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遗传多样性的孤雌生殖,注定死路一条?——进击の大理石纹螯虾(下)    原载于泛科学

大理石纹螯虾。图/取自 9GAG

 

究竟谁是大理石纹螯虾?她们又有什么惊人之处?请先看上集:

三倍体复制虾全面入侵——进击の大理石纹螯虾(上)

 

多出一套 DNA 的大理石纹螯虾

 

大理石纹螯虾(marbled crayfish)源自龙纹螯虾(slough crayfish),诞生短短时间,已经席卷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表现出卓越的适应力。她们和龙纹螯虾相比,性成熟时间没有差别,却成长更快、体型更大,繁殖能力也更强。

 

某些基因突变会带来更佳的适应力,例如鼠疫杆菌的古代 DNA 研究发现,ymt 基因的突变,让它们能够利用跳蚤作为载体,无疑强化了传播能力。不过即使大理石纹螯虾的全套基因组被定序出来,研究团队仍无法肯定,哪些遗传上的改变造成她们的演化优势。

疫杆菌:伴随人类5000年的死神

 

毕竟和龙纹螯虾相比,大理石纹螯虾最直接的差异,就是所有位置的 DNA 序列都多出一套;基因复制(duplication)是造成有利演化改变的常见原因,可是大理石纹螯虾却是所有基因都复制了一次,衍生的影响实在太广,很难直接由 DNA 序列看出端倪。

短篇 果蝇基因表现,1+1 大于 2

 

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与四倍体的染色体比较。图 / 取自 Wikimedia

 

基因表现也改变了

 

除了每一基因的数目都由 2 个变成 3 个以外,大理石纹螯虾的基因表现模式,应该也和龙纹螯虾不同。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能够在不改变遗传序列之下,调控基因表现量;而大理石纹螯虾从小到大所有生长阶段,基因组整体的 DNA 甲基化程度,皆比龙纹螯虾更低。[1]

基因也环保?! 长链非编码RNA 的诞生

 

大理石纹螯虾(红色)与龙纹螯虾(蓝色)的不同成长阶段时,整个基因组上 DNA 甲基化的程度。图/取自 ref 1

 

假如单一基因直接受到 DNA 甲基化影响,那么这个基因通常会变得不易转录,而降低 mRNA 表现量。不过基因之间会互相影响,某个基因降低表现量,反倒又会使一些基因提高。所以基因组整体的 DNA 甲基化程度下降,只能推论将有许多基因的表现受到影响。

 

更何况,DNA 甲基化之外,还有很多种调控方式。大理石纹螯虾与近亲间的基因表现,具体上是怎样的差异法,目前仍不清楚。

拉马克的逆袭?从用进废退说到表观遗传学

 

虽然缺乏遗传多样性,但是繁衍的很成功

 

江湖传言:「遗传多样性高是好的」,不过大理石纹螯虾显然不懂江湖智慧。由德国与马达加斯加多处地点,在不同年代采集到的大理石纹螯虾,基因组定序显示,她们不但能追溯到同一个来源(1995 年的德国),而且十余个样本间几乎没有遗传差异,符合她们诞生不久,又以无性生殖繁衍后代,缺乏遗传重组之预期。[2]

 

基因组定序的大理石纹螯虾,彼此的亲缘关系。图/取自 ref 2

 

即使个体间的差异低得要命,这批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复制虾活得却极其成功,不断攻城略地,占领新的地盘。大理石纹螯虾的成功能维持多久?

 

孤雌生殖弊大于利,长期是死路一条?

 

演化学家曾提出多项假说,唱衰孤雌生殖的动物,觉得她们是走上死路。的确和有性生殖相比,孤雌生殖能节省交配耗费的能量,延年益寿;无性生殖也能保留有利的基因组合,避免被遗传重组破坏。但是尽管短期有益,一个物种仰赖孤雌生殖长期繁衍下去,迟早将弊大于利。

 

穆勒棘轮假说(Muller’s ratchet hypothesis)认为,孤雌生殖一大弱点在于一代传一代的 DNA 复制过程中,基因组上会累积愈来愈多有害突变,偏偏无性生殖缺乏遗传重组,所以有害突变一旦诞生就无法排除,遗传负荷(genetic load)只能愈来愈高,终将导致基因组崩溃。

马改变了人类文明,人又如何改变了马? 

 

孤雌生殖的动物不会断自我复制,遗传变异较低。个体之间若是缺乏遗传差异,根据另一个知名预测红后假说(Red Queen hypothesis),下场将是:整个族群更容易被寄生虫、疾病等外来挑战击垮。这还没完,纠结水岸假说(tangled bank  hypothesis))预期:无性生殖使生物不易适应复杂、多变化的环境。

 

反正孤雌生殖的动物就算一时得利,上述的长期劣势,注定她们最终将无法逃离灭亡的命运,当孤雌生殖形成的那一刻起,它们就走上了死路!

