战俘营中,一百年前遗留的物品,忠实地记录了当年囚犯的日常生活。论文描述的水壶,则可能是纵观整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很特殊的战壕艺术。一战俄罗斯士兵使用的水壶,有些是玻璃制成,不过此一 2006 年于一棵树下被意外发现,长 22.5、宽 13.5 公分的水壶,材质是铝。

 

水壶是士兵的个人装备,很能反映拥有者的个人风格与生活状态。这个主人不明的俄罗斯水壶,之所以能变成一篇论文,是因为它两面都保有相当完整,值得玩味的图案与文字。

 

水壶正面,以技巧卓越的手法雕刻了一幅图像:一对衣著华丽,双手紧握,拥抱著的男女。画面顾及许多细节,十分精致,可以推论技巧纯熟的创作者,一定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才完成这幅杰作。

 

战俘营的水壶(背面)。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水壶背面,则是刻著许多文字(西里尔字母)、数字年份与一只鸟。背面的雕刻品质明显不如正面,技法也不一样,无法确认两面作者是否为同一人,或是同一人的不同表现。

 

在水壶上创作的艺术家是谁,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与精力雕刻,后来命运是生是死,完全没有资讯。正面画面是真实回忆或想像的场景,鸟是否代表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永远不得而知。尽管这些相隔百年的雕刻,确切意义不明,我们仍能由其稍微体验到,被关在战俘营中雕刻者的情绪、爱、感受。

 

这篇论文的题材是黑暗遗产,却在此一领域常见的死亡、痛苦、创伤议题之外,发掘出光明的另一面,使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过去。这类研究,也是台湾当下值得尝试的方向。

 

 

欢迎光临粉丝团一起讨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