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了第一篇核磁共振原理的介绍。

我打算从三个方面阐述下这项技术的原理

从光谱的角度

从电磁学的角度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

为什么NMR有这么多角度去理解。其实主要是和NMR实验的复杂性和发展决定的。

第一篇我们简单回忆下本科课本上最基础的NMR知识,也就是从光谱的角度。

大多数人开始了解NMR是从谱学分析开始了解的。我们一说到谱学分析,或者光谱分析(有机结构解析的四大谱学中的质谱并不是光谱)。我们一般会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个是从波长的角度。比如紫外-可见光谱是分子吸收了紫外-可见光区的能量,波长大约在200nm-800nm,而波长和频率,能量满足:

lambda=frac{u}{
u},E=frac{hc}{lambda}

波长越长,能量越低。紫外光谱吸收的能量是一种短波长,高频率,高能量的波。当然这一波段的吸收和发射还对应了荧光光谱。而如果吸收比紫外能量更高,波长更短的波,对应的就是X-ray甚至 gamma -ray。对应的分析有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等。当使用波长比可见光(760nm)更长的光谱时,在红外光谱区,对应红外光谱(IR)。好,现在如果给了一个能量更低的电磁波,比如射频(Radio),我们可以采集到的就是核磁共振波谱(NMR)

(图片来自Wikipedia)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分类方法仅仅是光谱分析的一种分类。而与上面这种分类更紧密的一种分类是按照结构区分。比如紫外-可见光谱对应的能量会引起分子价层电子能级的跃迁,因此紫外可见光谱也称为分子电子跃迁光谱。而如果我们关注的电子能级的跃迁还包含著非辐射跃迁,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波段研究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对应的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振转能级差要小于电子能级,因此长波低能的红外光就可以引起。同理,分子内层电子的跃迁需要更高的能量,也就是光电子能谱和俄歇电子能谱。

我们知道,核磁共振是研究分子内部原子核能级的跃迁。而这个核能级的能量差更小,只需要射频的能量就可以实现了。

核能级差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介绍下什么是核能级。

我们知道,只有部分原子核具有核磁共振现象。它们是质量数为奇数的一类原子核,比如1H,13C,15N,31P,19F,29Si,这些核是球状的自旋核,也是核磁共振主要研究的对象。另一类具有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比如2H,14N,这些核也有核磁共振现象,但由于是电四极矩核,核磁谱非常复杂,一般不在常规研究的范围内。还有一类核是质子数是偶数,质量数也是偶数的核,比如12C,16O等,它们没有核磁共振现象。具体的原因是和质子与种子的夸克相关,具体不再展开。

具有球形对称的原子核一般称为自旋1/2核(Spin 1/2)。Spin 1/2核在磁场B0中会发生裂分。和电子类似,原子核也存在角动量量子化。

left| L 
ight|=frac{h}{2pi}sqrt{J(J+1)} , L_{Z}=m_{J}frac{h}{2pi}

对于1/2核来说,在磁场中主要裂分成-1/2和1/2两个能级。

E=-muullet B_{0}=-gammahbar B_{0} L_{Z}

Delta E=gammahbar B_{0}

我们类比为,+1/2核与磁场同向,能量低;-1/2核与磁场方向相反,能量高。

这个能量大概多大呢,对于600MHz 核磁共振,大概14.09T,氢核 gamma_{H}=267.52212MHz/T你可以计算需要的能量多高。

(图片来自Wikipedia)

我们解释下为什么核能级的能量差没有那么大。

在磁场中,外磁场对原子核的取向需要克服原子核的热运动,也就是Boltzmann分布

N_{-1/2}=frac{N}{2}(frac{1-hbaromega B}{2k_{B}T})

N_{+1/2}=frac{N}{2}(frac{1+hbaromega B}{2k_{B}T})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算一下。基本上来说,出于两个能级上的原子核基本差不多。因此射频的能量就足够实现核能级的跃迁。

射频的频率有多大呢?

hv_{0}=Delta E=gammahbar B_{0}


u_{0}=frac{gamma B_{0}}{2pi}

也就是共振条件。

说到现在,这就是大家本科时期学习的核磁的基本原理

但是这个原理目前已经不适用了,只适合我们去理解最基本的核磁共振。

电磁波照射的思想说明它更适合解释N年以前的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

而目前我们使用的大多数为超导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

后面会从矢量模型去了解进一步的核磁共振理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