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萨利机长》,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原本期待空难事故现场带来视听上的惊险刺激,结果却转移到依附于萨利机长情感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刺激。

如何将一件众所周知、且全程只有208秒的事件,改编成一部疑窦重生的悬疑剧,这绝对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真本事。

总结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本剧通过四重对比设置悬念,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No.1 梦境与真实

影片从梦境灾难切入,而真正的飞机迫降事件却在26分钟后,通过回忆的方式进行补叙。

梦境中灾难性场景,延展了你的想像空间,让你在虚惊一场后意识到,让这场灾难得以避免的萨利机长,正是本剧主角。

But,机长的表现,怎么感觉有点恍惚?

可是,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因为插入了咄咄逼人的飞机事故调查情节,我心中不禁打了一个问号:萨利机长,会不会存在某种精神隐患?或者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出现幻觉,会影响其关键时候的判断?

观众中招,说明第一重对比的效果达到了。

No.2 媒体公众的热捧与调查机构的质疑

一方面,通过各种细节大力渲染媒体和公众对于萨利英雄行为的顶礼膜拜。

家里被媒体围得水泄不通,酒店女老板热情主动的拥抱,酒馆老板与客人的大肆恭维,甚至还将一种鸡尾酒命名为「萨利」……

以至于在这热烈的英雄赞歌氛围中,萨利的老婆都没有意识到,萨利也是本次事故155人中的一员,稍有差池,是瞬间可以被失去的亲人。

而另一方面,行业内事故调查团那种严谨刻板,甚至让人感觉到不快的质疑,却在背地里全面铺开。

调查人员的行事方式看起来很理性,也很科学,但那种过于冷静,缺乏感性的问责,暗藏一种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气势,好像不把英雄扳倒就是自己失职。

说真的,实在为萨利机长捏把冷汗,这么高科技的数据分析,真的会出错么?是不是机长凭经验所做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这个对比,促使观众产生一个揪心的隐忧:这边捧的越高,真相一旦与期望不符,萨里机长的结局恐怕越惨,他能承受么?

No.3 萨利内心的矛盾拉锯

面对不同群体天壤地别的对待,萨利机长内心是何等压抑啊。

恍惚中,都疑似听到对自己的各种质疑。

在回放的事故处理过程中,萨利表现得当机立断,果敢自信,可事发之后,几次恍惚走神的表现,以及灾难片段的闪现,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

来自当事人内心的质疑,内外夹攻,确实将悬念进一步升级——自己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机长?

同时,影片中还插入了萨利才学飞行、以及战斗实战中的2段回忆,没有任何导向的回忆场景,在观众的判断之外,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No.4 模拟飞行与危机现场的对比

听证会,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悬念揭晓的最终战场。

从进门之前,萨利机长调整著自己紧张呼吸的那一刻,观众就一同被带入决定性的时刻。

充分的电脑模拟、严谨的发动机数据、专业机长和副驾驶的实操模拟飞行。

2次模拟飞行的成功,意味著机长当时完全可以按照调度台的要求,成功迫降机场,而非选择更危险的水面迫降。

会场鸦雀无声。

可是,大频幕上模拟飞行员那从容的动作,相互间淡定的沟通语气,却让我感到不快、不爽、全身不对劲。

对了,因为没氛围!

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心跳加速,没有死亡临近的恐慌,就像两个吃饱没事干的人,坐在电脑前玩一场电子游戏!

感谢萨利精准的反击:

你们想找人为的错误,就应该把人的因素也考虑进去!

口口声声说什么数据参数?言之凿凿说什么模拟飞行?那只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不是危机本身!

且不说这些成功的模拟飞行背后,是17次试飞失败的结果,在我看来,不主动公布这么重要的事实,非但不客观公正,简直隐藏著恶意。

考虑到人的因素,将208秒的模拟飞行时间减掉35秒的反应时间,2次模拟迫降,均以失败告终。

到这里,悬念已经揭晓,英雄当之无愧。

然而,通过事故发生过程中那段现场录音被公布,萨利的个人形象骤然放大,英雄形象再次被拔高!

虽然此片段并非首次展现,但我仍然凝神屏息,被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郁闷得以释放,为英雄欢呼的雀跃让我热血沸腾。

电影在副机长的美式幽默中结束,当被问到,如果这个过程重来一次,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做改进。

被自豪充盈著的副机长答道:「我希望发生在7月。」

哈哈哈哈哈,全场爆笑。

<end>


1 寻常时候,人们都会把面对意外要冷静这些教诲般的话挂在嘴边,真正遇到关乎生死的意外时,能够冷静下来的人太难得,虽说冷静下来不一定能得救,但慌乱崩溃一定更快接近死亡。2 有意思的是,自己的生死好像轻易地就能决定继续或停止,而生命的重量叠加到155个人时,轻易就不可能了。当一个人无权终止他人生命,又对他人生命负有拯救责任时,这个人只有一种选择:活下去。3 经历过重大事故,尤其是萨利作为机长,在坠机之前他作为决定了整架飞机上全部乘客生死的主要因素,逃过大难之后,精神创伤被所有人忽略,这种痛苦他甚至不能奢望外界的理解,只能自己想办法消化,那些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或是争议质问,急不可耐地涌现,说到底,只有从肉体到精神都具备自救能力的人,才有能力去救其他人。4 萨利对于媒体不听赞颂他成功地挽救了飞行事故中的乘客而感到愤懑:为什么我安全飞行了42年,载过上百万名乘客,人们却只看到了这一次挽救。萨利的愤懑事实上可以用到每个普通人身上,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也无法让人记住,碰到意外或者说刚好拯救了一场意外反倒获得美誉,选择性的视而不见是特别锋利的一把扎心刀。5 技术和数字作为工具,是冲属于人身外延的一部分,如果它们只是为了用来证明危急情况下,一个人做的对或是不对,好比一叶障目,萨利连续数日面对社会舆论支持与反对声,费劲力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就是为了打这些人的脸:发生危险的时候他们并不在场,危机过后他们出于各种目的咄咄逼人,以至于不惜动用技术和数据这种标尺工具,来试图制掣、抹杀掉「突发」要面对的慌乱。6 萨利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别人做了什么,试图神话一个普通人是毁掉一个人最便捷的途径,萨利没有想过去当神话,这一点,真的让他成了神话。7 救人的意义在于什么?大概是萨利夫人每年从东南西北收到的感谢信件和明信片上,字字句句的心意吧。2018-01-31 17:18——衡·Isabell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