 

蛭形轮虫。图/取自 wiki

 

竹节虫摆明没学过那些演化学理论,好几种竹节虫已经无性生殖超过一百万代,仍然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看不出灭绝的迹象。蛭形轮虫(bdelloid rotifer)肯定也没有读书,她们靠著孤雌生殖繁衍了超过百万年之久,而且不但没有灭绝,还演化出当今世上超过 400 个物种。[3]

 

无性生殖,未必无法获得演化新创意

 

不过存在长期以无性生殖繁衍的动物,并不意谓穆勒棘轮、红后假说等说法错得离谱。那些论点的关键都建立在:无性生殖无法增进遗传多样性,也就不能摆脱演化上缺乏弹性,以及累积有害突变更快的弊病。

 

然而事实上,一种动物即使是无性生殖,也未必不能用其他方式获取遗传变异。例如蛭形轮虫,就靠著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从周遭环境获取过不少崭新的 DNA 原料,增进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可见上述唱衰众假说,问题或许不是道理讲得不对,而是预设的前提有误。

穿越物种的水平基因转移

 

回到大理石纹螯虾。她们年纪尚轻,可能在台湾解严后才诞生,要预测她们的命运仍然太早。和其他孤雌生殖的生物相比,她们有个潜在的优势:另一套 DNA。前面提过,她们有三套遗传物质,其中一套与其余两套的差异较大;这使得她们同一对染色体间的 DNA 异质度(heterozygosity)达到 0.53%,远远高于只有 0.03% 的近亲龙纹螯虾。假如有害突变产生,大理石纹螯虾或许有更佳的承受力。

 

同一对染色体间的 DNA 异质度,不同物种的比较。图/取自 ref 2

 

另一方面,许多证据指出,增进遗传表现的多样性,不只增加 DNA 差异一种办法。即使基因序列不变,也可以透过各种调控方式,改变基因表现的强弱,或是表现的部位、时间,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刺激。

 

孤雌生殖究竟是不是不归路,显然并非简单的问题。遗传多样性不高,个体数目却曾经多到吓死人的案例,还有我们最近才介绍过的「旅鸽」,虽然牠们已经不幸灭绝了。随著愈来愈多资讯累积,加上基因体学分析,隐约暗示著演化学的世界,还有好多空间等待探索。

曾经有50亿鸟口的「旅鸽」,遗传多样性却低得吓死人?

 

研究大理石纹螯虾顺便探讨癌症?想多啦

 

大理石纹螯虾是种多细胞动物,不过论文认为她们的遗传组成、繁衍扩张的模式,与动物体内的癌症生长有相似之处,甚至提出,可以用大理石纹螯虾为材料,透过研究她们的遗传改变,更深入了解肿瘤细胞基因组的演化模式……吗?

对抗癌症,需要演化之光指引

 

我觉得不行。

 

肿瘤的生长与演化模式-不断突变、分化出新的支系。图/取自 medicalxpress

 

大理石纹螯虾跟肿瘤细胞只是乍看之下有点像,可以创造一些文青笔法,例如:「大理石纹螯虾强势入侵,把整个水域吃干抹尽;就像是体内不断转移,无法阻挡的癌症一样」,两者在遗传上却很大的不同。

 

大理石纹螯虾跟肿瘤细胞或许都很会生,但是 DNA 变化的速度实在是不同等级。同一个肿瘤内,不同细胞彼此间不但遗传差异很多,还改变迅速,不断突变创造新的表现型,类似族群内多样性超级丰富的生态族群;可是所有大理石纹螯虾,个体之间差异都十分有限,适应力大部分取决于 DNA 改变以外的原因。

 

研究大理石纹螯虾,无疑能让我们更认识入侵种对生态的冲击、更熟悉孤雌生殖,探讨基因序列不变下,表现改变对新环境适应的影响,还有新物种的演化。至于癌症,恐怕就不要抱什么期望了。

 

欢迎光临粉丝团一起讨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Vogt, G., Falckenhayn, C., Schrimpf, A., Schmid, K., Hanna, K., Panteleit, J., … & Lyko, F. (2015). The marbled crayfish as a paradigm for saltational speciation by autopolyploidy and parthenogenesis in animals. Biology open, bio-014241.

2. Gutekunst, J., Andriantsoa, R., Falckenhayn, C., Hanna, K., Stein, W., Rasamy, J., & Lyko, F. (2018). Clonal genome evolution and rapid invasive spread of the marbled crayfish.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

3. Evolution: Scandal! Sex-starved and still surviv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