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想要控光,其實我們就不能對光質不了解,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談談它吧。通常會把光線分成硬調光與軟調光,雖然這麼說是沒有錯的,不過單以兩種屬性來概括,感覺就是太籠統了一些。

涵蓋範圍

涵蓋範圍小

涵蓋範圍大

涵蓋範圍比物體小的燈當作燈源,通常照明會比較不均勻,可以看到周邊都是暗的。

涵蓋範圍比物體大就可以有比較均勻的照明效果。

簡單來說,拍真實比例的汽車,跟拍1:18的模型汽車,你需要做出來的光源大小也會是相差18倍。因此使用光源時,會去評估這個光源覆蓋了多大的面積,而在這個面積裡面,光源的明暗又是如何分布!

邊緣過渡

變化緩

變化快

一旦把光源照到主體上,就會產生亮部與暗部,而從亮部到暗部這中間,會有一個過渡的變化區域,我們稱之為漸層的灰階。隨著光源不同,灰階的部分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下面的示範照中後者變化就比前者來得快。

陰影

裸燈(點光源)

柔光罩(面光源)

柔光罩對牆壁跳燈(超大面光源)

陰影的銳利與否,一般是取決於光源的面積大小,下面三張圖分別是:裸燈(點光源)、柔光罩(面光源),柔光罩對牆壁跳燈(超大面光源),可以看到陰影的形狀隨光源變大漸漸柔化消失。

陰影的對比

高對比

低對比

這邊大家應該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銳利的陰影不見得對比就高,這點可能跟大家一般的認知並不太一樣,不過從下面兩張圖就可以看出,這兩張圖陰影的形狀雖然一樣,但是對比卻不同。所以事實上影像的對比跟陰影的形狀是可以分開控制的。

高光區

高光區

長條型的柔光罩跟方型的柔光罩。當然高光區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陰影、涵蓋範圍等等,不過這個要素主要考量的是當拍攝會反光的物體時,高光區的形狀往往就決定了物體上反光的形狀。

到這邊你會發現當我們在評估光線時,其實我們很在意的是陰影和反光,而不是光線多強(高GN?高瓦數?)。在拍照的時候,我們是嘗試控制陰影和反光,而不是誓死要消除陰影和反光,這也是一個跟一般打光時不太一樣的概念。我常常會聽到有人不滿意一張照片,單純是因為主體有陰影??,這樣說是不正確的;應該說這張照片沒有將陰影控制好才對。

畢竟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而且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會需要銳利且濃烈的影子來傳達我們的概念,不是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