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ANO看台湾人

不能输 

台湾电影《KANO》与《军中乐园》,是台北市长参选人柯文哲最常提到的两部电影,《KANO》承载了经历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本省人,例如柯文哲家族的记忆,而《军中乐园》则反映出像姚立明这种外省人的哀愁。

 

1949 年大时代的迁徙,200万外省人来到有600万本省人的台湾,他们的后代繁衍、茁壮在这个小岛,双方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正是台北市,时至今日,年轻一代已少有本省、外省的界线。国民党早已广纳本省与外省精英,不再是单纯的外省党;今天不少外省人也支持,甚至直接加入民进党,替台湾的未来奋斗。

 

《KANO》 的时代没有外省人,它讲的是一支融合三族:日本人、台湾汉人与原住民的球队,如何力争上游,创造奇迹,最后功亏一篑的故事。表面上看,它是一部运动励志电影,然而一部单纯的运动电影,没必要加入八田与一建造嘉南大圳,也不必穿插太平洋战争的桥段,《KANO》之所以加入这些枝节,是为了建立更大的格局。

 

《KANO》 让人思索何谓「台湾人」,它的潜台词是:「生活在台湾,为台湾奋斗,就是台湾人」。嘉农棒球队在甲子园比赛,没有人说他是大阪人或是爱媛人,而是说:「我 们是来自台湾的嘉农」。日本将台湾作为殖民地,却有八田与一这种人才,付出创意与心血来建设台湾,难道不够格被承认是台湾人吗?

 

然而 《KANO》也加入战争残酷的一面,暗示台湾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大日本帝国绑在一起的台湾人,有机会打进甲子园争光共荣,但也无法避免与日本一同卷进残酷的太平洋战争;在电影之外,台湾人当年不是没有反抗过日本统治,但任何反抗都敌不了一纸马关条约,而日本之后国民政府来台,台湾人也无法拒绝。

 

台湾人一百多年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台湾人」的组成却不断变化。清朝时在台湾的汉人与原住民是台湾人,之后在台的日本人也加入台湾人的行列,后来中国来台的外省人不论愿不愿意,却成了新台湾人。但台湾人的定义,我认为始终都没有改变,只要生活在这块土地,有心让台湾更好的,都是台湾人,这块土地上各种来历不同的台湾人没法选择过去,但至少可以共创未来。

 

何谓台湾人,台湾人能否自己决定未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为了选举,连战与郝柏村两位老人家提到「皇民」,无疑踩到某条红线,引发巨大的反弹声浪,但这类言论令人反感的,绝不该是因为「撕裂表面的和谐」,而该是因为他们仍抱持高高在上,继承把台湾人当成「皇民」的日本殖民心态,只是殖民者从《KANO》时代的日本人,换成《军中乐园》时代国民党的外省人。

 

时至今日,许多台湾人体内流著本省、外省与原住民,乃至于所谓「新住民」的血液,至少也拥有共同的生活圈。省籍已成过去,阶级才是现在要紧的问题,今日民主的台湾,不该有天生的统治阶级,而应当人人平等,就像《KANO》里的棒球队,不分族群齐心奋斗。历史上的决赛终究是输了,但如今的台湾,面临更强大的敌人, 而我们台湾人没有输的选项。

电影心得......248.....KANO......打棒球让他们成为台湾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