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敬原 】

抢赚「边缘」商机,台湾必面对的三大挑战

我现在要做这个眼睛,帮台湾再打一波。」前半导体产业协会理事长、现任常务理事暨钰创董事长卢超群口中的眼睛,是投资新创团队eCapture所开发可以拍摄出360度影像的摄影球来飞眼(LyfieEye),最近刚结束在美国群众募资平台Indiegogo上的募资,正式对外开卖。

谈到人工智慧(AI)世代,卢超群认为台湾最大的机会就在边缘运算(Edge Computing),「台湾的机会是从边缘(edge)端,台湾一定是edge啦!」其中感测器就是一大优势,「像我们钰创就做视觉感测晶片,也有声音感测,可以小兵立大功!」

卢超群认为,透过做低功率(Low Power)的边缘、物联网(IoT)相关产品,就能吸引做云端的大公司来台湾找合作机会,「台湾要跟人家接触,用我们edge端,也可以做出创新的东西。」

除了缺人,还须拟定留人政策
虽然机会看似很多,但卢超群认为挑战不出这三件事情: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才问题,「面对聪明的人,你要让他有所得,不然他就宁愿留在美国或去其他地方。」政府必须提出一个能够留住人才的政策,让人才可以汇集到台湾,「以台湾现在经济环境,可能还是要减税、给他一些奖励。」卢超群建议。

此外,卢超群认为AI产业要能成功,必须透过几个大型的计划汇集人才,目前许多计划都是由个别教授、产业提出,「现在资金补助的计划还是比较由下而上,需要一些由上而下的指导,让小船流回大河流。」卢超群接著说:「我想由上而下应该占60%,40%由下而上。」

最后,卢超群认为产业必须走向垂直整合,「台湾产业大多是水平分工,我们的制造产业是代工为主,这个必须靠一些奖励、诱导合作。」

因此,卢超群认为台湾高科技、半导体产业必须积极向世界推广,「机会80%以上都在海外。」除了积极培育科技人才,卢超群更点出必须同等重视文、法、经贸人才的培育,「AI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因此不会只是科技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位的。」他最后略感担忧说:「如果不在海外落脚,只在台湾发光,很快会被国际潮流淹没掉的。」

产业缺垂直整合,品牌能力更弱
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执行长陈升玮也认同,他认为台湾将精力集中在「感知人工智慧」(Perception AI),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台湾的优势在半导体与制造,资源很自然集中在相关领域。然而,台湾有了良好的制造基础与人才培训后,想要走向国际,仍有个相当明显的弱势——品牌能力。「台湾从来都不擅长了解客户,只会做,做出来给别人卖。」陈升玮说:「这样就算AIoT(人工智慧+物联网) 发展起来,台湾仍是制造者,赚最廉价的那一块,但这也不是 AI 能够解决的。」

Dell EMC技术总监许良谋长期与两岸产学界合作,他观察相对中国企业敢于尝试、有技术就先创业再找需求,台湾产业比较擅长「在项目中AI化」。比方制造业用AI视觉检测取代肉眼品管,金融业导入聊天机器人(Chatbot)做客服,另一个特色是有源源不绝的应用创意。

卢超群近年一直在提倡「异质性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HI),是建议半导体产业必须抛下对制程节点微缩的执著,利用不同技术的异质整合来创新,借由矽世代4.0创造半导体产业1兆美元以上的产值空间。

政府需要一个留才的政策,让人才觉得可以汇集在台湾,不然人才会留在美国或其他地方。-钰创董事长卢超群
「台湾千万别把自己看小了。」卢超群认为从AI、细菌、人类到医疗,未来必须在不同面向的产业,实现「普世智慧」(Pervasive Intelligence),意思是让智慧无所不在,而这就是异质性整合技术。

「我们想号召年轻人,不要怕发明、不要怕创新。」就异质性整合来看,卢超群认为台湾的弱点是产业过于水平分工,「然而系统应用是垂直的,就像人无法拆成一块一块的活动。」不过另一方面,卢超群也认为正是因为台湾社会的开放气氛,反而更能够驱动创新,「台湾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自由民主,这样才能创新。」他说。

现在的AI大型计划都是个别教授、产业提出,这些都是由下而上,欠缺由上而下的大型方案。-钰创董事长卢超群
领导计划少,政府近年推「射月计划」

政府近年为了促使人工智慧终端产业链技术升级,启动了「半导体射月计划」,这项计划的初衷是希望透过产业界来带动研发界、学界,「这基本上是一个好的计划,重点在于产、学、研三界,要如何连结人才。」卢超群认为,现在科技部都倾向给学界经费做研究,「但是如果真的要射月亮,还是需要相互合作。」

政府希望AI成为台湾下世代的发展主轴,因此积极培育研发人才,但卢超群认为没有产业、研发没有方向,就留不住人。「同学去念书也是为了要就业,如果台湾没有这些产业,只有一些小小、零星的,那人才也不要在这边就业了。」卢超群认为,政府还是必须要正视,「当年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就是因为台湾没有产业,现在不要再变成这样了。」卢超群建议政府要让业界觉得有具体的计划和事实,就会产生凝聚力,学界就可以跟上,做到以产带学,以学来支持产。

*本文摘录自《数位时代》292期,更多精彩内容请见《数位时代》292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s
*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数位时代》: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