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房改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不少人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的十年中,房价并没有像这些年一样大涨?

  答案其实挺简单:因为杠杆。

  房屋按揭的本质,是寅吃卯粮,用未来的钱买现在的资产,好处是可以提前享受,坏处是让房子变成金融投机品,尤其是前几年盛行的低首付乃至零首付购房,炒房客们拿着大量的短期贷款充当首付,“短贷长用”的泛滥,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因此,从2017年开始,不断有城市加入限贷、限购、限售的行列中,去年各城市发布的调控次数高达405次,消费贷流入楼市的现象也日益稀少,楼市因此获得了难得喘息的机会。

  然而,我们看2019年3月份的最新信贷数据,炒房客似乎有卷土重来的意愿,楼市暂时还没有彻底走出“高杠杆”的困局。

  4月14日,长江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赵伟发布研报指出,在3月份,居民中长期和短期贷款分别增加4605亿元和4294亿元,尤其是短期贷款,2月份还减少了2000多亿,三月直接增加了4000多亿。

  赵伟认为,短期贷款增加较多,或与房地产结构性回暖、消费贷借道进入楼市有关。

  看来,炒房客们这次打的算盘够聪明,蛰伏两年之后,看到楼市出现了久违的回暖,又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了,问题是这次他们能如愿吗?

  当然不可能,且不论3月份增加的短期信贷是不是流向房地产,退一步说,即便被人拿来炒房了,也无法复制过去的经验。

  我们先回顾2015-2016年的房价上涨之路,短期贷款用来买房后,依靠房产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的快速升值,就能够迅速变现,虽然短期要承受高额的还款压力,但在房产拥有充裕流动性的前提下,炒房客们根本不在乎,他们愿意借钱、借消费贷、借信用贷,孤注一掷的去囤多套房。

  但是,那仅仅属于过去,现在楼市的环境也早已改变,投机客可以拿着几十万上百万的短期贷款,但不一定有购房资格,即便落户、社保这些限制都不再成为问题,限售也是绕不过的门槛,揹负着每个月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月供,物业、暖气、维修房屋的各类费用还要一直交着,几年之后才能出手,依赖短期贷款的人们,谁能扛得住?

  有人会说,今年很多城市的调控已经放松了,万一还能靠老套路赚钱呢?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到西安、石家庄、杭州放宽了落户条件,也看到了广州、济南放松了部分类型房子的买入条件,但绝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触碰最为核心的限购和限售门槛。

  更进一步说,在稳房价、稳预期的前提之下,市场必然会有调控再度收紧的心理准备,别说居民短期贷款增加4000多亿,哪怕是再翻一倍,又能在十几万亿体量的楼市中翻起大多的风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